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賭城槍擊案再次凸顯控槍必要性

賭城槍擊案再次凸顯控槍必要性

反恐戰報系關注反恐局勢的民間愛好者打造的個人自媒體平台,主要內容和素材均來自國外媒體機構,平台所有文章僅代表平台作者觀點,僅供資料積累和學習參考,轉載請註明來源,請勿用於其它用途。

賭城槍擊案再次凸顯控槍必要性

久負盛名的賭城拉斯維加斯10月1日發生嚴重槍擊事件——槍手從酒店32層的房間內向對面露天音樂會現場的人群掃射,射擊時間長達10分鐘,造成59人喪生,527人受傷。事件被媒體稱為「美國史上最致命槍擊案」,深深刺痛美國社會,也令國際社會感到震驚與悲痛。

由於槍手已經自殺,其行兇動機尚不明朗,儘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稱槍手是該組織的士兵,但美國警方則稱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槍擊與恐怖主義有關。撲朔迷離的賭城槍擊案還有待揭開面紗,但59條無辜生命在拉斯維加斯喋血之夜中逝去的現實,讓美國本土及外界再次掀起是否應該加強槍支管控的熱議。

雖然賭城槍擊案及其後續應對被認為是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的又一大挑戰,但這位來自共和黨的總統卻表示目前談論槍支管控為時尚早,引發部分民眾和民主黨人士的不滿。這一幕似曾相識,美國是槍擊案高發國家,一些重要案件發生後,一向主張槍支管控的民主黨都會發聲,敦促「必須做點什麼」,而共和黨這邊,卻經常選擇迴避、少談槍支管控話題。美國社會圍繞此事的撕裂與拉鋸,也讓槍支問題在美國成為一個「獨特存在」。

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槍支自由國家,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這使得美國槍支文化根深蒂固,不少民眾認為擁有槍支是個人自由及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不可否認,美國對公民持槍權的保護的確在美國民主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當歷史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之後,政策、法令不隨之調整,必然帶來負效應。

與彼時的美國相比,現在的美國更加和平,社會治理、權利保障也較以往有了跨越式飛躍,這種情況下,民間擁有3億多槍支很容易帶來槍支暴力泛濫的問題。賭城槍擊案發生後,警方闖進槍手入住的酒店客房,發現至少17件槍支武器,後來搜查其住所,又查獲18件槍支、數千發子彈以及爆炸物,令人咂舌。《紐約時報》援引的數據顯示,包括自殺、他殺和意外事故,當今美國平均每天約92人死於槍下。這在其他發達國家很難找到類似的情況。是一味地固守傳統,還是結合新的形勢作出調整,美國社會必須作出深刻思考,儘早走出當前的矛盾心態——槍擊案發生後悲傷、憤怒,卻又不願意失去自己自由持槍的權利,周而復始。

更為重要的變化是,如今的美國槍支問題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單純」,而是被附加了更多因素,這其中有民主、共和兩黨的政治博弈,也有「槍支經濟」背後利益集團的較量,這些混合在一起,必然導致槍支問題很難破題。

還有一點必須正視的是,如果最終證明賭城槍擊案和恐怖組織沒有關係,那麼警方有關槍手系「獨狼式」作案的判斷很可能坐實。近年來,世界各地因個人原因採取極端行為釀成巨大後果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一點歐洲也深受其害),而個體「反社會人格」的背後,是極端事件頻發、保護主義盛行、極右勢力抬頭的現實環境。無論美國還是其他發達國家、抑或發展中國家,這都是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解決個人恐怖主義,無疑需要一個更加平衡的社會生態,槍支管控不嚴、甚至幾乎不管控顯然與此格格不入,甚至會給個人恐怖主義提供便利,放大個人恐怖主義的危害。

由是觀之,賭城槍擊案再次凸顯出槍支管控的必要性。在和平發展為主導的當今社會,持槍自由與否絕不是劃分民主與非民主的標尺。美國之外其他公民可以持槍的發達國家,比如歐洲國家,都是有嚴格的管控法令,這足以說明並不是持槍自由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美國的槍支問題更多是急需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期待賭城槍擊案能真正成為美國社會彌合裂痕的轉折。

歡迎關注反恐戰報微信公眾平台:fankz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反恐戰報 的精彩文章:

揭秘羅興亞救世軍背後的故事
羅興亞危機:揭秘羅興亞救世軍背後的故事
緬甸不願提及羅興亞危機
對於若開邦的故事,緬甸究竟為何不願提及?
美國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知多少?

TAG:反恐戰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