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大家覺得中醫吃什麼補什麼的理論有沒有道理?

大家覺得中醫吃什麼補什麼的理論有沒有道理?

吃蘋果補屁股?這並非出自中醫理論,而是來自西方

中醫理論里有吃什麼補什麼的理論?大家覺得有沒有道理呢?

嚴格來說,「吃啥補啥,以形補形」並不是中醫的理論,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結果,這就是「取象比類」。

這是一種在古代被普遍使用的思維方式,甚至是構建古代理論體系的主要思維方式,無論東方還是西方。

因此,吃什麼補什麼,並非獨存於中醫,同樣見於古代西醫。

取象比類,中醫體系構建的主要思維方式

「取象比類」 是指在觀察事物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物體具體的形象及其象徵性符號進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徵、聯想、推類等方法進行思維,類推到事物普遍聯繫及其規律性的一種思維方法。

只不過,這種思維方式在古代中國使用廣泛,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構建的主要思維方法。

比如,《易經繫辭》就曰過:「古之包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一類萬物之情。」

意思就是說,遠祖伏羲的思想體系就是通過仰望天上日月星辰, 俯視大地山川形勢, 觀察鳥獸的皮毛文采和山嶺澤壑的輪廓走向等來取象,用以描擬天地之間一切萬事萬物的情狀即比類。

整個中醫體系,幾乎就是這種思維方式的產物。

比如,中醫的理論基礎「天人合一」就是很好的體現。黃帝內經《靈樞 邪客》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具體到「吃啥補啥,以形補形」,只不過是選取治療方法和藥物使用取象比類的體現。

比如,吃了形如人腦的核桃就會補人的腦子;吃了形如腎臟的豆類就能補腎。花類多生於植物的頂端,所以它的藥用功能是多治頭部疾病,故有「諸花皆升」之說;藤類植物,因其枝幹運送水分營養的功能強大,故能治療肢體、關節疾病;那杜仲的樹皮里有像「筋」一樣的條狀白絲「筋骨」,所以有人想到吃了這 「筋骨」,就會像樹一樣筋骨強健。樹葉輕飄,易飛揚,故樹葉類葯,花類葯多發散,如桑葉、薄荷葉、菊花、銀花、連翹之類為發散類葯清熱解毒;石頭沉重,易下沉,所以礦物類葯多用於重鎮潛陽,謂之安神,如滋石、龍骨、牡蠣等。而骨、肉、臟器之類則被視為所謂的「血肉有情之品」能治療人身體中與之相同或相近部位虛損類疾病;龜版、鱉甲之類則謂之滋補腎陰。

常被舉例的,像蟬蛻治療喉病是因為蟬的聲音大,叫一夏天都不嫌累。穿山甲可以下奶是因為穿山甲能鑽山。五靈脂(蝙蝠屎)治眼病是因為蝙蝠夜間活動「視力」還很好。硃砂可以安神是因為硃砂比重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以形補形,西方也有

取象比類這種原始的同構思維方式不獨存在於東方,也是古代西方的主要思維方式之。

因此,西方傳統醫學體系中,同樣有有這種思維方式構建出的「以形補形」,還有一個專門的術語稱「Doctrine of signatures」。

「Doctrine of signatures」,如果直譯的話似乎可以翻譯成象形的啟示?意譯的話翻譯成以形補形還是很恰當的。

有人認為,Doctrine of signatures可能源於古希臘自然哲學,認為自然界存在的某些物體看起來像人身體的某個部位自然就應該可以治療那裡出現的疾病。但是,出現以物質外形或特徵來推定其藥效作用最早見於古羅馬醫學。

進入中世紀,隨著神學的興起,這種說法更被賦予神秘色彩,宣稱某些東西之所以看起來像人身體的某個部位是造物主刻意為之,以啟示人們它具有某種特別的治療功效。

這種信念到1621年德國神秘主義者斯雅各布·博姆出版了一本標題為「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的著作後形成「Doctrine of signatures」這個專門名詞。

目前仍流行於西方的順勢療法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這種「像什麼就治療什麼」,並直接表述為:「like cures like」。

古代西方的「以形補形」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小米草,因為其花型像人們的眼睛而被認為具有明目治療眼病的功效,被稱為「明目草(eyebright)」。

其他還有很多:

可以說不勝枚舉。

除了外觀、形態外,其他像顏色、味道、氣味、觸感或紋理、棲息地,甚至聲音都可以「like cures like」。

比如,木賊蕒外形看起來像馬毛,因而被認為可以用來促進頭髮生長。同時,由於它生長於鹽鹼濕地而被認為可以用來治療腎臟病。

野靛藍外形開起來像蛇,而且其果莢乾燥後被風一吹可以發出類似響尾蛇的聲音而被認為可用於治療蛇咬傷。

直到今天,「以形補形」在西方世界仍很有市場。

比如,以下這些,看上去的確很像,是不是大補就不得而知了。

像題圖中蘋果補屁股,這麼離經叛道的腦洞,大概連李時珍都補不上吧。

可見,「吃什麼補什麼」並非中醫獨有的「理論」。

至於有沒有道理?你說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