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弟子規詳細講解(上)

弟子規詳細講解(上)


弟子規詳細講解(上)

弟子規詳細講解(上)


第一集

《弟子規》,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礎規範。每一個人能了解你應當如何做人,不但你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滿,子孫也都可以興旺,都可以得到這些良好優秀的賢子孝孫。

所以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了解應該如何把小孩教好。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很純潔。在這個時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小孩這一段學習的這個時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們也看到很多家長他們憂心忡忡,覺得自己的子女很難教,不曉得如何教起;也很擔心社會裡頭有那麼多的誘惑,即使在家裡好好教,都恐怕抵擋不住外頭的誘惑。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每一個做家長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麼省悟之心?有那種憂患意識,如何把自己的子女從家裡、從根本做起。每一個做家長的,他們能如此做,更進一步,做家長的也學習《弟子規》,你就可以以身作則做很好的表范,讓子女來效法,這樣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會做人,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從孝悌來入門,今天就開始為大家講解《弟子規》。請看課本:

【弟子規】

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廣泛來講,弟子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為什麼?我們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可以說一輩子都在學習;既然都在學習,理所當然就是學生。無論老少,大家都應該來學學看什麼叫《弟子規》?「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我們從這三個字,就可以了解這一本書的用意在哪裡?就是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請看課文:

【總敘】

一本書,它的開頭總是會有提要,提要就是總綱領。看到總綱領,我們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內容所講解的是什麼。所以,「總敘」就是勾勒出《弟子規》這一本書,最主要的綱領有哪幾項。

《弟子規》這一本書,可以說完全融合了儒家經典的精華。從「學而篇」裡頭所摘錄的一章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從這一章所摘錄出來,也就是儒家教導所有學生、弟子,應該要如何盡到一個人的本分。後頭展開來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們如何落實。我們明白《弟子規》的綱領之後,我們也要深入它的義理所在,這樣才有辦法去落實。請看第一條:

【弟子規。聖人訓。】

我們剛剛有提到《弟子規》就是從《論語學而篇》所摘錄出來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經典重要所在。此地講的『聖人訓』,我們狹義的來講,可以說就是孔老夫子;廣義來講,是所有古聖先賢。

【首孝弟。次謹信。】

首先,最重要的我們要明了要從『孝弟』著手。我們都曉得,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母,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既然已經深深的明白,我們是從父母那裡所來,我們就應該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這個孝心就會生起來。

我們看看這個「孝」字。孝,從它的造字由來,是一個「老」字,再一個兒子的「子」,它告訴我們一個意義,就是代代相傳。我們要代代相傳,我們就要效法父母,我們就要照顧父母,我們就要孝順父母。能孝順父母,我們才能稟承父母的志節、父母的志向。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也應該好好去落實,這樣才能代代相傳。而不是我們現在當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我們能代代相傳,是表示我們能接受父母的教誨,我們能承傳父母所留給我們的一些德教,我們再傳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應該讀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們現在豎心旁的「悌」。我們看一個「心」,再一個弟弟的「弟」,我們就曉得,做哥哥的他心裡有弟弟的存在。什麼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來照顧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愛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愛護。

所以聖人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行孝,要行悌。這兩樣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來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修身養性。修身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所謂「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不對的種種的言行舉止。

接下來聖人告訴我們,[次謹信],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語,一切的造作都要謹慎。簡單的講就是要有禮節,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對的行為,要了解我們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禮。什麼叫合乎禮?就是你內心當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們想到現在的人誰都不服誰,誰都高喊自由,人因為有這樣錯誤的觀念,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所以社會才會這麼紛亂,家庭才會不合。所以懂得約束自己,懂得禮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們在立身處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諧。人人都能如此,社會哪有不安定的這種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後,我們接著還要下一步,還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要培養愛心,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泛愛眾。】

孟子說到「人皆有惻隱之心」。《三字經》一開端就講「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為什麼會有不善之人?原來都是因為後天環境的習染才造成的。所以當我們懂得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之後,我們還要更進一步去幫助、去愛一切大眾。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也不要吝嗇自己的財物。如果有多餘的,我們應該要及時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能解救別人、幫助別人,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樂事。所以,自古以來有說「行善最樂」;也告訴我們要有那一種愛心,沒有愛心肯定沒有辦法行善事的。

有這樣的心情,有這樣開闊的胸襟之後,我們還要再不斷的再接再厲,這個時候我們也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師,找良好的善知識(親仁)。

【而親仁。】親近良師益友。

善知識(仁者)我們只要能遇到,我們應該不要放棄,好好的跟他學習。我們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語、他的行為都足以為後人典範。所以當我們有碰到良師益友,也千萬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學習。在當今,我們如果找不到良師益友,聖賢的典籍可以說是陪伴我們一生最好的良師了!除此之外: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們所應該做的,所應該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還有多餘的時間,我們也不要讓時間空過,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個時間,好好的來充實自己。

「學文」,它有多種含義,學技術藝術也是學文的一種。如果你在社會上工作是很專業的,你還更要再進一步的提升,就要鑽研你這個範圍的領域上,要在你的這個職業,或者說你學術範圍裡頭,還要更進一步去加強、去深入。

生活的品質能提升,人生才過得更有意義,更幸福,更美滿。如果有多餘的時間,不是放在進修上面,是放在看無益的東西,只會污染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心被污染,我們就沒有辦法在人生當中獲得很多古人、古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寶貴的經驗,或者寶貴的智慧。

接下來我們看:

【入則孝】

第二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從第二條開始,所指的是從小我們在家裡,應當如何扮演好一個好的子女。從哪裡開始?就從父母跟子女的應對開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喚的意思。『應勿緩』,「應」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緩」就是遲緩。也就是聽到父母他在呼喚、叫喚我們的時候,應該要立即的回答。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在教我們的時候,父母教我們做任何事情,「行勿懶」就是要馬上動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我們再往下看: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要注意專心的聽。我們看現代的情形,幾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對應,父母講一句,孩子可能頂了三、五句。父母不說還好,一說孩子又喋喋不休,所以時代變了。。一個人在家裡不聽從父母的話,將來在社會上與人接觸、與人相處,也可以說很難用虔敬之心去服從別人、去聽從,或者長輩的話、領導所命令的話,可以說很難有那種誠敬之心。

『父母教,須敬聽』。要有恭敬之心來聆聽父母所教育他的。我們要培養德育思想,培養善心、慈悲之心。

『父母責,須順承』。

做子女的,從小我們也要有一種心,父母對我們所說的,我們要專心來聆聽,態度要很誠懇的接納。有很多學生會跟我反應,他說:媽媽很無理,她都這樣嚴格的要求我。我就會告訴他:教不嚴,師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過,母之過。所以媽媽要你好,她才會嚴格教你;老師要你好,才會嚴加督促你。父母嚴格的督促,完全出自於一片的慈悲之心。

我們看完第二條之後,接下來我們看第三條: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冬則溫』,什麼意思?「溫」就是溫暖的意思。『夏則凊』,凊就是涼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漸漸稍微長大的時候,對父母應該盡的這種孝心,到底應該從哪裡開始做?就是從關懷父母的起居開始。此地只有講冬還有夏,春、秋也一樣。因為冬天比較寒冷,夏天比較炎熱,在照顧方面會比較費心。所以此地所指的冬跟夏,並不是春、秋都不管。我們曉得年紀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裡,對父母就要特別的照顧他,不要讓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讓他睡得安穩。現在借著高科技的產品,我們有暖氣,所以父母在起居方面就方便多了。夏天讓父母睡得很舒爽,很涼爽,我們也可以藉助空調、電風扇,可以讓父母睡得也是很安適。

『晨則省,昏則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記得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問候,問早安。同時問完早安之後,還要關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穩?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這些都是為人子弟在家裡對父母應該有的態度,含有孝敬的這一份心。「省」的意思就是安慰問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讓他的心情覺得很好。為什麼?能看到子女每天來問安,做父母的哪有不高興的!

當我們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今人看了,雖然我們也深覺現在的環境的確與古人不同,但是我們可以效法他們的精神。什麼樣的精神?關懷父母的精神不變,體貼父母的精神也不變。如果我們朝這個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順了。我們再看: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這裡也講到出門一定要跟雙親稟告。孔老夫子他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什麼意思?當父母都在家裡的時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稟告,不管你去得遠或者近,也一定要講明我到哪一個地方,好讓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現在的社會環境很複雜,治安也沒有以前的好,所以為人子女一出門就一定要向父母稟明到哪裡,或者說到同學家,到哪一個地方,什麼時候回來,都一定要向父母稟告。為什麼?絕對不能讓父母為我們的行蹤擔心。

『反必面』,回來的時候,也要跟父母報告講明。「面」就是要面見父母,讓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來,讓父母得到寬心。

『居有常,業無變』。這個「居」就是居住,居住的地方,「常」就是要固定。我們都曉得,子女長大以後都會到外面工作或者求學,一旦我們在外面已經立業或者成家,我們也要讓父母寬心。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要讓父母曉得,不要經常變換,讓父母擔心兒女在外頭居無定所,好象到處漂泊流浪一樣。所以為人子女,如果在外面讀書求學,或者經商做事,我們也要讓父母知曉我們居住的地方。

除此之外,「居」就是我們生活起居,除了要居有常之外,居住有一個固定的場所之外,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也要有規律。有規律的生活,才有健康的身體。如果你不懂得節制,不曉得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生活不正常,也會讓父母為我們擔心。這個也是為人子女所應該特別注意的。尤其在現在的社會裡頭,幾乎子女長大之後,都是自己在外居住。在外居住不會照顧自己,那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為什麼?人要懂得會照顧自己,你才有健康的身體、才有良好的精神,你要創業,你要做任何事情,你才有那種體力跟精神。

『業無變』,這個「業」,我們可以說事業、學業,或者說你的工作。我們曉得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兩個月,他就很想再換一個工作,這個都是不對的。學習任何的才藝,或者我們求學的過程,我們也要專註,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我們這一生才有成就。如果沒有定心,不能一門深入,可以說將來一事無成。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法」的意思,就是一切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來;你沒有這個忍的功夫,你就會經常變換。人無定,事業經常更換,父母當然也會為你操心,這個都是為人子女應該要避免的。

我們看到「冬則溫,夏則凊」,一直到「居有常,業無變」,也告訴我們長大之後,我們應該要如何來孝養父母。從冬溫夏凊、晨昏定省,它已經逐漸告訴我們,長大之後,你的方嚮應該要如何的孝敬父母。在我們日常生活起居,也應該要懂得如何來照顧自己,生活方面事業方面都應該懂得自己如何來安排規劃,以免讓父母操心。能做到這樣,才算是真正的一位孝子。

弟子規詳細講解(上)


第二集

大家好!我們現在繼續看《弟子規》,請翻開課本,第四條: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事雖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無論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為』,這個「擅」就是隨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說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經過同意就擅自去做它。

茍擅為,子道虧』。事情儘管是這麼小,不能做。萬一你去做,這個「茍」就是假使,假使你去做它。「子道虧」,就有損為人子女的品德。「虧」,就是指缺陷、不完美。我們的人品,每一個人都希望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尚。為人父母的更期望他的子女都是很優秀的,不但品學都要兼優,課業要好,在他的品德方面,也是要非常優秀的。所以做任何事情,我們無論大小,凡是沒有經過同意,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去做了它,就會讓父母感到難過,也有損我們為人子女的品德。我們再看底下:

【物雖小。勿私藏。】

這裡也講到凡是所有的物品,雖然很小,可能一顆糖果,但是不該你吃、不該你用的,你統統不可以私自把它藏匿,變成己有。這裡也特別告訴我們,凡是不應該拿的,不是屬於你自己的,應該都要徵求別人的同意;經過同意之後,你才可以拿。如果沒有經過同意,你就私自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於是小偷一樣,這些也是有損我們品德的。所以:

【茍私藏。親心傷。】

如果你擅自把它藏匿起來,就是你擅自把它偷偷的佔為己有,都是品德上很重大的瑕疵。所以會讓父母親感到傷心難過,他會難過你為什麼要犯這樣的過失。因為小偷這個名,實在是很難聽,犯這樣的行為會讓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種羞恥。所以為人子女的,從小我們在家裡,凡事應該請示媽媽,哪些可以用,才可以動手去用;哪些不能用,就不應該去碰它。哪些可以拿來自己用,自己使用都要經過同意,如果沒有經過同意,就等於是小偷一樣,這樣做對品德就有很大的傷害。

尤其在學校工廠或者沒有人見到的地方,有東西很多,你很想要,你私自把它佔為己有,這樣也是不對的,這樣還是犯了這種偷盜的行為。所以,從小我們在這些方面要特別的謹慎注意。請看第五條: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親所好,力為具』,這個「好」就是喜好。「力」就是要盡心儘力,「具」就是要為他準備。所以母親或者父親或者長輩,他們有任何的需求,為人子女的應該要盡心儘力為他去準備。

『親所惡,謹為去』。這個「惡」就是不喜歡、討厭的、厭棄的。「謹」也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謹慎的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為他去除掉。

我們再看下一句:

【身有傷。貽親憂。】

『傷』就是身體有受傷,或者有病痛,我們都可以稱為「傷」。『貽親憂』,「貽」就是遺留,會讓父母留著牽腸掛肚,「憂」就是掛心。我們想一想,從小到大,當我們身體受到傷害,或者病痛的時候,最擔心的莫過於父母。他們會憂心,憂心我們的身體是不是沒有辦法好轉。我們能有這樣體會父母關心我們、照顧我們的那一份心情,我們就懂得知道要愛護、照顧自己的身體,免得讓父母為我們操心。

【德有傷。貽親羞。】

這一句是父母他們最大的期望,無非將來小孩在社會上能有成就。不但有成就,也希望所有的子弟都能成聖成賢,那是父母最期望不過了。假使我們不能做到如此,反而還有品德上面的瑕疵,一定會讓父母非常的傷心,非常的難過。為什麼?從小我們在父母這麼辛苦養育之下,才能養育長大。我們如果不懂得珍愛自己,沒有報恩的心不打緊,還讓我們的品德有瑕疵。這個品德有瑕疵,就是什麼?譬如說在外面跟同學打架,就是你品德有瑕疵;在外面逗留,晚上不回家,也是你品德有瑕疵。為什麼?那麼晚了還在外面遊盪,肯定沒有好事;年紀輕輕就跟人喝酒,這也不是好事,這些都是品德有瑕疵。或者賭博、打電動,輸了很多錢,這些都是品德上有很嚴重的瑕疵。所徒留的只有讓父母感到傷心難過而已。

我們再看底下: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這裡也提到了,雙親從小就這麼愛護我,我孝順理所當然,是天經地義之事,怎麼可以不孝!如果我今天不孝我的父母,將來我的後代,同理也是不會孝敬我,想想人可不能像人家所說的「衣冠禽獸」。人為什麼稱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我們有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的人,肯定他一定會孝養他的父母。

『親憎我,孝方賢』。「憎」就是討厭。即使雙親不喜歡我,討厭我,我還能克盡子女的孝道,這個「孝」才稱為賢。「賢」叫圓滿的意思。歷史上有很有名的孝順的這些故事,我們都聽過虞舜,他的父母對他不好,可是他還能順親意,順母意。即使後母對他相當的不好,甚至都要害他,但是舜他都能順從,逆來順受,最後感化他的父母。這一則故事也告訴我們,即使我們跟父母親的因緣,這個緣分沒有那麼好,但是我們也要想辦法讓父母能改變。為人子女,雖然辛苦一點,但是至誠可以感通。一個人如果發自內心真誠的孝心,肯定可以感動父母的。所以,最後這裡也提到了,父母親這麼愛我,我們同樣用父母親愛我們的心,我們也能來愛我們的父母。這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分年齡老少,不分大小,我們都可以做到的。

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則,請看第六條: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這裡就講到在家裡,假使父母親有過失、有不對,為人子女基於盡孝,我們也要勸父母不可以這樣做。但是在勸勉父母的時候,這個「諫」就是勸諫。在勸諫父母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我們的神情,我們的表態,是不是很尊重?是不是很客氣?是不是我們的臉色也和顏悅色這樣來勸勉?這個「過」,『親有過』,這個過的意思就是有過失,或者有不當的這種行為。諫就是勸勉的意思,勸解的意思。

「使」就是使他能更正,或者能及時停止。我們曉得,這種事情相當難為。可是我們看到也有一些不是的父母,譬如說染上惡習,好飲酒,或者沉迷賭博,這些為人子女的要來勸解、勸諫,也要特別注意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舉止。古人說,如果勸勉三次之後,這裡就有講: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這裡就講到,如果我們和顏悅色的勸諫,勸諫父母讓他及時能更改,或者能停止。萬一父母不能接受,『諫不入』,不入就是不能接受。『悅復諫』,我們可以委婉的再勸諫。古人告訴我們,如果勸諫三次之後,我們這個時候可能會覺得很難過,很傷心。在這個時候,說不定我們第四次勸諫的時候,就會『號泣隨』,就會覺得很傷心、很難過,為什麼父母不能接受我這樣的建議?所以這個時候難免會傷心、會落淚,「號泣隨」,就會跟著下來,眼淚鼻涕,講到傷心之處,難免會掉下來。

如果這樣父母還不能接納,『撻無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惱羞成怒,或者他不願意聽到我們這樣勸他,即使被打了,也不應該有所怨恨。在此地,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到,一個人如果發怒的時候,往往他手出的力量非常的大,所以沒有辦法節制。因此,假使有被打的時候,我們也要衡量當時的情景,應該要躲避的時候,我們也要趕快離開現場。

像歷史上很有名的曾子,因為有一次他的父親覺得他有過失,於是當時就拿著手上的杖,就是一根木頭,就打他。結果一打,大概是打中要害,曾子就昏迷。孔老夫子針對這一件事情,他就說是曾子的錯。為什麼?你昏迷了,萬一你死了,你不是害了父親殺人的罪名嗎?所以我們在此地,我們要特別的注意到。

當我們對父母有所勸解的時候,首先我們應該要注意我們的態度,我們不能用義正辭嚴,這種臉色很凝重,或者好象是很有正義,然後那種臉色好象是以大來說服小,這樣是完全不對的。所以晚輩如何用和顏悅色的聲音,還有委婉的神情來告訴長輩,來為他們建議、分析。千萬不可以以大人的這種角色,用訓勉的話這樣來對待父母,父母肯定不能接受。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談,或者朋友的規過,每一個人都希望對方能尊重我們。最先的接觸一定是看到你的臉色,如果你的臉色很難看,表情非常的嚴肅,而且是一派指責的言語,或者這種態度,肯定沒有辦法讓對方接受。更何況此地所講的是父母有過失的時候,當然我們如果碰到這種事情,為人子女的應該要三思,而且也要掌握時機。時機的掌握也是非常的重要,因為時機不對,我們所說的話不但別人不能接受,父母更不能接受我們的建議。

所以在這一條裡頭,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為人父母,我們讀到這一條,也更應該警誡自己,經常也要反省自己有無過失。有不良的習慣,我們也應該要及時趕快把它改正;不能一時戒掉,我們也應該要慢慢的來戒除,這樣才能做好榜樣讓子女效法。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七條: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第七條就是告訴我們當父母生病的時候,為人子女應該怎麼樣來侍奉湯藥。我們曉得在過去,這個葯幾乎都是水葯,剛煮起來的湯藥一定非常的燙。我們要端給父母吃、端給長輩吃的話,我們要特別注意它的溫度是不是太高了,太高了唯恐燙到父母。所以在古者,他往往會倒一點點,然後喝喝看,這個一瓢,一小瓢試試看,它是不是溫度太高,或者太低。所以古人對父母的侍奉,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晝夜侍,不離床』。晝就是白天,夜晚侍候在旁,不離開床邊。為什麼要做到這樣?我們曉得父母養我們,這樣的恩德非常大。我們想想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當我們會走路,他怕我們跌倒;當我們生病的時候,他半夜不曉得要看我們幾次,摸了我們的額頭,一摸再摸,怕我們發燒。隨時隨地都在關心我們,體貼我們。這個時候父母年紀已經大了,他們生病了,身體不好了,正是我們回饋的時候,所以說『葯先嘗』,應該的。「晝夜侍,不離床」,也是應當的。

我們現在醫藥發達,現在父母吃藥就方便多了,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要按時讓父母服藥。這個時間我們要經常注意,不可以服錯葯,就是照顧的時候不可以服錯葯,一定要特別的注意。尤其病情危急的時候,更應該守在床邊,稍微的閃失,都有可能使父母病情惡化。所以在照顧年老的父母,這個時候為人子女應該要很細心很仔細的來服侍。能讓父母在晚年的時候,得到好好的照料,不但是父母他所期望的,同時為人子女有這樣的機會為父母盡孝,我們也應該要好好的珍惜這一段因緣,一定要盡心儘力的奉侍自己的雙親。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古人有守喪三年的美德。為什麼要守喪三年?因為在過去,父母養育子女,他們哺乳都有三年,為人子女在父母過世守喪三年,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在以前,經常孝子就會在墳墓的旁邊築一個圍廬,就在那裡居住。

盡孝,不在一時,也不止三年,有道是孝子終身仰慕父母。所以「喪三年,常悲咽」,它只是形容父母剛過世的時候,我們因為思念他,經常不自禁的眼淚會涔涔下來,這也是為人子女所經常有的。如果有的父母已經過世,即使已經多年,我們想到當年父母跟我們在一起的這種情形,也不免會傷心落淚。

『居處變,酒肉絕』。這裡就提到當我們生的人,面對家裡有過世父母,在這個時候我們生活應該要簡樸,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茹素,那是最好不過的,為父母祈禱。在這個時候,我們想到平常父母跟我們一道吃飯,此刻一個位子空著,我們看到這種景象,往往是咽不下飯,吃不下食物。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深信有很多人真的也無心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

所以這裡也告訴我們,當我們守孝的期間,應該要遵從古人的禮節。在這個時候,我們的飲食、我們日常生活都要特別的節儉,可以說是對父母的一種哀悼。父母生前如果他留下很多財物,我們在這個時候替他布施或者做有意義的事情,也是非常好的,也是一種盡孝的表現。我們再看底下: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這裡就提到辦喪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盡到禮節,不可以隨便。但是這個禮節並不是很鋪張,很浪費,應該要莊嚴肅穆。在莊嚴肅穆當中,我們也要樹立良好的典範。什麼典範?我們也看到一般民間的這種喪禮很鋪張,完全是做給別人看的,這個不是真正的孝道,反而是一種浪費。所以,我們在辦喪事的時候,也應該以莊重肅穆為主。每一個人、每一個子女,或者晚輩,能在此刻,能有孝思追念之心,這樣才是盡到喪禮,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形式的喪禮不是真正的盡到禮節,應該是發自內心才是真正的禮節。

『祭盡誠』,這裡「祭」所指的是祭拜的時候要真誠。我們祭拜祖先,或者在祭拜剛過世的父母,要有怎樣的心?要有他彷佛就在我們旁邊這樣的心。所以,我們不可以好象我有拜一下,我有祭祀這樣就好。我們說「祭神如神在」,雖然他們已經遠離了我們,但是我們在祭拜他,就好象我們呼請他回來一樣,這樣的親切,讓父母在天之靈也能得到寬慰。為人父母的,你能這樣做給你的子女看,讓他也能了解什麼叫對父母的一種禮敬。

古人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人能感恩祖先,能感恩過世的父母,這樣我們就不敢胡作非為,我們有父母在,我們有祖先在,我們不敢貽羞祖先,我們不敢丟自己祖先的臉。所以,如果我們祭拜的時候,能用這樣的心,很誠敬,就好象他們就在我們周遭,跟我們在一起,這樣的祭拜才有意義。

『事死者,如事生』。

所以追思父母,不一定是形式,經常能想到父母他所教育我們,他所指導我們,所教誨的種種言行,或者其他這個很有道理的情形,我們都要牢記在心裡。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因為我們要稟承父母所教我們的,能一代傳一代,這樣才不辜負父母他們養育之恩,也才不辜負古人為什麼要立教垂範於後世。

弟子規詳細講解(上)


第三集

大家好!我們接下來再繼續看《弟子規》。前面講到「入則孝」,從這一堂課開始,我們講:

【出則弟】

什麼叫『出則弟』?就是離開家裡,或者我們要外出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注意我們的行為。請看第八條: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從第八條開始,就講到如何與人相處。我們都曉得,一個人不能離開社會而自己獨居。既要與眾相處,我們就不得不注意我們的言行舉止,我們的行為,我們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別的留心注意。這裡一開頭就講『兄道友,弟道恭』,在家裡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處。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來跟弟弟相處。「弟道恭」,弟弟又應該如何來對待哥哥。「兄道友」,這個「友」就是友愛。做哥哥的要友愛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長,還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我們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裡能和睦共處,這個就是屬於孝道了。怎麼說?如果你經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讓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媽媽氣得半死,這就是不孝了。所以,從小孩子建立這個友愛的觀念非常的重要,因為影響將來非常的大。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也就是說孩子在家裡從小就要建立他一個觀念,不可以讓他感覺錢財非常的重要。如果從小他知道這個物質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當的重視,他對錢財看得那麼重,將來都會有很大的禍害。

如果把物質、錢財看得非常重,很重視物質的享受,將來如果面對有財產的紛爭,這個彼此的怨恨都會從此而產生。所以能輕財物,我們把物質看得很輕,你能看得很輕,你就有布施的心,會把你多餘的財產、多餘的財物分散與人,同時也可以減少許多的怨恨,很多的紛爭都是由於錢財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錢財外,『言語忍,忿自泯』。從小我們要懂得言語能控制。「忿自泯」,這個忿就是生氣。我們都曉得人與人在談吐當中,我們都希望對方講話能很好聽。自己講話,我們也要特別注意。你講話很急、很緊張,又很大聲,對別人來講,可能會誤以為你在罵他,你在凶他,很多誤會也會因此而產生。產生之後,大家內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憤怒就會因此起來。所以,我們在談吐當中,應該要特別注意。

我們看完第八條,請再看第九條: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前面是講對錢財,還有言語,如何與自己的兄弟姊妹相處。你能與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處,你將來在外面也同時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處。這些重要之外,我們的飲食也是非常的重要,我們的日常生活的規範,也是特別的要注意到。這裡就舉到了飲食,應該怎麼樣才符合禮節?坐的姿勢,還有走路的禮節,又應該如何?

這裡講到『長者先,幼者後』。如果我們跟長輩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禮讓長輩。長輩走在前面,做晚輩的應該走在後面,走在後方,一定要禮讓長輩。如果我們沒有禮讓,我們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曉得這個次第怎樣,這樣就是沒有禮節。我們想一想,年紀大的人或者尊長,他們走路行動比較緩慢,我們走在後面,同時也可以看顧他們。你能禮讓長者,長者也會很歡心。

有一天我們也都會老。如果我們看到現代這一輩能敬老尊賢,等到我們老的時候,我們的下一代,他也會尊敬我們。所以從小要告誡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對自己的親人也好,將來在外頭也一樣,面對老者,我們應該要禮讓。懂得禮讓,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輩的一定要注意到。

接下來我們看: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這裡也提到,當父母呼喚兒女,或者當長輩叫喚子女或者家裡的成員,我們聽到,如果這個人不在旁邊,應該要趕緊的代替父母去轉達。「呼」,就是叫喚的意思。『即代叫』,「即」就是很快,要趕快的去代為找來。如果找不到的話,『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趕快來回應,跟父母跟長輩報告說此人不在,應該要把轉達的情形,再向父母轉達。好比我們在一個團體裡頭,如果主管叫我們代為找人,我們現在可以透過電話,我們可以直接叫喚他來,也可以透過種種的無線電傳呼就可以轉達到。

請看第十條: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這個『稱』就是稱謂尊長。我們對於尊長,如何來稱呼他?『勿呼名』,「勿」就是不可以,「呼」就是叫他的名字。呼名,直接叫他的名字。我們要對長者尊敬。有很多父母,他在家裡,夫妻之間的應對,往往連名帶姓,互相的叫喚。兒女從小他也聽到父親這樣喚母親,母親也這樣直呼父親的名字,姓名統統叫出來。所以,難免做兒女的他也會,偶爾也會脫口而出。

『對尊長,勿見能』,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如果長輩在場的地方,做為晚輩的,從小父母就要告誡他,不可以在長輩之前好象故意賣弄你的才華,你的才藝。此地的「勿見能」,這個「見」,我們在這裡讀成「現」,表現的意思,很特別會來表現自己,這是不禮貌的。為什麼?因為孩子如果從小有這種情形,他愛現,從小就愛表達,把自己的鋒芒畢露,將來會隱藏很大的危機。

我們都曉得,社會上往往很有才藝的人、很有才華的人,他很容易遭到嫉妒,有時候我們可以說是他鋒芒太露了。所以古人很重視韜光養晦,即使你有才華,也不能在大庭廣眾當中故意賣弄,這樣對自己有很不好的負面作用。

我們再往下看: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這裡是講到當我們在路上看到有長輩、有老師或者有長輩親戚,我們應該要過去跟他打招呼。這個「疾」是有一點快步走過去,「趨」也是小步的走過去,「揖」就是很恭敬的來向他問候。

『長無言,退恭立』。如果長輩沒有跟我們講話,我們就退後一點,禮讓長者先過去。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禮節。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我們今人,我們應該怎樣『騎下馬,乘下車』?我們如何來對待我們的長輩?今天馬車已經沒有,今天所取代的是汽車,我們就要懂得對於長者、長輩,他搭乘交通工具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要先禮讓他。幫他開門,為他開門,然後看他坐好之後,我們再輕輕的把門給關上,讓老者他坐得很舒服。長輩要下車的時候,做晚輩的一定要先去開門,讓他輕輕的很安全的下來。所以雖然時代不一樣,但是我們的做法可以隨著交通工具的不同,我們也要懂得如何幫助老者。在交通工具上,我們要幫助他;在禮節上面,我們也要懂得禮讓,禮讓老者乘車或者下車,我們都要特別的禮讓他們。

看完了第十條,我們接著再往下看十一條: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這裡也是教導我們在行儀上面,我們應該重視社交禮節。我們經常參加一些聚會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到,譬如說有一些帶小孩子到現場,如果小孩沒有受到約束,他往往會在會場裡頭東跑西跑,非常沒有禮貌,也沒有禮節。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就是從小父母沒有約束他。當有長者有長輩在場的時候,做兒女的應該要懂得進退應對,統統要了解。

所以此地這一條就告訴我們,長者如果沒有坐下來,「幼勿坐」,所有的晚輩統統不能坐下來;這個主人沒有坐,所有的客人也不能坐下來。所以這裡就講到『長者立,幼勿坐』,做為晚輩的就不能坐下來。『長者坐』,長者已經有跟大家講:大家請坐!晚輩才可以做下來,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交禮節。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這裡也提到在長輩尊長或者長官主管的前面,我們講話聲量要放低一點,要小聲一點。有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聲量很大,講起話來許多人都要為之側目,都會看看他,但是他往往不曉得自己的講話聲音非常的大。

『低不聞,卻非宜』。如果講話會緊張,在長輩之前講話很緊張、很小聲,這樣也不對。「低不聞」,聲量小到對方沒有辦法聽到,這樣也不對,也是沒有禮貌。「卻非宜」,「宜」就是適合,「非宜」就是不適宜。所以講話,從小我們就要訓練孩子要落落大方,即使有客人來,有尊長在面前,我們也要指導他,他的行儀也要很自然,很大方。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進必趨,退必遲』,就好比我們在一起聚會的時候,當會議結束,或者有人要進出,當長輩要進出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先趕在前面,為長輩開門關門;等他進了以後,再把門關起來。如果有離開的時候,散會要離開的時候,一定先禮讓長輩先走,做晚輩的就跟在後面。

可是我們現代有很多情景是不太相同的,譬如說要先打開每一道每一道的門,即使在散會的時候,要有一個人先替長輩開門,或者按電鈕,或者按電梯,在電梯外面先等候。可以等候的時候,我們就有人先在外面等候長者,為長者開關門,其餘之人就跟在後面。我們要懂得,一定要尊重長輩。如果你能懂得尊重長輩,尊重你的長官,你一定可以深得大家的喜歡。因為人家看你彬彬有禮,溫文儒雅,肯定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問起對,視勿移』。這裡就談到與人對話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視線,應該怎麼擺。當長輩跟你講話的時候,你不能害羞,頭低低的,應該眼睛目視著長輩,不能眼睛看別的地方,這個都是不禮貌的。如果你不懂得這樣的話,往往會吃了很大的虧。尤其是你有職業,你有經商的經驗,我們都曉得,與人對談的時候往往都是看你的眸子,看你的眼神。眼神正,就表示你這個人為人正直。眼神不對、飄浮,也可以看得出來你內心是輕浮、是不正之人。所以「問起對,視勿移」,這個「對」就是對答,當長輩問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回答,我們的回應,要注意我們的目光不可以隨便的飄移,應該要注視著對方,注視著長者。除了對長輩如此,我們跟一般人交往,在談吐當中,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到「視勿移」這一點,這是一種相當重要的禮儀。看完了第十一條,我們接下來再看第十二條。請看課本: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我們都曉得,當我們跟群體在一起的時候,或者工作、或者職業,我們都會與人相處在一起。在團體裡頭,如果有長輩,不一定他是我們的主管,但是他的年紀比我們還大,如果我們有共事,一起合作,一起工作,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來對待這樣的長者?此地告訴我們『事諸父,如事父』,就是他的年紀像父執輩這樣的人,我們對待他,也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那樣的來敬重他。如果也像兄弟姊妹,我們的年齡差不多是在我們的兄長當中,我們也要愛惜他,珍惜這樣的友誼,珍惜這樣的因緣,可以相聚在一起工作的因緣,或者相聚在一起學習的這種因緣,我們都要珍惜。怎麼相處?『事諸兄,如事兄』,對待這樣年紀的人,就好象家裡的兄長一樣來尊敬他。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貴在能和睦。一個團體不能和睦,這個團體肯定不能興旺。同理,家庭不能和睦共處,這個家也不能興盛。所以與人和睦共處,非常的重要。當然首先我們的出發點,一定要懂得,凡是年紀比我們年長的,我們一定要守住一條,要尊敬他,要尊重他。你能尊敬他,你能尊重他,他會把他所學的他會的,他一定會提攜你,教導你。如果你瞧不起他,你認為他沒有什麼,你有傲慢的這種心態,別人也不會幫助你,也不會提攜你。

看完了第十二條,我們繼續再看:

【謹】

前面「出則弟」已經告訴我們一些行儀,日常行儀應該如何。接下來「謹」,它告訴我們自身這個態度,也是屬於居家生活的一些細節,我們也要特別的留意。請看第十二條: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這裡就講到人一定要珍惜光陰,我們都曉得「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起來,可以說精神最好,最抖擻的這個時段,所以一定要珍惜。古者他們對於子女非常重視,要早起。

所以這裡講『朝起早,夜眠遲』。在往昔我們可以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者晚上很晚睡,也不像我們現在幾乎到半夜凌晨還在那裡讀書也好,做事也好。因為畢竟環境不同。以前教育子女它是這樣子的,父母還沒有睡的時候,為人子女的一定要等待父母都去睡了,然後他們目送父母就寢之後,把家裡再打理,再看看,有沒有門窗哪裡沒有關好,或者東西沒有處理好,等檢查一切沒有安全顧慮之後,為人子女的再上床睡覺。早上在父母還沒有起床的時候,為人子女就已經先起來問候父母。跟我們現代的情形恰恰相反。

『老易至,惜此時』。這裡就講到時光匆匆,人往往回頭一看,已經好幾十歲了。這個時候我們想到要努力已經來不及了,有道是「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所以為人父母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記得要好好的教導他。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這一條很多人從小父母就已經教得很好。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盥洗梳洗,把自己打理得乾淨。刷牙漱口一定三餐都要做到,尤其晚上睡覺的時候,更要特別的一定要落實,才能保健牙齒。

『便溺回,輒凈手』,幾乎每一個小朋友在學校裡頭,老師都有教,父母從小也會教他們。所以這一點一般小朋友都已經可以落實,而且做得很好。


第四集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看《弟子規》第十四條: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冠必正』,在工廠工人一般帶安全帽,我們戴帽子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有沒有正。沒有方正,戴得歪歪斜斜,可以說是輕率的感覺。所以這個「冠」,此地冠指正的,所指出的就是指我們戴帽子要戴得整齊。

『紐必結』,紐就是紐扣,沒有紐扣的是拉煉的,我們也要把它拉好。紐扣要扣緊,有時候我們紐扣鬆掉了,可能在半路掉了。所以,在平常的時候,我們也要檢查自己的衣服,紐扣是不是有松的感覺;有松的話,應該把它縫好,免得穿出去之後不曉得掉在哪裡。有時候參加重要的活動,因為紐扣掉了是很失禮的事情。所以平常我們對於自己的衣服、容貌要特別注意整齊,穿戴好整齊之後再出門,免得有很多狀況,我們沒有辦法感覺的。

『襪與履』,襪就是指襪子,履就是鞋子。『俱緊切』,如果有鞋帶的鞋子,應該要把它綁緊。襪子也要穿好,不能一腳高,一腳低,這樣穿出去就非常沒有禮貌。「切」就是要把它綁緊。「俱緊切」,「緊」要綁緊,要綁得牢。我們也看過很多人,上半身穿得非常的整齊,非常的端莊,非常的好看;可是你再仔細端詳他的鞋子,你會覺得非常的不搭調。為什麼?鞋子很臟。所以我們要出門之前,的的確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衣冠有沒有整齊,穿戴是不是自己已經覺得整齊了再出門。這個整齊並不是要穿得非常的華麗,而是沒有失禮於別人,自己也會懂得尊重自己。

我們再看下一條: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這裡就講到我們放置衣服的時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隨便亂放。『勿亂頓』,這個「亂頓」就是隨便擺置。『致污穢』,以致於衣服臟掉了。

生活的有序化,會直接影響到工作的有序化。而且能有效的使用時間。

一個人,他能懂得料理自己的衣物,他會節省很多的時間。為什麼?因為你懂得善用時間。一換下來的衣服,你就把它疊好,把它整理好,你就不可能堆置了一大堆。堆置了一大堆,不但衣服皺皺的不好看,同時對衣物的保存也會減低它的壽命。所以懂得整理衣物的人,他同時也應該很善於整理這個家庭,把家裡會打掃得很乾凈。過去這一個朋友,她就是如此,她很善於在很快的時間,就把家裡整理好。她講,她是得力於母親小時候的教誨。可見家庭教育何其重要!我們再看第十五條: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這一條也是前面第十四條的延伸,你能懂得整理自己的衣服之外,我們穿著更要得體。所以,這裡就講到穿著打扮不應該華麗。『貴潔』,最主要是在整齊乾淨。

『不貴華』,不重視華麗,不重視流行。為什麼?因為你重視流行,你要走在時代的尖端,你就要花很多錢,又要花很多心思去搭配,這些都有偏頗於奢侈跟浪費。

衣著給人的感覺也是非常的重要,得體與否。我們在出門之前也一定要看看,我們這樣的穿著打扮是不是得宜。古人他們很重視衣著,所以才講到『上循分,下稱家』。這個上,還有下,有兩個意思:如果你是長輩,你應該怎麼穿?「循分」,應該按照你的年齡、按照你的地位來穿著,不可以穿得不得體。「下稱家」,如果你對待晚輩,或者晚輩的穿著,我們也要注意。年紀小小的,他不能穿得太過老成,年紀大的人也不可以。我們在家裡穿著,對子女也是一種教育作用。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這裡就講到飲食不可以挑剔。為什麼?均衡的營養才有健康的身體。如果小孩從小他就會挑剔食物,孩子的發育就很難均衡。

所以,不好的習慣,要及時改正。還有吃飯的時候,飲食的時候,聲音太大聲也不可以。除了吃飯不能吃過量,不能說他愛吃就盡量給他吃,吃了不節制,這個也不好。『食適可,勿過則』,也就是說對飲食,要節制。不可以說今天飯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飯菜不好吃,不喜歡吃,他就少吃。從小養成他定時定量不挑食,才能長得健康活潑,身體抵抗力才會增強。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如果年紀輕輕,在少年的時候,他經常飲酒。我們曉得,酒喝多了會傷身。自古以來的酒,它是一種健康的食物,它不是平常給人喝著玩的。我們看以前的酒杯,它旁邊有兩個耳,高高的耳,你拿起來斟著喝的話,你大口就會碰到你的臉頰。所以,古人他喝酒是為了促進血液循環,他不是飲酒作樂。

我們曉得,現在人喝酒就不一樣了!往往有牛飲的這種習慣,而酒後又經常亂性,酒後醜態百出。所以這裡就告知,我們從小子弟在家裡頭,小小的年紀不要讓他學會喝酒。大人喝酒,小孩在這個時候不宜給他喝,即使淺嘗也不應該。為什麼?因為喝酒很容易上癮,上癮之後要戒除就很難。

我們曉得一旦有酒癖,他喜歡喝酒,我們知道很多家庭會破碎,往往不是酒,就是色,就是賭。所以,既然酒它的危害性有這麼強,有這麼高,尤其孩子出門,可能三五成群,喝酒鬧事。因為現在外面的誘惑力量太大了,一旦養成喝酒的習慣,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都知道『飲酒醉,最為丑』。我們看到酒醉之人,他的醜態是不堪入眼,同時也傷害到我們的身體。你肯定看到過大街上的醉酒之人,倒在路邊。酒精對人體和大腦非常有害,傷神傷智。它是破壞身心健康的第一殺手。

接下來我們再看第十六條: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步從容』,我們走路的儀態要從容不迫,就是很緩和,很端莊,很穩重。如果走路很急,很匆忙,我們曉得,這個人肯定他的性子就是很急。這樣的人給人感覺,我們就會覺得他是沒有耐性之人。

一個人行得正,他就立得正。如果你連站都站不好,都是歪七扭八,或者一付輕浮的感覺,輕浮的樣子,這都是很不好的。

我們再看『揖深圓,拜恭敬』。「揖」,古人講「打恭作揖」,這是很恭敬的一種禮節。以前的衣服,我們知道袖子很長,所以打恭作揖怎樣才標準?一定要圓,不能擠在胸口,一定是圓的。「圓」,也代表圓融,代表恭敬。我們現在不講這樣的禮節,我們是以打招呼。打招呼我們也要發自內心,從內心做出你的和顏笑容,一定會讓對方感受你如此的尊敬他,跟他作禮。

『拜恭敬』,這個意思是指如果我們參加一些聚會,有禮拜的時候,我們在行拜的這個禮節,也要特別與人有恭敬的感覺。如果我們仔細一點,從電視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首長,或者參加一些祭典的時候,我們從電視畫面可以感受到怎樣的拜法,他與人是恭敬的。

凡是碰到祭拜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到,要用虔誠的心,拜也一定要把腰彎下去,代表我們用身體恭敬的向對方,向這個祭拜。譬如說祭拜的話,是對亡者的一種恭敬、一種禮儀、一種禮貌。我們從這樣的電視上可以看得出來,我們也看過,很多人就是頭輕輕的一點,很快動作就起來。雖然他沒有感覺,但是我們從畫面上可以感受到,好象不恭敬的樣子。所以,怎樣是恭敬?我們可以試驗看看,腰沒有彎跟有彎,速度很快跟緩和,有很大的差別。對旁人看起來,他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有沒有恭敬,你有沒有從內心發出來。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勿』就是不可以,『踐』就是踐踏,『閾』就是門檻。過去我們的房子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四合院,四合院裡頭,每一間房間一入門都有門檻,因為要關木門,所以都有高高的門檻。我們現在房子的建築結構大不同於前,所以門檻已經很少見到了。可是在一些寺廟或者比較傳統的建築,它還是有門檻。

以前的人,他會教育自己的子弟,碰到有門檻的地方,絕對不可以往上踏上去,然後再下來,一定是要跨過去才有禮貌。我們現在沒有,如果要進房門之前,如果我們去拜訪別人,當他們家裡外頭有一個踏墊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我們的鞋子有沒有臟掉。我們要在這個地方,這個踏墊上踏一踏再走進去,就不會讓人感覺你帶來了一些灰塵、髒的東西進來。所以同樣,不一樣的時代,但是我們同樣都可以互通它的精神所在。

什麼是它的精神所在?就是要懂得禮節。也有很多人說禮節是吃人的,這完全是不正確的觀念。我們與人相處都希望對方有禮貌,同理,對方也希望我們也遵守禮節,禮尚往來。所以,有節度的約束自己的行為是相當重要的。

「勿踐閾」,我們現在即使沒有門檻,但是如果有機會到寺廟裡頭,我們在這個時候千萬不可以爬上去踐踏,然後再跳下來,這個都是很不禮貌的情形。

『勿跛倚』,就是兩隻腳不同時的站立,就是站一隻腳,一隻腳斜放著。我們這樣兩隻腳不能同時的著地,肯定身體會歪一邊。所以,以前的人他就很重視,孩子很小就要注意自己的體態,自己的姿勢。姿勢不好看,不良的習慣,從小都要教好。所以這裡講的「勿跛倚」,就是身體不能經常的歪斜,或者靠在牆壁上。你靠在牆壁與人講話,多麼沒有禮貌!

所以,我們讀到這樣的字眼,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這個跛倚的情形可以說經常的發生。有時候會覺得先站一隻腳,一隻腳休息,或者靠在牆壁舒服一些。殊不知,給人感覺是相當失禮的。

『勿箕踞,勿搖髀』。指坐相端莊。搖髀就是坐在椅子上面,把兩隻腳翹起來,然後大腿一直抖動。什麼叫「勿箕踞」?箕踞,就是這兩條腿坐的時候張開的,很難看。

我們再看第十七條: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這一條也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動作要細膩,不可以很粗魯。細膩的動作就從窗帘做起。並不是只有這個帘子重要,包括其他的事情,譬如說整理家事、搬東西,我們都不可以很大聲。如果你很大聲,動作很大,那就表示你的行持非常的粗鄙,不用心,不專心。所以,此地只有指「緩揭簾」,不能有聲音,其實其他的也都不應該出很大的聲音。尤其是椅子,有些時候大人也會偷懶,拉椅子,靠近桌子一點,往往是用拉的,然後就發出很大的聲音,吱吱的叫。因為圖一時的方便,卻沒有感受到周遭可能人家在休息,可能很安靜,你這樣的動作就會影響到別人。所以,從「緩揭簾」開始,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要謹慎,不應該很粗魯,動作不應該很大;細心的人,它的聲音往往微乎其微。

『寬轉彎,勿觸棱』。這個也講到走路的時候,遇到有角的地方,我們要稍微讓它有空隙一點,不要距離得太近,撞到桌腳。有時候,我們也看到人莽莽撞撞的,不是碰到椅子,就是碰到桌子,有時候難免也會撞到牆角,受傷。所以這裡告訴我們,小時候我們就要學到走路要小心,做事情要輕盈,步伐不但要輕盈,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輕盈。

我們講到「勿觸棱」,我們都曉得這個稜角很危險。走路是如此,開車碰到稜角的地方,碰到轉彎的地方,我們更要注意。如果平時我們懂得任何環境都要小心,都要注意的話,有很多災禍都可以避免。此地只有舉到「緩揭簾」,還有「寬轉彎」,這裡都再再的告訴我們,從家庭生活當中,我們就要學習動作、態度都要輕盈,不可以很粗鄙,很粗魯,動作很大,也就是說從小就要培養仔細的心、恭敬之心。

所以這裡有講: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執』就是拿的意思。我們拿空的東西,拿空的器皿,就要感覺好象我拿很滿的東西。為什麼?如果你沒有很專心的端這個東西,有可能你不專心,撞到了,碰到了,摔破了。不就很可惜嗎?

『入虛室,如有人』。到沒有人的房間裡頭,也不可以隨便。為什麼不可以隨便?因為那是別人的東西,也要感覺有人在。有很多人對於別人的東西,他都很隨便。所以這裡也再再的告訴我們,拿東西都要特別的謹慎小心,拿不好就碎掉。或者你端菜,母親叫你端菜,你端不好,碎掉了。所以這種細心的行為,這種細心的精神、專註的精神,從小就要養成。沒有人的地方,更應該謹慎自己的內心,是不是起了偷盜之心?是不是起了不應該起的念頭?隨便碰別人的東西,因為這些都是很不尊重別人的態度,所以要特別的小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山石復加用筆法
論台閣體書家「二沈」
傅雷《觀畫答客問》
信箋紙~小行書飲中八仙歌
漢人篆書真跡和西域書法資料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