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清時期,日本認為自己才是中國後裔,還跟我們爭搶「中國」

明清時期,日本認為自己才是中國後裔,還跟我們爭搶「中國」

自古我們華夏族居住地方的政權,都用「中國」或者「中華」自稱。華夏族用中國的稱號由來已久,而最早的記錄是西周時期。

在一九六三年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文物上刻有「余其宅茲中或「。後來通過專家解釋,這其中的」中或」就是代表著中國。

中國在歷史上有頗多的叫法,又以「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名稱出現

但是,實際上在歷史當中,並不是只有華夏族自稱為「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奇怪小國,竟然也自稱中國,並且說自己是真正「中國」後裔。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很多外國人眼裡,只有漢族人民建立的朝代,才能稱之為中國。比如說唐宋明,這才是中國。至於元清,那根本就是蠻夷奪取了中國政權,竊居華夏之地。所以在元朝跟清朝時候,很多原本附屬中原的小國蠢蠢欲動,想要起兵攻打元清,試圖「恢復中原」。但是,礙於元朝跟清朝勢力龐大,他們也不得不忍一時之氣。但是雖然忍著,他們從骨子裡可是認為既然原來的中國滅亡了,那麼留下來的自己才是正統中國。

比如說日本。日本在歷史上沒少接受過中國幫助,他們的很多文化,很多技術都是從中國傳過去。後來清朝佔領了中原,日本人那叫一個氣啊,覺著中國就這麼被人佔領,對他們來說是簡直就是亡國之恨。沒辦法,眼看中國已經不再,自己作為中國「唯一遺民」,只好承擔起複興中國的偉大責任。於是從江戶時代起,日本就一直自稱為「中國」,並且一直想著「收復」中原地區,恢復中國面貌。所以,在清朝時期,除了台灣有南明勢力,北方還有日本的「中國情懷」。

日本知道收復中原,是一件長遠的事情,所以從一開始就精打細算,打算一步步慢慢來。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就想著先跟大清國建立友好關係,以後再圖發展,於是就派人來跟大清國交涉,本來兩國談的非常融洽,就一些事情達成友好共識。但是,到了最後署名時候,問題卻來了。原來日本代表人正想在協議書上簽字,他本來是想寫「中國」,可是沒想到自己還沒動手,清朝代表人先在協議書上寫下「中國」了。

這個合約叫《中日修好條規》,是規定兩國友好往來的協議。當時,日本人一看清朝簽字是中國,一下子就火了,心說你們是蠻夷,竊居中華之地,怎麼能用中國簽字呢?於是當場拒絕簽字,讓清朝把簽名改過來,改成「大清國」。而清朝一方聽說日本人理由之後,立刻也發怒了,心說我們中華自古就自稱中國,你們是什麼東西,竟然冒用我們的名號,而且還不讓我們用了?

當時雙方就都不幹了,氣呼呼在那裡爭吵,誰也不放過誰,都覺著自己才是正統中國,對方是非正統,不應該冒用自己國家名號。眼看中日談判就要崩了,李鴻章眼珠一轉,想出來一個折中辦法。《中日修好條規》本來就是一式兩份,那麼就在清朝這邊的協議呢,清朝簽字用「中國」,日本用「大日本」。而在日本那邊呢,日本用「中國」,而清朝用「大清國」。這樣雙方不就皆大歡喜了嘛!

而實際上,日本人對於這個結果,心裡還是犯嘀咕的。畢竟他們從江戶時代起,就一直自稱是「中國」,可能到談判結束,簽完協議走人時候都沒想明白,己方明明「自古」就是「中國」,卻為什麼不能用「中國」名號簽訂協議呢!

《中日修好條規》也是兩國歷史上第一個看似平等的條約,但是在不久以後日本卻撕毀條約,於1894年悍然發動甲午戰爭,完全背棄了改條約的內容。所以說日本這個民族,就像是披著羊皮的狼,在弱小的時候裝可憐。一旦有機可乘便會凶相畢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藍是熊孩子 的精彩文章:

一個威震近200年的暗殺組織,因得罪東方一大人物,結果被殺的一個不剩
此人天生「異相」,相傳有帝王之志,多年後孫子成了皇帝
公主出嫁,皇帝給他選了最丑的駙馬,誰知多年後竟挽救了一個朝代
清朝近三百年里,西太殿神廟供奉了13位滿清大臣,其中竟有一漢人

TAG:深藍是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