「名片」和「身份證」哪個好使?古人早就發現了!
對中國人來說,身份證的概念只有幾十年的時間。1984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而大多數中國人,在1988年才真正擁有自己的居民身份證。
魚符
龜符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身份證」這樣的概念,但不等於沒有。在唐代,官方就給官員們發一種叫做「魚符」的東西,因為形狀是個魚形所以有這樣的稱呼。
這「魚符」上面刻有官員的姓名、任職單位和品級,方便進入辦公場所時查驗,實際上也就是官員的「身份證」。到了武則天時期,這種「身份證」的形狀上有了變化,這武則天把魚形改成龜形。
在古代的傳統意識中,龜是長壽的象徵。不過近代,烏龜這個詞已經被玩兒壞了。武則天時代的這種改變,估計與武則天的愛好有關,也是為了區別前朝,有立新之意。不過「龜符」與「魚符」的作用,完全是一樣的。
魚袋
對了,唐宋時期的官員依據品級高低佩戴不同魚袋,以此證明身份的身份等級制度。從中唐開始,唐時魚袋中配有隨身魚符。
到宋朝時,不再用魚符而只用「魚袋」,就是在袋上用金銀直接飾以魚形 「金魚袋」與「銀魚袋」,根據官員的品級而定,這樣也便於區分。出入宮廷的官員,還要使用腰牌。
漢代名刺
明代牙牌
宋代的這種特殊通行證,在明代被普遍推行。明朝官員使用「牙牌」,有骨質、木質和金屬製品,「牙牌」上刻有官員的姓名、職務、履歷和機構名稱,這樣查驗起來應該方便了許多。
清代頂戴花翎
清朝的官員同樣使用「牙牌」,但「牙牌」使用範圍並不局限於官員。對官員來說,這時有頂戴花翎,識別起來更容易些。
明朝戶帖
以上講的,主要是官員。那普通老百姓怎麼辦呢?其實,老百姓的確難辦很多。在明朝戶籍管理非常嚴格,當時實行的是「里甲制」或稱「保甲制」,以「一百十戶為一里」,「百戶為十甲」。
這正常情況下,老百姓是不許自由活動的,如果有事必須外出,官方會發「臨時身份證」。在明代法律中規定「農業者不出一里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想離開所居地百里之外,一定要官方發「路引」,因為沿途關卡要查驗的。
這種「路引」,原是佛教用品。沒有「路引」,凡去百里之外而無官府發放的路引者,均可擒拿送官,告發、擒拿者有賞,縱容者問罪。
名刺
定居的老百姓,一般只有「戶帖」。剛剛說了,這明朝的戶口管理相當嚴格,每個家庭都有「戶帖」,相當於全家的戶口本,知縣蓋章後老百姓保存,以後交稅、子女上學等都得用。
明朝的戶口不是分「農村」和「城鎮」,而是分為三等,即「民籍,軍籍,匠籍」。還有一類是賤民,也就是咱們節目里說過的「樂戶」。這「民籍」戶口屬於戶部、布政司、府、縣這條線管理,「軍籍」戶口屬於兵部、都司、衛所這條線管理,「匠籍」屬於工部直接管理。
民籍、軍籍、匠籍,地位是平等的,都能考試當官,甚至進中央高層,但是不允許來回變。這種「戶帖」,既可當「戶口簿」用,也可作「身份證」用。「戶帖」與其他官方資料肯定是一致的。
清代名刺
王國維 名刺
古代的「身份證」與「名片」是有很大區別的。前者是法定的,後者是自己隨便寫的,當然也有人是很認真寫的,甚至是刻意編造的。
古代的 「名片」比「身份證」出現得更早,戰國時期就出現最早的名片——「謁」。東漢末期,「謁」又被改稱為「刺」。「刺」又稱「名刺」「名帖」,一直用到近當代。
曾國藩、李鴻章、徐世昌、王懿榮等四人名刺
現代的「名片」,仍然跟現代的「身份證」有本質區別。名片上寫的,千萬不要當真,因為這根本就沒有法律效率……
最後給你們看看,社會我標哥的名片。
這提起陳游標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到一個詞——「暴力慈善」,以犧牲受贈人的尊嚴來獲得自己的滿足是一種慈善的暴力行為。陳游標是一個一直處於輿論漩渦中的人物,而「冰桶挑戰」的作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騙子從誕生到垮掉的整個過程。
曾經的「冰桶挑戰」風靡一時,陳游標也參與其中在微博上發布了兩段視頻,顯示他在0℃以下的冰水裡浸泡了30分鐘,並發起挑戰:若有人超越他,就捐款100萬,結果質疑聲一直不斷。後來他終於承認"冰桶挑戰"造假,那浮冰之下是50度熱水。
這都能造假,那名片還真是想寫多假,就能寫多假。
《泄密食堂》第70期已經更新!本期聊的主題是
「開襠褲是這個淫帝發明的!」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立即去看節目

※漫畫珍藏版的喜劇之王~~周星馳
※$1000,在全球可以租什麼樣的房子?
TAG:GO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