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台舞劇,背後都留著她雙手的溫度
我把她編排的舞蹈統統稱之為舞劇。
一個由退休老人組建的民間藝術團體,在內蒙古成立七十周年的慶祝活動中,多次專場演出,受到好評,並不多見。
第一次走進排練廳,正趕上第二天晚上有演出,大家都忙著穿試服飾,我看著那些華美漂亮的民族服飾,簡直驚呆了。
許多都是從來未曾見過的服裝和帽子,有的恍惚在博物館或者是電影電視劇里有過眼緣。
很幸運,我被安排一個角色,手捧潔白的哈達,站在舞台背景牆前。
當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戴著高高的紅色帽子時,滿心歡喜。
她就是一家民間烏蘭牧騎的掌門人——馬金花。一位年過花甲,從央企高管退休,酷愛蒙古族民歌藝術的蒙古族大姐。
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這家烏蘭牧騎所持有的舞台節目及庫房裡幾百套民族服飾全部出自她的那雙手。
我之所以將所有的舞蹈稱為舞劇,是因為每台舞蹈都是一個故事,有人物,有情景,展現的是生龍活虎的生活場面。
我參與排練的舞劇《盛世草原》,簡直就是一部微型的蒙古族歷史畫卷。
通過草原婚嫁迎娶的盛大場面,集中再現了蒙古族牧民的文化特徵和生活習性。舉著蘇羅丁的勇士,揮舞著套馬杆的牧民,弓箭手,摔跤手……
把草原人民歡樂吉祥的幸福景象淋漓盡致地鋪展開。
每次演出都受到現場觀眾的追捧。
你學過舞蹈嗎?
「沒有。」
那你怎麼設計編製一台舞蹈的呢?每個動作的靈感來自什麼?
「我腦子裡先有一個想法,我會根據想法先寫一篇文稿,寫下故事和要表達的情感、願望。然後我開始尋找蒙古族民歌音樂進行再創作,並設計舞蹈動作,場景、畫面及服飾道具。舞蹈肢體最基本的動作來源於啞語,舞蹈肢體部分雛型形成後就交給藝術總監完善,咱們擁有第一流的藝術總監。」
那麼,幾百套服飾,承載著太多的蒙古族文化元素,你又不是專業出身,是怎樣做到的呢?
「我以前當過鄉村教師,那時候條件有限,每次組織學生參加演出,都是學生將家裡大人穿爛的舊衣服拿來,我剪開重新拼接,做成孩子們穿的演出服,逐漸對於舞台服飾有了自己的視覺和理解。平時看見有關蒙古族服飾的素材都會保存起來,長期積累,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體系。這樣根據需要就可以隨時製作出來。」
烏蘭牧騎的隊員多數都是奔七十歲的退休老人,來自各行各業。這群人因為喜歡蒙古族民歌藝術而聚在一起,更因為有馬金花這位掌門人而一路高歌,攜手度過5年快樂時光。
每天都在悠長激昂的音樂和盡情的舞動中度過,讓這群人忘卻了年齡,過著一種更年輕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這些由馬金花獨立創作的舞劇,在科爾沁民間藝術舞台上留下痕迹,並賦予溫度。
-END-
喜歡我
請長按下圖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吧!
祝你快樂!晚安!


TAG:光霞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