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紹儀蔡鍔以及李烈鈞各自為政 護國運動根本沒有統一的領導

唐紹儀蔡鍔以及李烈鈞各自為政 護國運動根本沒有統一的領導

很多人誤以為唐紹儀是護國運動的領導人,其實不然。在護國運動中並沒能形成統一的領導,當時護國軍的三股勢力——唐紹儀、蔡鍔以及李烈鈞各自為政,而且分屬於不同的政治力量,他們三人互不干涉,誰也別想領導誰。所以,就形成了護國運動沒有統一領導的局面。

護國起義前夕,各省到滇的反袁人士和雲南軍內重要軍官在一起開會,討論如何建立討袁領導機構、組建幾支軍隊、如何出兵的問題。

一、起義前夕的會議決定出征的總司令與留守的都督地位平等

實際情況並不像現在有些文章所說「他們在護國運動前夕開會時就決定組織護國第一、二、三軍」,而是決定只組織一支軍隊出發討袁,蔡鍔與唐繼堯兩人之中,「一人率隊出征,一人留守雲南」。

在討論起義政權的建制時,會議上又有設立「元帥」與「都督」之爭。

當時蔡鍔是在職的統率辦事處處員(政治地位相當於清朝時期的軍機處),全國經界局督辦,併兼任著中央政府的多個重要職務,又曾是唐繼堯的大恩人、老上級。唐只是個督理雲南軍務而沒有督理政務的雲南督軍,這時他們兩人的政治地位誰高誰低是很明顯的。

蔡鍔、戴戡等人主張設元帥,便於轟動天下,鼓勵其他省份響應起義。唐繼堯以設元帥不利於促使其他各省起義為理由,反對設元帥,爭到最後蔡鍔只好同意不設元帥而設立都督。

為什麼唐要反對設元帥呢?他雖然口頭上像個謙謙君子,內心考慮的卻是怎樣把大權抓到手。唐繼堯感到元帥這種全國性軍事首領的職務太高,自己缺乏資格威望,很難被推為元帥,這時只有蔡鍔才適合擔任元帥。於是唐繼堯堅決反對設元帥,主張設立都督。因為唐自己就是在職的雲南督軍,現在要改制當雲南都督,那將是順順噹噹的事,如果蔡鍔來搶都督位子,就會顯得格調很低。

統帥名稱的態勢很明顯:設元帥就意味著由蔡鍔擔任,設都督則意味著由唐繼堯擔任。

唐繼堯的秘書官何慧青在《蔡松坡入滇起義軼聞》中寫道:「雁擄君謂:『蔡顧唐曰,今日有兩任務最重要,一為前敵司令,一為後方留守司令,如蓂賡出發,吾自留守;如蓂賡留守,吾即率師北伐。唐曰:前方艱難,還須先生自任之。蔡曰:若然,則以汝為後方留守司令官矣,遂委任唐為後方司令。』按此原組織政府之情形,當時有主設臨時政府者,有主設元帥府者,有主設軍政府者,結果設軍都督府,其軍都督之產生,亦傳說不一,有謂唐蔡互相推讓者;有謂由起義各將領公推者;有謂由雲南公民推舉者。」何慧青在文章中敘述蔡與唐商討,分工擔任前敵司令和後方留守司令,從文章中列舉的各種傳說來看,可反映出軍政府的組成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決定的,由於爭論的過程短,才導致各種傳說的產生。

查《蔡松坡先遺集》第一卷,劉達武撰的《蔡松坡先生年譜》一文中寫道:「惟出征時特設滇黔軍總司令一人,都督一席,公與唐繼堯互相推讓,公曰:唐公出征可將滇中軍隊悉數開出,保衛地方警兵足矣。繼堯不欲行,公乃允督師出川。」說明蔡唐二人雖有互相商議統帥位置,但唐繼堯的表現並不高尚。

護國運動19年之後,李宗黃在國民黨中央黨部作報告吹噓:「雲南起義的時節,實權在唐繼堯之手,論行輩則在蔡鍔之下,然唐以國家為重,以個人為輕,慨然迎蔡入滇,且以都督讓蔡,而蔡亦再三謙讓,自願俯首聽命。」多次捏造謊言的政客李宗黃又創作了一段雙方謙讓的佳話。

在討論由誰當統帥的問題上,後來的不少文章都在跟隨李宗黃渲染互相謙讓的「風格」如何如何,實際情況則不然。那博夫在《在護國時期蔡鍔與唐繼堯之間的矛盾》中指出:「統帥問題,成為逐鹿目標,表面上雖彼此互相推讓,實際則彼此各存異見,蔡以資歷較深,認為非己莫屬,唐以實力在握,操縱可以自如。」「形勢所迫,松坡不能不降格相從。此時梁任公不知內中情形,曾電催松坡毅然決然擔負統帥責任,而松坡則不能不有所謙沖電復。由此證明蔡之內心,實有不快之感,此為蔡唐矛盾之開端。」眾所周知,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連袁世凱帝制自為,臨登基時都還要假惺惺地謙讓一番。誰敢在公開場合厚著臉皮搶官做,誰就會很快失去同情與支持。

唐繼堯心裡早就打好了如意算盤,不便於撕破臉皮高居於蔡鍔之上,而口頭上卻又不得不說點謙虛話,請蔡鍔當都督。如果蔡鍔回答說願意當都督,唐繼堯怎麼辦?幸而蔡鍔回答說自己來滇只是為了討袁而不是為了爭地盤,願意率隊出征,於是唐繼堯趁勢順坡下驢,坐在了都督的位子上。在唐看來,反不反袁那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把權力抓在自己手裡。

「兩人訂約,蓋有都督印,載明出征在外部隊全盤歸蔡指揮,雲南內部坐鎮軍政事務歸唐負責。蔡任護國第一軍總司令,非唐所委,其總司令關防由雲南議會刊刻授蔡。蔡唐之間互用公函。後來成立的第二軍、挺進軍都由唐都督頒發關防,唐對此兩軍行文用命令。挺進軍司令黃毓成為此大表不平。」

這些資料顯示出:蔡鍔、唐繼堯開會討論時,是決定「一出征,一坐鎮」,出征和坐鎮的雙方不是誰領導誰,而是平等的關係。蔡鍔雖然降格相從,但並非降到比唐繼堯低的地步,會議討論決定建立的這個起義政權,不是統一的領導機構,而是多元化的機構。當時決定雲南省組建一支軍隊出發討袁,並沒有決定雲南一個省要組建多個護國軍。

雲南的第二軍和挺進軍,都是「後來成立的」。

護國運動爆發於1915年12月,蔡鍔領銜於12月23日以蔡戴劉唐任五人聯名拍發了要求袁世凱取消帝制的「漾電」,24日又以五人聯名拍發了要求懲辦帝制禍首13人並限袁24小時答覆的「敬電」,袁世凱不作答覆,25日又以五人聯名拍發宣布反袁的通電,唐繼堯任可澄聯名的「漾電」也於25日拍發。

現在有人把1916年唐繼堯領銜拍發的對外文告的電報,作為宣傳唐繼堯是護國運動中心人物的依據,是很片面的。   二、後來雲南成立護國第一、第二、挺進軍

唐繼堯坐定了都督位子後,立即著手玩弄權術壓低蔡鍔的地位。蔡鍔率領的護國軍稱為「護國第一軍」,本來的目的是要等待其他省份響應成立護國第二軍、第三軍等。李曰垓的《客問》說得很明白:「故滇黔出戰軍隊一時統屬於松坡,號曰第一軍,謂之第一者,蓋留第二以下以待他方之響應也。」

護國起義爆發後,唐繼堯以雲南都督名義在雲南任命了護國第二軍和挺進軍的司令官,於是就打破了「一留守,一出征」的權力平衡。因為第二軍司令與第一軍司令排名列在一起,在理論上應是地位平等的,唐只要把第二軍司令置於雲南都督管轄之下,就能使護國第一軍司令的地位明顯低於都督。

李鴻祥在《增補雲南辛亥革命回憶錄》中記述:「蔡鍔所部護國第一軍秘書長李梓暢曾見告曰:『蔡松坡出發討袁之前,與唐商定,蔡任總司令,唐任都督,兩下平行。……唐乘勢電蔡,將第一軍隸屬都督,蔡閱電畢甚怒,撕毀電文,兩下從此鬧意見。蔡見唐這樣,很著急,喉疾加重,發音愈嘶啞。』」。蔡鍔反對唐繼堯在護國起義爆發後違反決議的行為,仍然堅持原定的出征與留守地位平等的組織原則,唐繼堯攫取最高領導權的企圖沒有真正得逞,護國運動自始至終都沒有形成以唐繼堯為中心的領導機構。

李曰垓的《客問》記述道:「出發未畢,許可權爭執,變更計劃,松坡之第一軍如故,蓂賡又組織第二軍,以協和統之入廣西,又以趙毓衡氏所領之華封歌一團入黔,欲合黔之東路軍為第三軍,由蓂賡自兼。此後戰事接觸,形勢又變。」

再看雲南都督府飭:「委黃毓成充雲南陸軍挺進軍司令官此飭,委楊傑充挺進軍第一縱隊隊長。」

在委任挺進軍司令官之後,出現了護國第三軍先遣隊的名稱,委徐進充先遣隊的縱隊長。但這時還不知第三軍下一步如何組建。

有人問:「既然組織了護國第一、二軍和挺進軍,完成了三路出擊的軍事部署,為什麼還要建立護國第三軍呢?」這說明唐繼堯為了爭奪權利地位費盡心機,唐用都督府飭委的形式,不僅把護國第二軍和挺進軍置於雲南都督的地位之下,而且再設立個護國第三軍,最終形成所有的護國軍皆在都督地位之下的態勢,如果省外反袁力量成立護國第四第五軍,那麼他們的地位也將在雲南都督之下。

護國第三軍沒有真正組建起來,唐繼堯只任命過趙鍾奇等五六個人擔任梯團長及以下軍職,沒有任命過任何人當第三軍的支隊長,更沒有任命過營長連長排長,第三軍只是個空招牌,但唐繼堯通過設置軍隊番號的把戲,希望達到抬高自己的目的。

三、唐繼堯與出征護國軍的關係

雖然護國第二軍和挺進軍的軍官是唐繼堯任命的,但是他們仍然得不到軍費,護國第一軍、第二軍、挺進軍,全靠司令官自己籌措軍費,唐繼堯不給錢。他們出發之後,唐繼堯對他們的兵員、槍彈、糧餉方面也沒有什麼支援。唐與他們雖然互通電報,保持聯絡,但也沒有對這三個軍的戰略戰術有什麼謀劃。在護國運動中,儘管都督府的對外文告是代表雲南省,但實際上這三個軍與都督府形成了各自為中心,沒有統一的領導格局。現在搞視頻宣傳的人說唐繼堯處在護國運動的中心地位,那僅僅是宣傳者「嘴說給心喜歡」。唐德剛在《袁氏當國》一書中說蔡、李、唐,三個人帶領的軍隊「竟然沒個主帥。三軍函電來往,悉用『咨文』。咨者,彼此不分上下,絕對平等之謂也」   護國第一、第二、挺進軍,全憑自己的本事去打仗,幸而強將手下無弱兵,三支出征的護國軍都打了勝仗。唐繼堯在後方用各地陸續匯入雲南的捐款購置槍械、培植嫡系、搞軍功獎勵制度等等,都與出征的護國軍不沾邊。

蔡鍔、李烈鈞、黃毓成、唐繼堯分別屬於三種不同的政治力量,蔡鍔是共和黨人,李烈鈞和黃毓成是擁護孫中山的國民黨員,唐繼堯雖然加入過同盟會,但是他曾對同盟會分支機構貴州自治學社大開殺戒,唐反對孫中山,反對國民黨(尤其是國民黨中的中華革命黨員)。他們分別代表不同的黨派參加護國運動,共和黨和國民黨各有各的領導體系。

袁世凱病死之後,唐繼堯把軍隊補充為八個軍入川,叫滇南的全部軍隊也進入四川,蔡鍔致電唐繼堯:「邇者滇省於袁氏倒斃之後,於剛出發之軍,不惟不予撤回,反飭仍行前進,未出發者亦令剋期出發。鍔誠愚陋,實未解命意所在。近則已與川軍啟衝突於寧遠矣。若竟徇某君等之一意孤行,必致敗壞不可收拾,將何以善其後?鍔為蓂公計,不忍不告。務望設法力圖挽救是幸。 」

李烈鈞在打敗了廣西龍覲光對滇南的襲擾後乘勝進入廣西,不回雲南,也不去四川,而是入廣東驅逐龍濟光。唐繼堯雖然對李烈鈞有意見,但是拿他沒辦法。護國運動本來就沒有一元化的領導機構,各軍首長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唐繼堯對他們沒有軍事指揮權。

後來李烈鈞在廣州參加了孫中山組織的護法運動,擔任護法軍政府參謀總長。護國第二軍成為護法運動的重要力量,梯團長張開儒擔任護法軍政府陸軍部總長。梯團長方聲濤擔任護法軍政府的衛戍總司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瑞 的精彩文章:

萍瀏醴起義的性質:會黨是主導 革命黨人做參謀
保路運動與辛亥革命關係:導致辛亥革命總爆發 加速清王朝覆滅

TAG:王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