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官員到鳳凰降落的古村隱修,一人得道一人成仙

兩官員到鳳凰降落的古村隱修,一人得道一人成仙

平頂山郟縣北邊兒,往黃道鎮去的路上,有一座古樸的村莊叫前謝灣。這座掩映在青山綠樹中的村莊,透著純樸自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黑瓦黃牆,雕梁熠熠,山之蒼蒼,疊翠飛煙環抱其廓,煥發著濃郁的韻致。

謝灣村槐樹殘干

張振營 文、圖

前謝灣村曾有鳳凰飛來

明清古建築保存完整

前謝灣村,屬郟縣黃道鎮管轄,距縣城9公里,距黃道鎮1.5公里。村子依山傍水,棲鳳嶺就像展開的雙翅把古樸靜美的村莊輕輕攬護在翼中。

它之前叫「鳳落村」,因為曾有鳳凰飛來,光武帝劉秀賜名「鳳落村」。之後鳳落村再也不見鳳凰飛來,但生活卻越來越好。就改了「豐樂村」,以期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村民萬年安樂。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部分村民在清龍河畔的北邊另建新村。兩村夾青龍河而居,為區別,就把當時南岸的老村叫「前灣」,北岸的新村叫「後灣」,對外仍叫「鳳落村」或「豐樂村」。

時間一久,「鳳落村」或「豐樂村」便被淡化了,僅剩下了「前灣」和「後灣」。後來隨著謝姓的遷入演變成了現在的前謝灣和後謝灣。

前謝灣村還保存有明、清、民國時期的較為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

布局比較奇異,全村沒有正街,以「齊聖廟」為中心,7條或東西、或南北、或西北、或西南的街巷交錯向村外延伸,連接官道。

村子用街道可分開為五部分,各部又有小巷格局自成體系。過去村裡雖然沒有寨牆,但臨街的房屋外邊有高高的裙牆。街口的五座閣門一關,加上裙牆,整個村子就是一座堅固的堡壘。

村裡有三進院落三處,牆體多為黃石築砌,也有石基磚牆或石基土牆。

在南北短街的路西有一處破舊的宅院,是民國時期省參議員王兆麟故居。

王兆麟生於1888年,系晚清秀才,34歲任國民黨省會議員,後去陝西任教,48歲還鄉。借縣府庫米以工代賑,在謝灣村興建一座滾水壩,村裡人叫大堰。

河水自流澆灌前謝灣、紙坊、山前李三個村子1500畝耕地。王兆麟雖然在1941年就已故去,但他組織打堰的故事還在村裡傳頌。

極負盛名的山水洞府

引來「二王」隱居修仙

村裡的故事很多,早在1900多年之前,這裡的山水洞府就極負盛名,許多故事因此而流傳至今。

據《東觀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期,「有鳳現於潁川之郟縣城西北二十里之山顛……停一十七日,乃去」。

鳳凰出現乃國家祥瑞之兆,光武帝劉秀聞報龍心大悅,傳旨嘉獎郟縣令,稱讚他「仁德所致,有鳳來儀」,並御賜山名「鳳凰山」。

就在鳳凰降落不久,即有一位名叫王喬的葉縣縣令慕名來鳳凰山遊覽。

他發現一個山洞掩藏在白雲深處,洞中怪石嶙峋,氣候宜人;一股山泉奔涌在萬嶺天圍之中,清涼澄澈,飲一口便覺氣爽神清,飄飄欲仙。

於是,王喬棄官從道,拋卻紅塵,住進山洞,隱居修鍊。他渴飲山泉水,飢食柏籽仁,終於得道成仙。

謝灣村一處古井

一日,王喬騎著雙鳧歸山,眾山民想同大仙開個玩笑,突舉大網捕之,王喬慌忙躲避,掉了一隻鞋子。從此,王喬一去不返。「千尺雲埋奈爾河,仙家只許此中過。當年輕落雙鳧鳥,若得人間下網羅。」《郟縣誌》中輯錄的這首詩,記述的就是這件事。

後人為紀念王喬,在南山坡上修建了一座道觀,供奉王喬石像,取名「王喬觀」,他隱居的山洞稱為王喬洞,飲過的山泉為「神仙泉」。

據郟縣文化學者李學義等人考證,王喬觀即為「讀書台」,王喬洞即為「瞌睡洞」。

王喬飛升千餘年之後,鳳凰山又來了一位歷史上的名人,他就是明朝正德年間號稱「中州六子」之一的王尚絅(字錦夫,號蒼谷)。

明代從郟縣走出來的12位進士中,王尚絅為官品級最高,學問做得最大,詩文著作最豐,在明代中州乃至全國思想史、學術史、社會治理史、文學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

王尚絅20歲進仕及第,官至禮部郎中,因他為官忠直,屢受奸臣排斥,憤而辭官歸里,住進了王喬洞。

王尚絅在前謝灣隱居的地方叫扈澗山莊,在前謝灣村西北青龍河岸邊一個叫王里灣的地方。扈澗河是青龍河的古稱,扈澗山莊就建在扈澗河邊兒。

據村裡的老人們回憶,河水與河岸之間是個半月形的灣,背後是青山,沿山有洞,洞里住著幾戶人家,灣里有一棵幾個人才能合抱的古皂角樹,傳說這裡就是王尚絅隱居之地。

王尚絅在《扈澗山莊四景八首》中描繪了此地的美景,他也許是看中了這個地方山青水秀與世無爭,官場浮雲沉煙不擾,遂「春來結舍碧流灣」。

他給自己住的地方取名叫「密止堂」,他的《密止堂記》中有相關記載。

密止堂離王喬洞不過幾百米,王尚絅時常到王喬觀讀書,夜裡乾脆就住到洞里。但王尚絅的志向不在修道成仙而是研究學問,他孜孜不卷,學問日進,著成《蒼谷集》行於世。

現在,王喬洞大部分被山中泥沙掩埋,王喬觀早已沒了蹤影。扈澗山莊所在地也被新修的青龍橋引橋佔壓,面目全非。

史上瓷窯密布的青龍河

如今只剩下回憶

伴隨前謝灣村最久的莫過於青龍河,它從遠古中走來,註定不平凡。

青龍河發源於禹州市磨山,自北向東注入老虎洞水庫,在前謝灣納馬蹄河、粉漿河水之後蜿蜒繞前謝灣南下,流入寺街水庫。

河邊的喧鬧就像河裡的浪花,一波接著一波。犁鏵翻動處,石斧、陶片等時常從土裡翻出來。鐵鎬揚起時,往往會帶出一些鮮艷的瓷片。

遠古時期,這裡就有人類生活的痕迹。遺址和傳說就是很好的佐證,《郟縣誌》里也有多處記載。

謝灣村民居

老虎洞水庫以南,從黃道到前謝灣,青龍河畔及支流馬蹄河、粉漿河兩岸分布著眾多古窯址。粉漿河名字的來歷,就是因為這一帶制瓷時,陶泥流到河裡像粉漿一樣而得名。

前謝灣地處黃道窯的南部地帶,黃道窯內涵非常豐富。唐鈞是黃道窯的代表產品,俗稱「唐花瓷」、「唐花釉」,在唐代被人稱為「花翁」。黃道窯生產的花瓷罐,為宋代鈞窯工藝開闢了先河。

後來,據說是宋朝的某個皇帝怕燒窯的煙火薰著神像,下旨讓燒瓷的都搬到神垕去,青龍河一帶的瓷窯才湮滅於歷史的封土裡。因制瓷業而人聲鼎沸的青龍河兩岸也歸於沉寂。

解放初期到上世紀70年代,青龍河一度熱鬧起來。前謝灣村4個生產隊,每個隊在河邊都有好幾盤水打磨和彈花機,周邊的村莊都來這裡磨面彈花。

三里長的青龍河,碧波蕩漾,綠樹成蔭,十多座水磨恰似十幾條水龍上下盤旋,嘩嘩的流水聲、咚咚的水輪聲、哐哐的籮面聲交織在一起,是多麼美妙的樂章,是多麼壯觀的畫面。

到了70年代中期,水利部門在青龍河前謝灣村段建了一座小型水電站,可供全村用電。

但是,上游建起了水泥廠等工業企業,青龍河水逐年減少,2005年徹底斷流。

如今,追憶往事,沒有淙淙的青龍河水相伴,村子就像失去了靈魂,村裡的人也悵然若失。

作者簡介

張振營,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曾在《河南經濟日報》任記者,現供職於平頂山市政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豫記 的精彩文章:

又是一年「七夕」到,送啥禮物才能不踩雷?
閏六月了,你給母親做布鞋了嗎?詳細教程看這裡
「鋼鏰」別亂扔,它們可能就是一套房
這個奇葩,從土豪變笑柄,最後成為了科學家
河南人說:「中中中」,你知道為啥嗎?

TAG:豫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