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朝為什麼在分封的問題上沒有沿襲秦朝實行全面的郡縣制?(一)

漢朝為什麼在分封的問題上沒有沿襲秦朝實行全面的郡縣制?(一)

公元前 206 年,秦王朝滅亡。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 202年,劉邦戰勝項羽,在六位諸侯王的擁戴下,成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在進行新王朝統治的頂層設計時,漢朝君臣選擇了基本沿襲秦朝創立的法令制度的做法,史稱「漢承秦制」。 然而,有一種制度卻沒有被承襲,那就是秦朝全面實行的郡縣制。與秦朝不同,漢初採取了郡縣與分封諸侯國並行的體制。

然而,這一體制卻給漢初政權的穩定埋下了隱患。專制皇權與諸侯王之間的權力博弈,撕裂了盟友以及血緣關係的紐帶,瀰漫著腥風血雨。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年)

劉邦組建的新朝廷,最大特色是「布衣將相」之局。除了劉邦本人出身農民外,漢初公卿大臣大都出身卑微。先後任丞相的蕭何、曹參,出身縣吏;將軍樊噲是殺狗的屠夫;灌嬰是販賣絲綢的商人;周勃以織葦席為生,靠在喪禮上吹簫補貼家用;太僕夏侯嬰是個馬夫。

這樣一些草莽匹夫,對於治理偌大一個王朝,沒有任何經驗可談,而經歷了八年戰亂的山河急待重整。這種情況下,劉邦君臣很自然地選擇了沿襲、照搬秦朝的法令制度,進行新王朝的統治。但是唯有在分封的問題上,漢初沒有繼承秦朝的做法,實行全面的郡縣制,而是採取了郡縣與分封並行的體制。

採取這樣的政體形式,首先是形勢使然。劉邦「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裂土分封正是楚漢戰爭期間群雄擁護劉邦的基本前提。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

秦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分封勢力迅速反彈,各地反秦武裝紛紛自立為王。滅秦後,項羽更在咸陽大封十八諸侯,形成諸侯割據局面。楚漢戰爭開始後,劉邦的實力遠遜於項羽,為了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全力對付項羽,他一方面拉攏項羽分封的諸侯,予以承認;另一方面,將封王作為手段,籠絡和激勵那些有才能的將領,為漢效命。

劉邦登基前,共承認和分封了六個諸侯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臧荼。登基後又封長沙王吳芮。由於這些諸侯王均非劉姓,相對於後來劉邦分封的同姓諸侯王,歷史上稱作異姓諸侯王。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卜憲群

漢初的時候面臨的政治制度的選擇,要麼是單一的郡縣制,要麼是郡國並行制,但是劉邦最後選擇了郡國並行制。這裡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我個人認為客觀的原因可能更大一點,就是他沒有辦法。只有採取這樣一種制度,才能維持一個大一統的局面,才能夠使他這個皇帝得到更多的人擁護。

函谷關

函谷關是秦漢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個關口,在劉邦統一天下後,這裡成為劉邦與諸侯王統治勢力的分界線。劉邦與諸侯王以函谷關為界共治天下。劉邦雖然尊為皇帝,但其直接統治的區域只有函谷關以西、以首都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十五郡,而函谷關以東的大半疆土都分封給了異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雖然接受漢王朝的統一管理,但他們直接治理封地,徵收賦稅,擁有軍隊,有很高的自治權,其實力足以與朝廷相抗衡。

而且,這些異姓諸侯王個個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統一後,如何控制這些異姓王,使其服從帝國的統治,成為擺在新帝國面前的一道巨大的政治難題。況且,承認和分封這些異姓王並非都出自劉邦本意。

楚漢戰爭開始後不久,劉邦便令韓信獨自率領一支軍隊北上作戰。高帝四年(前 203年)十一月,韓信平定齊後,已成為左右楚漢戰爭形勢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韓信也深知這一點,派使者送信給劉邦,以齊人反覆無常為名,請求立他為假王。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形勢危急,見信大罵:我被困於此,朝夕盼你來幫我,你卻想著自立為王!

張良、陳平站在劉邦身後,悄悄踢他的腳,湊到耳邊輕聲說:漢正不利,您能阻止韓信自立為王嗎?不如就勢立他為王,讓他堅守齊地,否則必生變。

劉邦猛醒,改口道:大丈夫做就做真王,怎麼能做假的!此事果然讓韓信十分感念他的恩德,後來項羽派人勸韓信反漢聯楚,韓信予以拒絕。

更讓劉邦耿耿於懷的是,高帝五年(前 202 年)十月,劉邦與項羽決戰時,約韓信、彭越出兵,合擊項羽,兩人卻都按兵不動,結果導致劉邦大敗。劉邦在張良建議下,為韓信加封土地,並封彭越為梁王,兩人才率兵前來。

從韓信、彭越封王的過程,就可以看出他們與劉邦之間存在著根本利益衝突,彼此猜忌,互不信任。對於新興的統一的漢王朝來說,異姓諸侯王的存在顯然是一股強大的離心勢力,是王朝穩定和統一的巨大隱患。

果然,劉邦登基僅五個月,便發生了燕王臧荼謀反事件。劉邦親率大軍平叛。臧荼的實力在七位諸侯王中並不突出,因此,劉邦僅花了不到兩個月時間就順利平定叛亂。平叛後,劉邦立即封自己的密友太尉盧綰為燕王。

這件事表明,當時劉邦僅把臧荼反叛看成是一個孤立事件,還沒有意識到異姓諸侯王的存在本身便是對統一王朝的威脅。次年年初,有人告韓信謀反。

陳平(?-前178年),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少時喜讀書,有大志,曾為鄉里分肉,甚勻,父老贊之,他感慨地說:「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這令劉邦剛剛放鬆的神經又繃緊了。

眾將紛紛請纓:「亟發兵,坑殺豎子耳!」

劉邦默然不語。他問陳平意見,陳平反問他:陛下精兵可比得過楚?

劉邦說:比不上。

陳平又問:陛下手下的將領用兵有超過韓信的嗎?

劉邦說:沒有。

陳平因此建議,假託巡遊雲夢澤,趁韓信前來拜謁時,只消一個力士便可將韓信拿下。

韓信被武士抓住後,不禁仰天長嘆:「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劉邦實際上心中十分清楚,韓信謀反並沒有坐實。但他太過於忌憚韓信的才能,必除之而後安。然而,他也不忍心將韓信處死,於是將韓信貶為淮陰侯,置於自己眼皮底下。

這次事件充分反映了當時漢中央與諸侯國的形勢對比關係。劉邦雖然名為皇帝,但實際地位更像周王。當時的諸侯和周時的諸侯一樣,不僅擁有完全的治國權,而且擁有強大的軍隊。漢中央的軍力甚至比不上一個楚國,更何況七個諸侯王。這一局面對於漢中央顯然十分危險。

漢初異姓封國

此時,一位大臣建議將齊地分封給皇室子弟。劉邦茅塞頓開,他決定在關東大封同姓子弟,安插在異姓諸侯國之間,與異姓諸侯王抗衡。

這年正月,劉邦大封同姓,封堂兄劉賈為荊王,王五十三縣;弟弟劉交為楚王,王三十六縣;哥哥劉喜為代王,王五十三縣;庶子劉肥為齊王,王七十三縣。同姓諸侯與異姓諸侯形成犬牙交錯之勢,力量大致相當。

劉邦本可以有另一個選擇,即在關東建立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統轄。但劉邦君臣認為,秦王朝就是因為廢除分封,以致秦末戰爭在關東爆發後,孤立無援,導致敗亡。

歷史的慣性在起作用。分封制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全面的郡縣制卻只在秦朝實施了十幾年時間。而且,秦帝國僅僅十五年就滅亡了,這讓劉邦君臣不能不對全面推行郡縣制產生懷疑。

韓信 (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

韓信被廢為淮陰侯後,一直鬱鬱寡歡。他自負才氣、功勞舉世無雙,如今卻落得與屠狗夫樊噲同列的下場,這讓他實在氣難平。他沒有想到,還有更可悲的事情在等著他。

高帝十年(前197 年)九月,趙相國陳豨發兵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親自率兵平叛,臨行前令韓信隨從,又派人召梁王彭越出兵,協同作戰,不料,二人重演垓下一幕,稱病不從。彭越只派了自己的將領前往。

次年冬,劉邦平定陳豨叛亂。與此同時,長安宮中也上演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據史載,這年正月,韓信舍人告韓信與陳豨勾結,想裡應外合,襲擊留守的呂后和太子劉盈。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謊稱劉邦已殺陳豨,騙韓信入宮道賀,將其抓獲,並立即將他在鍾室斬首。

史載,劉邦聽說韓信被殺後,「且喜且憐之」,生動地反映了劉邦複雜的心態。他可惜韓信是個難得的人才,是漢王朝的頭等功臣,但也正因為如此,才讓自己不放心,現在呂后終於替他除了這塊心病。

梁王彭越稱病,不隨劉邦出擊陳豨,令劉邦大怒,派人責備彭越。彭越十分惶恐,想親自謝罪。他的部將勸他,不如就此反了。彭越不聽。結果,此事被人告發,劉邦將彭越免為庶人,流放到蜀。

彭越(?—前196年),別號彭仲,昌邑(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人。西漢開國功臣、諸侯王,秦末聚兵起義,初在魏地起兵,後率兵歸劉邦,拜魏相國、建成侯,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後封為梁王。

彭越在押解途中遇到呂后。彭越向呂后哭訴,求她在劉邦面前說情,呂后假意答應。但一見到劉邦,呂后便勸他殺了彭越,以免後患。於是,呂后令人再告彭越謀反,劉邦下令夷彭越三族,將彭越砍頭示眾,身體剁成肉醬,分給諸侯王,以此警示他們。

韓信是否謀反雖有疑點,但史籍言之鑿鑿。彭越卻不同,史籍明確記載他沒有謀反,是被呂后陷害。他們二人的死表明,漢王朝對異姓諸侯王的態度已經發生了逆轉,欲除之而後快。而促成這一轉變的是比劉邦更心狠手辣的呂后。

史籍關於劉邦時期呂后干政的記載不多,但是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窺見,呂后當時不僅對內政有相當大的決策權,而且對諸侯、大臣也有很大的影響力,這為她在劉邦死後控制朝政打下了基礎。

英布(?—前196年),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梁,後為項羽帳下將領之一,封九江王,後叛楚歸漢,漢朝建立後封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

淮南王英布狩獵時,接到彭越的肉醬,不禁心驚膽寒。他擔心自己也落得這樣的下場,於是開始悄悄招兵買馬,窺探周邊郡縣動靜。

七月,英布得知自己的寵姬和一位大臣飲酒,醋意大發,要殺那位大臣,大臣逃到長安告英布謀反。劉邦派人前往調查。英布知道辯解不清,索性舉兵反叛,並很快攻陷荊國,殺荊王劉賈。已年過半百、抱病在身的劉邦,在無將可派的情況下,親自率兵平叛。

高帝十二年(前195 年)冬十月,劉邦與英布在蘄縣西遭遇,大敗英布。英布逃至番陽(今江西鄱陽東北),被當地人所殺。劉邦也被流矢所中。

回師途中,路過家鄉沛縣,劉邦隱約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決定留宿幾日,設宴款待父老鄉親。

看著眼前熟悉的一切,回想起十幾年崢嶸歲月,劉邦感慨萬千。他起身起舞,慷慨悲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不禁老淚縱橫。

自劉邦廢趙王張敖,改封自己的兒子劉如意後,便成慣例,以後每廢一異姓諸侯王,就將其地分給自己的子弟。破淮南王英布後,劉邦因荊王劉賈無後,便將荊國改為吳國,封侄子劉濞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據說,劉邦舉行完封吳王儀式後,就心生悔意,對劉濞說 : 你的樣子有反相。他拍著劉濞的背,語重心長地說:五十年後東南有亂,難道是你嗎?天下同姓一家,千萬不要反啊!劉濞叩頭說:不敢!這一記載的真實性已無從查證,但真實的歷史中,五十年後劉濞果然舉兵反叛。

從高帝五年(前202 年)起,一直到高帝十二年(前195 年),長達八年的時間,劉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剷除異姓諸侯王上。

他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臧荼、韓信、彭越、英布被殺,張敖被廢為列侯,韓王信逃到匈奴。最後一個被封的異姓諸侯王——燕王盧綰,本是劉邦最親密的「發小」,也因被告造反,被迫逃往匈奴。僅留下一個勢力最弱的長沙王吳芮。

漢初同姓王封國

與此同時,劉邦企圖以血緣關係來維繫王朝,陸續分封齊王劉肥、吳王劉濞、代王劉恆等劉姓子弟為王。相比於異姓諸侯王而言,劉姓諸侯王所佔的地盤更為廣闊,但劉邦仍不放心,他與大臣殺白馬,歃血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至劉邦去世時,共有九個同姓王。

公元前195 年四月甲辰,劉邦結束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華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朝 的精彩文章:

秦朝為什麼能取代周朝? 秦始皇只用了一招, 百姓心服口服
最偏遠的秦國能統一六國,這三個原因很重要,尤其是第二點
秦朝統治者真的不關心百姓死活嗎?
一支50萬大軍面臨秦朝滅亡竟按兵不動,只因秦始皇下了道死命令!
秦朝的寡婦都喜歡做生意,既能愉悅自己,又受政府支持

TAG: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