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賽人:不必急著去做未來的主人公

賽人:不必急著去做未來的主人公

GIF/42K

昨天的首映短片是《巴黎真細小》,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動畫片,讓我們又一次刷新了對動畫片的認識。您可以點擊片名鏈接再來回顧一遍影片,也可以繼續閱讀來自影評人「賽人」的影評和部分觀眾的獨到觀點。

柯首映第42部首映短片

(點擊片名觀看)

文 | 賽人

關於這部僅有六分鐘短片的背景,它是用什麼材質完成的,以及為什麼要製作這部電影,我均一無所知,老實說,好奇心也沒有伴隨著心靈的小小激越而隨之膨脹起來。在黑白的、網狀的,不斷分裂又不斷聚攏,不停穿梭又不停分道的影像世界裡,剩下的好像僅僅只是影像。

連看幾遍《巴黎真細小》,自然能以領會勝於解析的託詞來告慰自己。但若有著音樂、建築學、生物學的修養、以及對現代藝術中的裝置、或者還包括對數字大時代的洞悉和體察。想來是能與這部一寸短一寸險的影片去促膝長談的。可惜生有涯,而學無涯,惟剩看完熱鬧後的那一份不安,一遍又一遍地襲上心頭。

假如從一個觀影者的角度出發,這部短片讓我想到了日本木偶動畫大師川本喜八郎的一些具探索意味的作品如《旅》和《詩人的生涯》。都以幻想的策略,切近人類可知或不可知的未來。那並不是一個人盡所需的,不必飛翔就能抵達的天堂。而是人們在慾望極大滿足後,不知道下一步該為何種事端渴念。川本喜八郎是個能既古典又現代、既浪漫又容易絕望的電影巨匠。他的強項是在定格動畫中,神不知鬼不覺地展現物象的流動。而《巴黎真細小》恰恰相反,它是在湍流不息中鍛造出一份凝滯,一份事關永恆的靜止。

顧名思義的話,影片所指涉的是曾經的世界之都,十八、十紀歐洲最重要的文化重鎮--巴黎。無論你去沒去過這座名城,你都難以領略到這其中的旖旎風光。凱旋門的肅穆、艾菲爾鐵塔的雄奇、塞納河畔的悠哉、還有香榭麗舍大街,盧浮宮旁的金字塔。這些膾炙人口的地標,在這部影片里,全被隱去。也讓人懷疑,它若換作倫敦、羅馬、紐約、馬德里、乃至上海、香港,好像也一樣能有這般人如車,車如人的現代景觀。

我沒有去過巴黎,但我有一相熟,是視法國為自己的第二個祖國的,他隔上幾年就要因或公或私的緣由,到這夢幻之都走上一遭。最近見到他,他的「愛國」熱情好像有所減退,倒不是完全因公共安全在逐年受損,而是他覺得這個城市越來越髒了,去的人一多,就彷彿有了人盡可夫的嫌疑。我這朋友是有些輕微潔癖的,且生理心理都不耽誤。再說這個人,他對愛的理解,是要獨亨的,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將愛放在心裡。他還堅持認為,真正的愛都應放在心裡,不能輕言,甚至連行動也用不著付諸。這樣一來,他也就不願湊這份熱鬧了。

這樣看來,《巴黎真細小》是夠熱鬧的了。我大致能判斷出,那些由路燈、車燈、窗燈輝映下的是亮如白晝的黑夜。而直立或倒立行走的,匆匆而來、奔忙而去的人流應是在明晃晃的白日。但白天和黑夜對於這樣的大都會而言,已無甚區別,時間在此喪失了意義,這是現在的巴黎還是未來的巴黎都無關緊要。總之,就是一大群一大群人在休息和工作、忙碌和盲目中周而復始。而「我的夜晚比你們的白天美」這類的詩意也就隨之蕩然無存。

這使我又想起了另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導演,法國左岸派的中堅份子--克里斯馬克。他的忌日和英格瑪伯格曼、安東尼奧尼是同一天,都是七月三十日。他一方面高舉「真實電影」的大旗,另一方面,他更偏重於極具先鋒意識的科幻題材行愈遠。1962年的《堤》就是這樣的一部傑作,它全部採用靜態照片(除個別鏡頭有極微的運動之外),為我們講述了巴黎飽受核爆之後,一個被催眠者,在記憶中反覆和一個少女相遇,後來奔向她時,卻被某種未知力量殺死,原來他正夢見自己的死亡。

克里斯馬克的這番巴黎敘述,不僅僅對這座文化古城大剎將至的想像,而是在全面主觀的,非線性的意識流動里,將人與城市進行並置和重組,當一座城市變地非人性化時,人與城市就合二為一。你不知不覺納入到這座城市的高度理性中去,你的現實與夢都只是一場接一場,如圓圈般,沒有結局和開始的運轉。在此,這個塞納河畔的巴黎人,所表述的並不僅僅是他的故鄉,而是整個人類文明史的一場萬劫不復的巨魘。所以,也有人將只有28分鐘的《堤》與塔爾科夫斯基的《索拉里斯》、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安德列-祖拉斯基的《銀色星球》,這樣的鴻篇巨製,並稱為科幻電影王冠上最耀眼的鑽石。

《巴黎真細小》大概因成本所限,要隨意些,不及大師傑作那般豐厚和幽深。但它同樣有著較為相近的,也算豐沛的表達。科技、工業乃至其它超越我們想像的文明,都將使我們最終淪為生命最細枝末節的形態,是四通八達的神經末梢、是眨眼之間便完成存亡的細胞、是奔流不息的精蟲。生命,不再如讚美詩般那麼燦爛、那麼經熱血奔涌後的轟然綻放。而是形同精密運算的程序,沒有表情、也沒有激情。你內心的聲音微乎其微,只能聽命於一個又一個指令,然後從一個街頭步入另一個街頭,從一個車站走向另一個車站。彷彿永動機般,從一個能量去守恆另一個能量。因此,世間沒有了老死,人與人之間,也就老死不相往來。

再多一下克里斯馬克,在《堤》之後,影評人出身的他,貌似放棄了他慣常有之的主觀論斷。執導了一部純紀錄片《美麗的五月》。但他在這部反映巴黎各階層各種族的眾生相的影片結尾,他還是忍不住表了態。他說「只要貧窮尚存,你就不算有錢。只要憂傷尚存,你就不算快樂。只要監獄尚存,你就不算自由。」

法國當時的評論界就認為這段言論,表明克里斯馬克既是一個大而不當的理想主義者,同時還兼具無政府主義的傾向。克里斯馬克否認了某些有識之士強加給自己頭上的印章,他給自己定調為一個不徹底的現實主義者。當然,這個複雜的藝術家總是處於流變。他在晚年的時候,承認個體只要一想到身亡,就不會斤斤計較於過往的得失。而一想到集體的不可測的未來,所有的憤怒都只是裝飾品。

他又強調,在目的明確的政治活動中,是沒有對錯可言的。又或者你只要去誇大人性的光輝,你就會捲入到無休無止的紛爭中去。從這個意義上去考量《巴黎真細小》,應了有些中國人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除死無大事」。也就是說,它的整體是平和的,是非情緒化的,具有惟有冥想能帶來的靜謐。

這都是我再反覆觀摩《巴黎真細小》後的一些雜念,有的恐怕與影片真灼的表達無關。好在,一部電影誕生出來,就像孩子如何成長,父母是無法左右的。電影亦如此,它一旦進入你的視聽,它就只屬於「看見」它的人。

現在這個人我,就是這樣。就我有限的觀影經驗里,華語的短片給我印象深的有呂樂的《一唯》(但結尾不太滿意),施君涵的《華麗緣》。均能在有限的時間刻度里,展現時光刻意而又控制不住的流速。《巴黎真細小》也是這般,它好像更浩淼一些,浩淼到連時光二字都懶得一併兼顧。

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相信不少看過的人也會跟我有同樣的看法。一群沒有面目的人向我們走來,鏡頭停在一個人的臉上,又深入了進去。在這個人的頭腦,嚴格來說,應是他的身體里,分明活動著另一個城市,也可說是另一個世界。

著名詩人楊煉在他的名篇《石斧》中有這樣幾句詩:「只能讓骯髒把純潔包裹起來,而純潔內部,又是一個更恐怖的夜。」不要被他詩句里的暴戾所驚嚇。與其說純潔是骯髒和恐怖的媒人,不如說純潔本身便是如此。在《巴黎真細小》的那張被鏡頭洞穿的臉上,我便讀到了楊煉的這句詩。

那只是一場無所謂惡性也無所謂良性的循環。稍稍落地的說法是:你只有看清你自己,才能明白這個世界。

作者:賽人國內知名影評人

@石將鈺生活的延伸,從宇宙到地球,從地球到城市,從城市到人體,從人體到生命的基本組成單位。每一個都是每一個成千萬的數量級。交通使得人們的生活得以延伸,地鐵、公交像電腦程序一樣按部就班、冷冰冰把人運輸、傳送,人的痕迹被延伸到各處,如果把這些痕迹用蜘蛛網一樣的細線記錄,重複、堆疊的細線便會勾描出世界的模樣。世界的顏色彷彿是一樣的,所謂人類活動中的生機也是被不斷重複中的一個相同的影印版。如同人在觀察螞蟻窩一樣,看他們重複、繁忙、不間斷、生生不息的活動,亦可向上延伸,想像一個同樣的上帝視角觀察人類,人類和自己眼中的螞蟻一樣細小,我們竟出乎意料的相似。

@lee sol5年之後,我又再次看到了那番陣雨與陽光交替間隙里,藏在我眼皮背後的奇幻映像。傍晚時分,餘暉太亮,我蜷縮天地間,幻想著自己的身體是一個超大宇宙,通紅的眼皮前我看到了銀河系……太陽系……地球…可…沒有看到巴黎,只看到一個15歲的男孩蜷縮在天地間。

@day day up想起一個故事,一位女老師,有一天辭去了工作,也不理家人,專心致志的研究起院子里的石頭。家人以為她瘋了得了精神病。後來作者問起她為什麼要這麼干時,她說:「人的壽命通常也就是八九十年,而一所石頭蓋的房屋可能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可能人的一年對於一個幾乎不作損耗的石頭來說或許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人與城市,人與細胞,兩者在時間上的不對等都發生在相同的地點,由此產生了歷史,產生了文明,產生了文化。這些抽象的東西正如人體里的細胞,基因……所以誰有能肯定生命只是像人一樣的生物呢?,它或許是時間 或許是空間 或許是數量 或許是溫度,而它們所擁有的智慧可能比我們人類高出好幾個維度吧。保護地球?還是保護人類自己吧。

歡迎大家在留言板留下觀影短評

柯首映正在發掘有潛力的影評人

JIASCREE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物資訊巨浪部 的精彩文章:

狗王比特犬,就聞了聞哈士奇的狗糧,墳頭草差點長起來!
白肢野牛不愧是牛魔王,毫髮未傷地PK掉黑熊,真牛!
為何常說「土狗才是最棒的品種」?看完這9張照片就知道了!
動物打鬥翻盤精彩集錦,這些牛夠它們吹一輩子!
旅遊一定要躲得遠遠的,盤點地球10大最可怕的淡水動物,牙籤魚鑽人的尿道可致命

TAG:動物資訊巨浪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