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關漢卿,響璫璫的一粒銅豌豆
關漢卿,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己齋叟。大約生於金代末年(約公元1220年前後),大都人(今河北安國),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後)。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於「元曲四大家」之首。賈仲明《錄鬼簿》弔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
他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結尾一段,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關漢卿自幼聰明過人,博聞強記,幽默多智,擅長歌舞,通曉音律,吟詩演劇,吹拉彈唱,無不精通,卻一生未仕,與功名無緣。
在王權專制的時代,讀書人唯一的出路。便是「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可是,在元代,士人的前途是,沒有保障的。科舉被廢,營生艱難,「八倡九儒十丐」的提法,正可見那時代的讀書人是多麼潦倒。可是,一個性情豪放,精力充沛而又才華橫溢的人,是不會屈服於強權與不公的命運的。正如柳永於失意中傾全力而作慢詞,天才的力如火山熔岩,需要出發點。風雲際會,雜劇與關漢卿撞在了一起,前者是從民間興起的娛樂,後者是落拓江湖的文人,不知道是誰成就了誰。總之,關漢卿的才華有了傾瀉之處,而中國的戲曲,也在他的手中才真正有了生命的重量和光華。
1295年~1307年間,玉京書會成為大都最活躍的戲曲團體,主要成員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孟漢卿等人。而關漢卿是該書會中最活躍的領導人。他長期從事雜劇創作,與劇作家楊顯之、梁進之、費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雜劇女演員珠簾秀等人交往甚密。當然,關漢卿不僅是一個「風流浪子」而已。他一方面主張「人生貴適意」,主張及時享樂,「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雙調喬牌兒·無題》),同時(特別是在他的戲劇作品裡)他又以他所受的教育、以他的意識觀念表現出鮮明的儒家思想,即對社會的強烈關懷,對於社會中弱小的受壓迫者的同情和讚頌。這和許多具有官員身份的文人出於政治責任感所表現出的同情人民的態度有很大不同,在這裡很少有理念的成分,而更多地包含著個人在社會中的切身感受,出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
他沒有在功名和歸隱之間苦悶彷徨,也沒有沉溺於山水或聲色之間不可自拔。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力創作戲曲的人。他一生創作戲曲六十多部,超過莎士比亞;插科、歌舞、吹彈、咽作,粉墨登場,他樣樣會得。而作為戲曲家,他的事業註定要依賴藝妓合作完成。而這些薄命多情又不乏才性的紅巾翠袖,便最自然地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於是,關漢卿不顧道德家的眼色,公然宣稱「半生來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更說自己是「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他是血肉豐滿的浪子,頑性不改倜儻依舊。但這種疏狂輕佻的背後,更有對藝妓的同情、理解、尊重。那些被侮辱和損害的人,她們的淚與笑,留在了他的心裡,又化作最生動的文字,汩汩滔滔。而這些,就絕不是追求皮肉之歡的低俗狎客所能了解的了。那種誇張放誕的背後,是桀驁不馴,是憤世嫉俗。他不是一個道德家,卻寫出了比道德家更高尚的文字。
關漢卿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國戲曲的奠基人。作品裡帶有理想色彩的現實主義精神更為後來接近人民的戲劇家所繼承。根據他的《拜月亭》雜劇改編的《拜月記》在南戲與傳奇里一直起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的部分作品如《竇娥冤》、《拜月亭》、《單刀會》等七百年來一直上演不衰,並為我國戲曲里的悲劇、喜劇的關目處理,各種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範。
元末明初的賈仲明就說他是「驅犁園領袖,總編修帥首,捻雜劇班頭」,這話並沒有誇張。他一生創作了六十多種雜劇,不僅鼓舞了當時廣大人民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鬥爭;而且對後來的戲劇創作有巨大的影響。


※元朝唯一與蒙古族抗衡的大國 卻因守將的貪念慘遭屠城,走向滅亡
※元朝整體實力遠遠超過清朝,但為什麼只統治了那麼短的時間?
※元朝:撥開蒙古鐵騎攻必克、戰必勝的千年疑雲!
※元朝忽必烈曾率軍打到歐洲 號稱無人能敵 為何卻敗給了日本
※蒙古國歷史書怎麼記載和中國的關係,元朝到底是不是中國的朝代?
TAG: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