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拍攝的片子,尺度好大!
如果要讓訂爺安利黑暗風格的犯罪題材電影,訂爺多半會推薦韓國或者日本的電影~
咳咳,各位看官還記得訂爺之前推薦的日本電影《22年後的自白:我是殺人犯》嗎?
但是,今天,訂爺給大家講的確是一部同名,但內容卻完全不同的波蘭電影,
根據一樁真實發生的懸案改編的犯罪電影——
我是殺人犯
I"m a Killer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波蘭,寧靜的小鎮上接連發生多起命案。
而且無一例外,受害者全部是年輕女性。
她們被兇手用鈍器敲打頭部,以至血肉模糊。
案發現場極為慘烈,但奇怪的是,受害者錢包首飾都在,儘管被扒光了下半身,但卻沒有受到侵犯。
這已經是第九名受害者了,更要命的是,當警察查看被害的身份證明時,所有辦案人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死者是波蘭工人統一黨第一書記的侄女。
隨後,警方更是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暗示了這其實是一場有蓄謀的「政治謀殺」——
兇手計劃在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慶典前,殺死30位女性。
70年代的波蘭,整個社會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巨大的經濟與制度的矛盾引發了空前的社會壓力。
高昂的物價導致全國發生了大規模罷工事件,波蘭民眾與政府之間關係非常緊張,整個國家被一片愁雲慘霧所籠罩。
面對兇手的不斷挑釁,警方為了安撫民心,不斷投入了大量警力,但調查始終沒有進展。
在大人物的親戚慘遭毒手之後,迫於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警方高層急於破案。
於是,警方高層決定抽調精明幹練的年輕中尉雅努什擔任此案專案組的領導,徹查此案,並阻止命案繼續發生。
但雅努什卻知道:
這表面上是給自己立功的機會,其實不過是警局高層的互相甩鍋之後,想把皮球踢到了自己這裡。
儘管進退兩難,但雅努什只能硬著頭皮上,展開對案件的調查。
急於取得突破口的雅努什嘗試了當時所有最先進的破案手法,如:計算機數據對比分析;邀請英國專家進行罪犯心理畫像;百萬賞金徵集線索。
可結果警局雖然收到了成堆的舉報信,但都只不過是朝陽群眾為了湊熱鬧碰運氣,對案情毫無幫助。
案件調查依然毫無進展,而且,又有兩名女子橫屍荒野。
來自於媒體與上級的不斷施壓,讓雅努什這個一向精明強幹的警探也感到焦頭爛額,束手無策。
失去理智的雅努什孤注一擲,他決定改變策略,找警員扮演單身女性,誘敵出洞。
那天晚上所有人都在附近嚴陣以待。
果然,一個黑影出現了。
大家一窩蜂衝過去,可仔細一看,抓到的人並不是兇手。
就是這時,離刑偵組不遠處,有人發現了一具女性屍體。
第12個人。
這徹底惹毛了雅努什,因為兇案離他們埋伏的地方不到100米,如此近的距離作案,他們居然一點都沒有察覺!
就在雅努什處於即將崩潰的邊緣之時,他靈光一現發現:
公園在場人員名單和計算機數據分析後提取的名單中,有相互重疊的一個人——
沃爾克。
從各方面來看,沃爾克都符合警方對作案兇手的線索分析。
迷途之中的雅努什彷彿抓住了救命的最後一根稻草,不管證據是否充分,就將沃爾克逮捕歸案。
但沃爾克入獄之後拒不承認犯罪事實,而警方也沒有得到任何直接證據。
可是巧合的是,自沃爾克的入獄之後,再沒有發生過同類型的兇殺案。
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所有人都將沃爾克視作兇手,不管沃爾克如何抗爭自辯,沒有人相信他的解釋。
與此同時,雅努什不僅受到了上級的褒獎,也成為萬眾敬仰的英雄。
但案件的真相遠未被揭開,警方又一次受到了兇手的挑釁的信。
已經被名利沖昏頭的雅努什拒絕相信這信的真實性,更重要的是,領導已經暗示他此案告破,並許諾給他一台彩電。
在當時波蘭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貧富懸殊的巨大社會矛盾之下,那一台彩電幾乎相當於今天送了一套別墅。
雅努什不是沒有懷疑過,但還是被利益和懦弱打敗,他不想失去一切,其他人也不想白忙活。
在那個節骨眼上,不管他是不是兇手,他都必須要成為兇手。
在第二輪審判之前,雅努什特意去了一次監獄。
典獄長告訴他,沃克爾的狀態很不好,前兩天還試圖用床單自殺。
「是我殺了那12個婦女嗎?」
一見到男主,沃克爾竟然將這個問題反問了一下。
在監獄裡他受盡折磨,到底殺了人沒有,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了。
雅努什只是握著他的手,安慰著,
沒關係,你不會死的,法官也不會判你死刑的。
沒想到在第二次庭審上,法官直接就宣讀了判決結果。
眾人起立鼓掌,經久不息。
沃克爾被判絞刑。
雅努什回頭看著沃克爾,只見他雙目獃滯,在警衛的攙扶下離開,最終都沒有為自己辯解一句。
每個人都認為他是兇手,時間久了,連他自己都接受了這個結果。
在死前,沃爾克甚至被做了「面部模型」紀錄。
以待之後陳列在波蘭的犯罪博物館,作為波蘭司法體系都光輝和榮譽的證明。
影片的結尾鏡頭意味深長:
案件結束後,男主立了大功,還升了職。
由於此案影響深遠,上頭還專門置辦了一個展廳。
牆上,展櫃里到處都是當時的案件偵破過程。
當他離開眾人獨自和用冤死犯人臉模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對視時,卻陷入了沉思……
兩人對視的那一刻,電影結束。
隨後字幕徐徐升起——
波蘭政府已於1990年拆除了這個臭名昭著的展覽館。
這部電影根據波蘭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改編。
影片拍的很克制,重點並不是放在如何偵破案情,而是試圖追問案件背後的複雜隱情。
片名雖然叫做《我是殺人犯》,但卻將主要戲份放置在查案的警察雅努什的身上。
影片的片名其實一語雙關:
從追查誰是「殺人犯」,到選擇「製造」一個公眾所需要的「殺人犯」。
這背後的荒謬卻是在諷刺那個時代的社會制度和國家機器對於人性的碾壓和摧殘——
或許,我們都在直接或間接地變成扼殺生命的殺人犯。
「文章內容來源於網路,更多熱門資訊,歡迎關注【一訂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