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木工工具談中國傳統傢具的形成與發展

從木工工具談中國傳統傢具的形成與發展

宋朝末年的白木傢具,無論是紋飾、雕刻工藝等,均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技術水平。原因之一是歷史發展到這一時期,人類的工具製作由原始的石器、骨器、青銅器發展到鐵的冶煉,工具製作為傢具製作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因而推動傢具文化日臻成熟,為以後出現明清傢具鼎盛時期打下了牢固基礎。

??從春秋戰國開始,我國煉鐵在三晉得到廣泛發展,唐代後期南方鐵的煉製與產量超過了北方,宋代四監二冶二十務二十五場半數以上是在江南,宋代有大型的「蒸礦爐」和小型的行爐,灌鋼之法成了宋代主要的鍊鋼法。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南宋時期我國出現手推刨,手推刨在白木傢具製作上發揮了很大作用,使傢具雕刻紋飾大量使用。

??據南宋戴侗《六書故》記:「刨皮教切治木器,狀如鏟,拘之以木而推之」使得宋代白木傢具的製作達到了很高的標準。宋朝的蜈蚣刨使傢具的線條、打窪、泥鰍背等工藝操作更為精細,為出現賞心悅目的傢具立下了汗馬功勞。鐵制工具的出現為木器的鏤雕、高浮雕打開了廣闊的天地,但由於其硬度和韌性還是不夠,在某種程度上使硬木傢具的出現成為不可能。

??明朝中期,煉鐵工藝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尤其是刨削刃具的硬度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而這一時期即出現了雞翅、鐵力木等硬木傢具,想這其中應該是有些必然聯繫。明代中期鑲鋼冶煉技術,帶動了木工工具,特別是小木作木工工具的發展,為製作硬木傢具在刃具上的拓寬創造了條件。明張自烈《正字通》記:「刨鋪告切,平木器,鐵刃狀如鏟,銜於木框中,不令轉動。木框有孔,旁兩小柄,以手反覆推之,木片從孔出,用捷於鏟。」

??在明中期雖然發現了硬木傢具,但並沒有出現有雕刻圖案的硬木傢具,多是以突出線條和木質本色的簡約風格。這除了當時人們喜歡硬木傢具的漂亮紋理的因素之外,與當時雕刻刃具的硬度有很大關係。這並不說明當時人們就不喜歡那些雕刻紋飾,否則怎麼能解釋,明朝的歷代皇帝的寶座,在白木傢具上都有漂亮的龍雕刻紋飾,在龍袍綉龍的圖案,而唯獨不在硬木傢具上雕刻呢?1403年朱棣登基時所坐龍椅為白木。1457年,明代第七位皇帝朱祁鎮所坐龍椅仍沿用了白木製作,再到萬曆皇帝1573年間,抄沒嚴嵩家產時仍未見硬木傢具。

??明代存世傢具,其線條流暢、簡潔,被稱之為材美而堅,木朴而研,但是,明代的建築、石刻、雕龍等紋飾,明朝的各朝皇帝所著龍袍,包括鄭和下西洋所著蟒袍,都證明了皇家非常喜歡類似龍的精美雕飾。萬曆皇帝稱帝48年唯我獨尊,荒淫無度,不理朝政,皇權至上,難道唯獨在硬木傢具上反而不喜歡這些紋飾嗎?這些如果不從工具刃口的硬度上解釋,都無法自圓其說。

??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硬木傢具的出現,並不說明當時剛發現硬木能做傢具,而是因為煉鐵工藝的發展,讓人們發現,隨著硬度和韌性更強的製作工具的出現,以前認為不能製作傢具的硬木製成傢具後,出現了異乎尋常的效果。但由於雕刻刃具鋼口的不足,可能會認為這些硬木不適合或不能進行雕刻,反而更在簡約風格上花費大量心血。如果這種假設成立,說明依然是煉鐵工藝的發展,帶動了製作工具的更新,促成了硬木傢具和鑲銅技術的可能。我們相信,這種假設是有意義的。

??1637年也就是崇禎十年,明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人工冷拔技術已經可製造極細的鋼絲,這讓明末清初的鋼絲鋸的出現,也讓鏤雕工藝在硬木傢具上的使用成為可能,從而掀開了硬木傢具製作工藝新的一頁。從我國歷史這條較為清晰的發展線,可以大致看出傢具製作是在製作工具的限制和推動中艱難前行的。明清硬木傢具的紋飾雕刻應該受工具的約束,其發展遠遠落後於瓷器、玉等上面的紋飾,因此,這些傢具上的紋飾,大多受地方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影響,而不可能於玉文化、瓷文化上(紋飾)同期而至,當然到清中由於工具基本完善,其傢具與當時瓷、玉紋飾文化的發展,極大可能達到一致或更有發展,因為作為硬木製作傢具的一個載體,它從面積和其它更易從耐久與實用上傳世的目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我國傢具設計者和製作者的聰明之處,無論是白木傢具還是明清式傢具,揚文人之聰,揚人文文化及儒家思想、佛道教文化之長,避工具不到之短。這種聰明的積累,使傢具走上頂峰的必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木傢具廠 的精彩文章:

當18世紀的中國遇上18世紀的法國
炒房,炒股。不如收藏紅木!
三十年老師傅的經驗之談——紅木傢具保養秘訣!
架子床,才是世界上最科學的床
紅木傢具的「好搭檔」,這樣最有品味!

TAG:紅木傢具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