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南攝影師:他是這麼記錄中國文革的
布魯諾?巴貝:柯達克羅姆的中國2014-07-23(MIND藝術美學) 。
雖然布魯諾·巴貝(BrunoBarbey)自己一直排斥「戰地攝影師」這一稱號,但他的足跡遍布五洲,親歷過許多戰爭現場。
巴貝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巴貝曾用柯達克羅姆反轉片三次記錄了中國的面貌。
一次是在1973年,他跟隨時任法國總統的喬治·讓·雷蒙·蓬皮杜首次來到中國。
另一次是時隔七年之後應Stern和GEO等西方雜誌之邀進行專題報道。
2010年3月他再次來華,拍攝對象是上海世博會。
而這一次,他與法籍華裔策展人尚陸合作,讓中國觀眾有幸一睹四十年前的中國面貌。
與中法建交時隔九年,蓬皮杜總統帶著訪問團來到中國,巴貝作為隨團的攝影師進行拍攝。
到達北京之後,他視野所及是大片的紅色,這種紅色重複而繁密,遍布了大街小巷,出現在許多人的衣衫上。
這種紅鮮明極了,它佔據了大部分的公眾視線。
彷彿在爭搶著某種「說話的權利」,卻又讓人感覺密不透風。
巴貝很好地將這種紅色和人群一起記錄下來。
於是有了我們看到的天安門廣場上歡迎蓬皮杜的學生。
嚴肅的士兵——身後是顏色極其飽和的紅色旗幟。
城樓下聚集的紅衛兵——一群戴著紅袖章的十五六歲的少年人。
光看這些照片很難聯想到那是一個物資極缺的年代。
1972年尼克松訪華之時,北京城內的一家商店成為指定被參觀對象。
不難想像,1973年的訪華,巴貝跟隨蓬皮杜目之所及也都是經過了添飾之後的結果。
在巴貝拍攝的1973年的中國里,色調就像是通向了解這個國家的通道。
它將70年代的中國氣質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代人的內心記憶,在那鮮明的紅色里被翻新,被點燃。
在尚陸先生的聊天中,許多巴貝拍攝的照片背後、不為所知的故事也被挖掘出來。
他說,作為訪華團的隨從人員,巴貝有機會能夠拍攝到當時中國攝影師很難拍到到的畫面。
他曾在中國領導人給蓬皮杜總統接機時自由走動和拍攝照片。
當時中國的攝影師們都被攔在外面不得進入。
周恩來和江青帶著蓬皮杜總統在遊艇上會晤,當時攝影師不準跟隨在會議室拍攝。
巴貝獨自繞過樓梯,無意中推開一間休息室,發現了獨自一人靜靜坐著休息的周恩來。
當時周恩來總理的病症已經很嚴重,而那張照片里他的面色是很平靜淡然的,不知道在思索著什麼,這個經歷讓巴貝本人和我都覺得十分有意思。
尚陸先生說,巴貝同樣拍到了大會上的江青,作為當時中國權利最高的女性,她看起來意氣風發,烏髮和裙裝都顯示了其得勢。
當時江青是中國第一位在公開政治場合穿裙子的女性,但是在這張照片中,不難注意到她的上衣外套有一顆扣子不見了。
像她這樣地位的女性,這是因為粗心或者是其他原因?歷史中的小細節總讓人回味。
1980年巴貝又和夫人踏上四川的土地,當時的四川作為「天府之國」。
生產力在全國位居前列,產糧大戶也成為明星。
老百姓把「要吃糧,找子洋」、「要吃米,找萬里」這樣的口號掛在嘴上。
在這張照片中,工人們排隊進廠的畫面是一整代人記憶中的畫面。
巴貝鏡頭下的中國褪去了鮮艷的紅,換上了青色的衣裝,人們統一穿著裁縫鋪用青帆布做的套裝。
生活情趣在照片中難以掩飾地透露出來。
巴貝此時拍攝到的畫面更多是四川人的鄉間生活,悠閑滿足的狀態初現。
在這幾張沒有展出過的照片中,一個外國人對國家形態的記錄已經可以稱作是一種富有情趣的創作。
巴貝的經歷沒有人可以複製。
在他的藝術視角下,兩個年代的中國呈現出不同的迷人色彩。
當時間幻化成影像,珍貴的中國記憶被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
我們變得更容易懷念和追憶歷史。
追憶的是歷史本身,是已經融于思維中,夢境中,想像力中的中國印記。
成長於摩洛哥燦爛環境中的巴貝,對於色彩有著特別的敏感與天賦。
他曾拍攝過許多與故鄉有關的彩色照片,也因此被稱為"色彩專家"。
1973年9月,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訪華,巴貝隨行。
他隨身攜帶一大包柯達克羅姆反轉片,為周恩來、蓬皮杜等人拍照。
捕捉著街頭萬象,成為那個年代罕見的彩色留念。
雖然布魯諾·巴貝(BrunoBarbey)自己一直排斥 戰地攝影師 這一稱號,但他的足跡遍布五洲,親歷過許多戰爭現場。
這一行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這些資料記錄了當時中國的社會。


※朝鮮也有「橫漂」,為了當上大明星,忍受艱苦考驗
※大閘蟹堵塞河道,這麼高營養的東西歐洲人竟然不願意吃!
※小日本日常生活中10個難以解釋的習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原因
※這群人用生命獲取「惡魔的黃金」,人均壽命不足50
※美國一名鋪地磚帥氣的肌肉男身材真是逆天
TAG:攝影航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