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重視睡眠么?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都提醒了!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不少人趁機放飛自我,晚睡晚起,假期一結束,身體就像被「掏空」了一樣。
就在這個假期,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3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機制方面的成就。
我們常說睡眠顛三倒四,生物鐘會被打亂。生物鐘,它調節著人體至關重要的功能,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體溫和新陳代謝等等。
通過這次諾貝爾獎,我們可以了解生物鐘的奧秘在於,光照可以影響我們的生物鐘,但同時人類在進化中形成了固有的一個生物鐘,「白天活動、夜間睏倦」的基本運轉深植於DNA中。因此,黑白顛倒的熬夜是在與自然規律唱反調,對自己的身體奏哀樂。
生物鐘「出廠」就已設定
「晝夜節律」只是「生物節律」的一種,是生物在進化中產生的、對地球24小時自轉現象的適應結果,「晝夜節律」對人類生活最明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睡眠周期,有時候我們在沒有任何鬧鐘提醒,甚至在隔絕陽光的室內也能按時「睡到自然醒,醒到自然困」,就是「晝夜節律」這個內源機制在起作用。除了晝夜節律,生物還有各種不同周期長度的節律,例如候鳥南飛、爬行動物冬眠以年為周期。
這些年醫學領域提倡一個觀念,失眠的行為學治療強調定時睡覺、定時覺醒,白天應保證一定的活動,接受適量的光照。這正與本次諾貝爾獎獲得者研究的內容契合。
失眠根本上就是生物鐘的紊亂,如果我們遇到生活事件,比如失戀、家人去世等等打擊,會睡不著,這屬於急性失眠,但我們更應該多關注的是長期失眠,這會造成生物鐘紊亂。
「我前幾年當總住院醫師,因為經常熬夜,休息不好,體重增加了十多斤,也常有頭痛和失眠。」一位醫生「以身說法」介紹說:「熬夜以後,經常感覺很冷,非常疲憊,思考速度變慢,記憶力變差、說話邏輯力也變差,「就算你體力還有富餘,熬夜還是會讓身體的各項生理指標大幅下降。」
那麼,「生物鐘」被擾亂了,該怎麼辦?科學家告訴人們:良好的睡眠習慣或有規律地吃飯,會對人體的生物鐘起一個重新設定的作用。以達到修復生物鐘的效果。因此,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熬夜是一個非常損耗精力的過程,如遇不可避免的熬夜工作情況,應該適當的補充能量,最應該規避餓和冷。此外,應多喝溫水,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包括複合維生素B;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瘦肉、魚肉、豬肝等動物性食品;同時,熬夜後最好通過睡子午覺補回來,睡子午覺能迅速恢復精力。如熬夜時間較長,應間歇性閉目養神,次日需補充睡眠。
※原來這個動作好處這麼大!做五分鐘堪比走路一小時!
※原來這些都是神經痛!可不能跑錯科室了!
※年輕人也會中風?別擔心 面癱而已!
※患了面癱不要慌 這篇科普幫你定心
TAG:楊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