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件收藏見證時代變遷
現代人從呱呱落地開始就和各種各樣的證件結下不解之緣,一系列證件見證著每一個人的人生路。在收藏領域,也有這樣一批證件類收藏品,不同年代的各類證件不僅僅見證了一個人的人生路,還見證了不同時期的變化發展,記者將帶您盤點近代以來不同歷史時期中那些人生不可或缺的證件。
民國時期的身份證和戶口本
說起身份證和戶口本,作為每個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身份證明,大家一定十分熟悉,其實這兩種證明的雛形在古代就已經出現。在我國戶籍起源很早,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的地方長官每年要將境內戶口登記狀況和賦稅收入預算呈報國君。
居住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收藏愛好者伍冠華先生收藏著不少老證書、老地契,在這些收藏品中就有民國時期的身份證和戶口本。「這是一張民國時期的身份證,證件的主人就是呼市本地人,證件上的字跡還很清楚,就是上面的內容跟現在的身份證大不相同。這張泛黃證件右半頁上填寫的項目包括姓名、性別、年齡、住址、籍貫、職業,辦證機構的名字、印章,證件的編號,還有持證人的左手食指指紋和雙手指紋符號和標註。頒證的日期是民三十五年(1946年)六月。左半頁上是照片和注意事項。」伍先生介紹道,民國身份證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有指紋和雙手指紋符號來「防偽」。
畢業證收藏兩極分化價差大
畢業證是由辦學機構頒發的用於證明學習經歷的書面憑證。是一個學生就業的重要文憑。
「和國外不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教育模式是為科舉制度服務的,沒有學歷證明和畢業證書,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不斷入侵,當時的清王朝有一批人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開始中國近現代教育西式化的進程,隨著西式學堂的出現,畢業證書出現了。」收藏愛好者王蒙表示剛開始自己收藏畢業證書是一種巧合,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他在一個古玩攤位上發現了一張民國時期的畢業證書,上面還貼著民國印花稅票,十分有趣,就買了下來,後來才發現畢業證書也是一種收藏品,其中精品更是價值不菲。而一些中小學的畢業證書卻一直在幾百元左右徘徊,特別是民國後期的中小學畢業證書基本就是100元左右一張。與民早期著名大學近萬元的畢業證不可比擬。我們要注意的是一些臨時畢業證不具備太大收藏價值,當然不是說不要收集,只是說不要花高價收集。建國後畢業證收藏主要是針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證書,目前價位較低低,即便是著名高校的畢業證也是幾百元一張,投資和收藏價值目前並不大。
從民國到八十年代的結婚證「結婚證收藏並不單指結婚證書,我們一般叫它婚育證明收藏,算是票證收藏中的一個種類,它在廣義上包括結婚證、結婚申請書、生育許可證等一系列和婚姻、生育相關的證書,在這其中結婚證最受人喜愛」,內蒙古收藏家協會會員票證收藏愛好者謝志偉介紹。
謝志偉手中有一紙特別的婚書,但是和普通婚書不同,這是一本招贅合同。秦漢時,入贅形式具有「贅婿服役」的性質。宋代以後,入贅變為「贅婿補代」「贅婿養老」性質。
除去這種特殊的婚書,不同時期的婚書有不同特點,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 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清王朝的統治走到了盡頭,大紅的手寫婚書逐漸消失,油墨印刷的結婚證登上了舞台。新中國成立後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婚書也有它的特點,這一時期的婚書也是最容易找到的藏品。1950年4月30日,新中國《婚姻法》的頒布不僅廢除了包辦婚姻,開始了男女平等、自由婚姻,也給結婚證收藏帶來了新意。結婚證由政府相關部門統一辦理、蓋章並頒發給新人,無需自行購買,更用不著印花稅票;證書上的內容也有了定式。在謝志偉的收藏品中,新中國成立後的婚書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都有。


※溫嶺檔案館發現民國初年浙江都督府布告
※老漢花8萬元買360枚銀元收藏 專家鑒定:假幣
※林一平:書攤 書友
※郭秀鈴:「希特勒對德國難道沒有貢獻嗎?」—這些年,德意志在歷史與記憶間的掙扎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