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要當心了:中國的電動汽車革命已經展開
中國謀求電動汽車行業主導權
通過以新能源汽車替代汽柴油車,中國正在大力實施一項將重塑全球汽車行業的計劃。
在特朗普(Donald Trump)11月份訪問中國前,白宮的工作重點是抑制中國在鋼材、鋁等傳統行業的出口。但這些只是次要問題。一場旨在控制機器人科學、醫療設備和人工智慧等未來行業的大規模競爭已經展開。在新能源車領域,中國牢牢地掌握了主動權。
中國在電動汽車行業的目標是在國內市場上趕超外國汽車生產商,並成為出口大國。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 Co., GM)最重要的市場。中國曾努力追趕西方和亞洲的傳統汽車生產商,但未能成功,現在中國正傾盡全力發展電動汽車產業。
中國政府已表示,正在研究未來淘汰汽柴油車的舉措,但沒有透露具體實施時間。不過,對於未來誰將贏得對中國購車者的爭奪戰,中國政府的目標則明確無誤:關於如何在高新產業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稱,到2020年,自主品牌純電動和插電式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場所佔份額要達到70%以上。
諷刺的是,這個戰略從表面上看可能會讓外國汽車生產商在中國取得突破。
外界期待,中國或在特朗普訪華期間宣布允許經濟特區設立100%外資擁有的電動車廠。中國領導人將把這個舉措標榜為向特斯拉(Tesla Inc., TSLA)等電動車生產商做出的重大讓步。
奧地利汽車諮詢公司AVL List GmbH中國業務首席執行長Michael Laske稱,事實上,中國的真正意圖是加速技術引進,從而發展中國所稱的「戰略新興產業」並吸引全球供應鏈來華,這很聰明。
但中國也不是勝券在握。儘管電動車在中國的銷售如火如荼,中國的充電樁數量也已超過美國,但懷疑人士指出,目前來看只有豐厚的補貼才能促使消費者買電動車。而電池技術也剛剛起步。此外,除了一兩個成功案例,中國公司尚未在哪個產業打造出真正的國際級消費品牌。
但是當初中國瞄準太陽能產業時,類似的懷疑論調也曾出現過,不過,中國在提高太陽能板性能並利用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之後,現已在這個產業佔據主導地位。
此外中國智能手機品牌也已將蘋果公司(Apple Inc., AAPL)拉下中國市場的神壇,以低得多的價格提供質量相當的手機。中國智能手機品牌還奪取非洲和中東的新興市場,並進入歐洲市場。
電動汽車行業為何會不同?中國主要私募股權公司之一啟明創投(Qiming Venture Partners)的創始人Gary Rieschel指出,重要的一點是,就機械結構而言,電動汽車比傳統汽車簡單得多;中國車已經很結實,外觀也很漂亮。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產國。
Rieschel稱,這不難做到。他預計未來中國將有由地方政府控制的大型無人駕駛電動汽車車隊運營。無人駕駛電動汽車實際上就是方便購物和娛樂的車輪上的客廳。
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的國家規劃機構看到一個能夠扭轉一個最大挫折的機會。
日本和韓國用了20年時間建立了世界級的汽車產業;而經過40年中國仍未達到這一水平。中國政府最初的想法是邀請幾家全球汽車生產商與中國國有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引進外國公司的技術,然後單幹。不過,國有汽車巨頭基本滿足於從與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 F)和豐田汽車公司(Toyota Motor Co., TM)等公司建立的合資企業中獲取利潤。這些外國汽車生產商提供大部分設計和技術。
通用汽車部分車型是與其上海合作夥伴在當地共同開發的,不過其他廠商則不那麼願意轉移技術,不希望將他們最寶貴的技術機密拱手相讓。
中國政府不希望重蹈覆轍。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從2000年的不到100萬輛發展到去年的2,400萬輛,其中大約35萬輛為插電式汽車。在加快電動車生產以及投資研發行政命令的促使下,全球領先的汽車生產商別無選擇,只能將他們至關重要的技術向中國轉移。
中國政府發展電動車的另一個考慮是環境問題。霧霾已經成為中國領導層面臨的一個敏感政治問題;北京常見的霧霾天氣使得在這個城市生活有時令人無法忍受。城市裡到處都在堵車。政府正在從根本上反思公眾出行問題。
答案就是電動化。中國在全球汽車銷量中的佔比已經達到三分之一,並且其國內市場有望再增長一倍。但目前中國市場的人均汽車保有量仍遠低於美國,這也是為什麼電動汽車會成為中國引領全球工業浪潮雄心的代表。
中國的動向將影響全球汽車產業。全球生產的汽車將有越來越多是打著「中國製造」的標籤。
(本文作者Andrew Browne是《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認知—AI時代的競爭法則
※註冊制下進口奶粉重新布局 預計50%品牌退出中國市場
※誰將成為新拐點
※九倉90億賣觀塘商廈 綠景中國接貨
※法媒:中國人買車不喜歡有味兒 擔心氣味有害健康
TAG:新浪港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