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家心血管3D列印實驗室在廣東省人民醫院成立
實驗室里陳列著心血管3D列印模型供市民參觀,並有3D印表機現場演示列印流程。
「這條綠色的血管是肺動脈,這些紅色的是四條側枝血管……」
10月11日,廣東省人民醫院一間特別的實驗室里,各種複雜心臟病患者的心臟模型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它們是由3D列印出的1:1實體模型,直觀而清晰地呈現出各種病變。
這是當天成立的國內首個心血管醫學3D列印醫研企聯合實驗室,旨在推動心血管醫學3D列印技術的臨床應用、科學研究和國產化3D列印設備與材料的研發。
記者了解到,實驗室目前將承擔利用3D列印模型協助醫生做術前診斷、術中「導航」和術後評估等工作;預計兩年內,可以實現個體化定製列印體內可植入的生物或非生物移植物;未來有望造出可供移植的「人造心臟」。
3D列印幫助2歲寶寶迅速成功「補心」
「第五肋間側開胸,好的,這是第一條側枝血管,第二條呢?」主刀醫生抬起頭,助手立即遞過來一個特別的心臟模型,它和手術台上2歲患兒芋頭(化名)的心臟幾乎一模一樣,條條血管清晰可見,醫生看了一眼模型,「很清楚,模型上第二條血管在第一條上方1厘米處,我們來找找……沒錯,就在這裡」,分離,控制,一系列動作乾淨利索。
幾天前,在省醫心外科手術室里,中華醫學會胸心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庄建教授成功完成了一台特殊的小兒複雜先心手術。手術的特別之處就是助手手中這個心臟模型,它來自3D列印技術,靠著它「導航」,醫生精準而迅速地完成了手術。
2歲的芋頭患有非常複雜先心病——IV型肺動脈閉鎖合併室間隔缺損。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肺動脈由右心室發出,逐漸分支進入雙側肺部,把身體各個器官已經用過、低氧的靜脈血輸送到肺裡面,通過呼吸作用加氧,去除二氧化碳,從而變成鮮紅的動脈血。從外觀上看肺動脈就像是一顆樹,樹榦連在右心室,很快分成左右兩支,再一級級的分叉下去進入兩側的肺。但是,芋頭的情況卻完全不是。術前的常規超聲和CT檢查發現,芋頭的肺動脈樹「很不正常」,他的肺動脈分別來源於冠狀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發出的側支血管,也就是說,芋頭的肺動脈樹沒有樹榦,只有繁雜的「灌木」。醫生需要把「灌木」(四條側枝血管)找到,並移花接木把它們拼成「一棵樹」。
手術最難的地方在於,明確這些血管的來源、走向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但傳統的CT只能提供斷層影像,即使用到三維重建,畫面也無法做到精準,非常考驗醫生的空間方位感。而且,手術中,醫生只能憑著腦海中的CT影像去尋找這些血管。手術難度和風險都非常高。
」對於複雜心臟病而言,CT重建得再好,依然不夠直觀。「省醫影像學專家、心導管室主任黃美萍告訴記者,術前,醫生從影像學的專業角度並結合臨床實際,將芋頭CT的原始數據重建,通過3D列印技術製作出了一個完整的心血管模型,再將手術的關鍵部位主動脈及側支血管單獨提取出來再製作了一個以突出該解剖結構的血管模型,兩個模型列印出來後,醫生對孩子心臟的病變結構有了清晰精確而全面的了解,並據此做出了相應的診斷和手術方案。
」手術非常順利,原本找血管需要2小時以上,對著這個模型,半個小時就找好了,術後孩子各項指標都很不錯。「黃美萍說。
「1:1」的3D列印心臟精準度在90%以上
事實上,3D列印技術在心血管領域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記者了解到,目前主要應用於複雜先天性心臟病以及瓣膜類疾病、大血管疾病、心臟移植、心律失常等多個方面。在歐美不少醫學教育機構,已經將結構性心臟病3D列印模型應用於臨床教學,並且取得顯著成果。
省醫院長庄建告訴記者,我國目前約670萬結構性心臟病患者需要手術治療,這種心臟病變個體差異非常大,治療方案複雜多變,手術難度大。由3D列印技術通過1:1的精確比對列印出實體模型,可以為外科醫生提供模擬操作,精確定位手術關鍵步驟並制定出最佳的手術方案。據悉,省醫心研所目前已為28例患者列印了心血管模型。
目前科研人員們目前正在利用3D列印心臟做血流動力學模擬,為患者找到最佳手術方案。那麼,這種「1:1」的3D列印心臟,準確度到底有多高呢?庄建表示,目前可以實現90%以上的精準度。庄建表示,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和發展,未來通過結合細胞培育技術,有望製造出可供移植的「人造心臟」。
(來源:金羊網)


※血管已經堵了,給你發過信號,你卻不當回事
※血栓遇到了強勁對手,一頭大蒜兩勺糖,讓你的血管一通到底!
※供暖季到啦,小心引發心血管疾病!
※血清HMGB2水平與支架植入術後再狹窄的關係HMGB2促進股動脈損傷小鼠新生內膜增生及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
※沖血管能防止血栓嗎?吃這幾樣清理血管垃圾
TAG: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