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未刪減的泰國片,拍出了學生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昨天去看了《天才槍手》的點映。
泰語一點聽不懂,本以為會難以融入影片的情景。
看完後卻發現,這部電影這是用充滿戲劇性的手法講了我們成長過程中常見的一幕——作弊。
《天才槍手》
????????????
主角小琳是個天才少女,被老爸硬塞進一所貴族學校。認識了一對富二代,從出於友誼,到出於金錢,開始各種作弊。
另一個優等生班克,起初舉報了她們的作弊行為,後來也被收編,參與了一場跨時區的抄襲大行動。
《天才槍手》的過人之處,就是把考場上的小動作升華到了諜戰的層面。
小琳在橡皮上寫答案傳給后座,屬於較為原始的套路。
後來用手敲桌面,正應了摩斯電碼的原理。
最後的作弊方式玩得更大,在此也不多劇透。
作弊方式的體現只是一部分,影片還成功地營造出了諜戰片的緊張感。
考場本來就是緊張情緒的聚集地,心理壓力太大會嘔吐,監考老師在上面盯著,身邊還會有同學舉報。
影片從不同角度捕捉了人們的肢體活動,眼神飄來飄去,額頭上的細密汗珠,監考老師的腳步和擲出的黑板擦……
這些動作的凸顯又與配樂相得益彰,考場上不能說話,音樂就成了呈現他們心理狀態的途徑。
將無形的內心活動轉化成了音樂的高低緩急,動作與配樂一起堆積出了考場的「低氣壓」。
另一方面,《天才槍手》的剪輯手法也很「老江湖」。
時間上縱向穿插,讓觀眾不自覺地預設劇情走向,後來又將這種預設打破,懸念也從中產生。
還運用了平行蒙太奇,同一時間不同場景的情節一起推進,兩邊都有各自的突髮狀況,牽一髮而動全身,升級了驚險程度。
《天才槍手》之所以能使讓觀眾產生緊張感,是因為有足夠的代入感,這代入感則源自它的真實。
影片本就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發生於2014年SAT考試的大型作弊事件。
亞洲許多考試在其他國家安排槍手,利用時差獲取答案,造成了非常差的影響。
不說這種大型活動,各式各樣的作弊在學校中更是多見。
除了某些「聖如佛」的學生,其他人或多或少都作過弊。
作弊雖是錯的,但確實是一種低投入高回報的事,只是有些風險。
如果變成一種習慣,就嚴重了。
作弊得來的成績只能是假象,解一時之憂,一旦泡沫被戳破,還是要靠自己的實力面對。
片中的小情侶,靠著主角過了一關又一關,還想拉著主角一起上大學,結果被一句「你們不知道大學裡不考選擇題嗎?」懟得啞口無言。
斯蒂芬·茨威格評價「斷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說: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作弊的一方如此,幫人作弊的一方也一樣。
為義氣,為利益,把自己答案給同學看一眼,看似沒毛病(沒被抓到的話)。
影片主角小琳也只是想幫朋友一次,卻架不住一次一次的要求和金錢的誘惑。
有些閘開了就拉不上,一發不可收拾。
話說回來考試只存在於校園中嗎?當然不是。
生活,工作,愛情,到處充滿了競爭和考驗。
有時便會出現一條「捷徑」,其中風險可大可小。
只是人活一世必須要明白,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可以做。
《天才槍手》讓我們看到的正是一群扛著升學壓力的少年,在成績、友情、金錢面前做出的抉擇。
觀眾看完以後,也會憶起那段為成績而奮鬥的青春。
這一點使得影片也帶有了青春片的屬性。
作弊行為雖然只是校園生活的一角,卻是真實存在於我們的青春年代中。
這也給某些國產青春片提供了一個思路:
青春片不該局限於早戀,懷孕等各種叛逆,看似普通的作弊,也能以小見大,做出大文章。
也希望國產青春片能吸取《天才槍手》的精華,而非盲目照搬。
因為那樣與作弊無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