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智商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
作者 | Brain Resnick
翻譯 | 李晶晶
編輯 | 王妍琳
我們通常會覺得「智商」是個非常過時的事物,同其他的個人特點相比也沒那麼重要。但是,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研究智商的科研工作者Stuart Ritchie說,大量的數據表明,智商仍舊是衡量壽命、健康和成功的最好標準之一。而且,心理學家們的實驗不斷重複證實了這一結論。智商並沒有限制我們能力的極限,相反,它是我們的起點。只不過有些人的起點確實比其他人更高而已。
下面7個事實能夠幫助我們解釋智商以及智商的重要性(我們使用的大部分圖表都來自Intelligence: All that Matters一書)。
1)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接近平均數
要了解智商,我們首先要知道,智商是由對多種能力的測試結果組成的綜合數據,包括邏輯推理能力、記憶力、學習能力以及心理加工速度 。這些測試的成績被整合,然後與其他人的進行比較。完美的平均智商被定義為100。
請注意:一個完整的智商測試耗時超過一個小時,而且強度很高。它由一個專業測試員執行,某些部分需要計時。你在網上看到的免費智商測試不是真正的智商測試。
正如其他可變的人類特徵(比如身高),智商的區間分布在一個標準鐘形曲線上。
你認識的大多數人可能都只有平均智商,一小部分人格外聰明。只有2.2%的人智商超過130。
有趣的是,在一項測試中得分高的人一般在別的測試中得分也高。所以,你關掉一盞閃光燈的速度的測試成績(某些智力測試的一部分)與你語言和空間推理能力的測試成績相關。
心理學家將這種成績重合的現象稱為G因素(general intelligence factor)。「心理學上被重複次數最多的發現,就是擅長一種心理任務的人往往擅長所有的心理任務,」 Ritchie說。雖然我們對「G因素」如何存在並作用於我們的大腦並不了解,但它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它可以預測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結果——你能掙多少錢,你工作中的生產力,還有最令人震驚的:你早逝的可能性。
2)高智商的人活得更久
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結果:研究表明,高智商人群往往比我們其他人更健康、長壽。這張圖標描述了一個關於一百萬瑞典男性全因死亡率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在進行智商測試之後的20年進行統計,發現死亡的威脅在智商最低的人群中是智商最高人群的三倍(數據來自Batty et al.,2008)。
一些互相關聯的原因導致了這個結果。其中之一是高智商人群一般比低智商人群收入更高。錢在維持體重和營養,享受高質量的醫療等方面起到作用。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高智商人群足夠聰明,這使他們能夠避免意外和不幸的發生。有證據可以支持這個觀點:高智商人群更不容易在車禍中死亡。
3)智商與職業成就和財產相關,但和幸福程度不一定有關
就像死亡率,智商和職業成就是也緊密相關。高智商人群一般是更好的員工,他們通常能掙更多錢。
但是這些關聯並不絕對。
相關性由一個介於-1和1之間的數字量化。一個相關度為1的關聯表示,每當智商增加一點,另一個變數也一定會增加一個固定的值,二者呈現線性正相關關係。
但是人生並不像數學那樣完美。很多因素的相關性都小於0.5,這給了個人差異很大的作用空間。所以,非常聰明但是不擅長他們工作的人是存在的,只是你沒那麼容易遇到他們。
因為高智商的這些好處——富有,健康,長壽,你可能會認為極其聰明的人會因此而幸福,但這並不一定。「智商和幸福程度之間通常是正相關的,但是這個關聯的相關性通常比我們想像的小(有時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 Ritchie說。
要知道,智商一般和使我們在人生中領先於人的人格特點沒有關係。在「大五人格理論」中,唯一一個和智商關聯的是開放性。「在某種程度上,聰明人會追求更多經歷,思考更多,並且享受思考。」
當我們想要預測人生成果時,智商往往比人格更有用: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格特點可以解釋16歲以下學生考試成績方差的4%,但智商可以解釋25%,甚至更高。
4) 你的相對智商可能不會改變
研究表明,如果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你就會成為一個聰明的老人。
這個圖表描述了一個蘇格蘭地區的研究結果:一組90歲老人重做了他們11歲時做過的智商測試。
儘管智力整體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衰退,兒時高智商的人在老了以後更可能維持他們的聰慧。
人的智商具有穩定性。這個圖表顯示的是實驗對象在11歲和90歲分別進行智商測試所得到的結果,一個圓點代表一個人。兩次成績的相關係數 r=0.54。數據來自 Deary et al.,2013。
Ritchie說,科學家研究智商的生理基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要理解與年齡相關的智力衰退。「如果我們知道與智力相關的基因,並了解它們與認知衰退的關係,那麼我們就可以開始預測哪些人的認知能力會衰退得最厲害,並且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醫療資源。」他說。
5)遺傳可以解釋大約一半的智商差異
比較同卵及異卵雙胞胎的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可以解釋大約一半的智商差異。但奇怪的是,遺傳因素對智商的預測準確性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利用元分析(meta-analysis )統計方法對11000對雙胞胎進行分析,發現對處在在兒童期(9歲)、青少年期(12歲)和成年期(17歲)的人來說,遺傳對智商的影響逐漸增大。數據來自 Haworth et al.
也就是說,雙胞胎的基因在兒童時期對他們智商的影響似乎沒有他們成人以後高。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還沒有被完全理解。
研究智商的學者Robert Plomin 和Ian Deary提出,這個現象可能與一種名為「基因放大(genetic amplification)」的現象有關,即一個「在孩子選擇、改變和創造與他們遺傳傾向性相關的環境時,放大他們微小的基因差異」的過程,他們在2015年的文獻綜述中寫道。
請考慮這個例子:一個有聰明遺傳傾向的孩子可能會選擇在圖書館裡待得更久,但他很小的時候這種特質並不能顯現出來。如果她是6歲,可能就不被允許獨自去圖書館,但是當她大一些的時候就沒什麼問題了。
這個解釋的道理在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環境的控制力增強了。我們創造的這些環境可以「增強」我們基因的潛力。
6)人類在變聰明
人的平均智商在以每十年2至3點的速度增長。
這個現象被稱作弗林效應(Flynn effect),它可能是兒童時期營養、醫療和教育品質提升的結果。(在他的書中,Ritchie解釋道,這個現象的產生也可能是由於我們的經濟體系對知識的強調越來越重,這種對知識的強調促進了智商測試中對的抽象思維的考察。)
7)發展中國家的人們智商增長更快
智商最大幅的增長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這些地方,兒童時期營養(即通過補充碘)和醫療條件的提升是影響智商的最重要因素。
弗林效應。對世界範圍的734個學生的瑞文推理測(Raven s Progressive Matrices Test)成績進行分析,發現發展中國家(虛線部分)較發達國家(實線)成績提升更快,但這項測試並不能是完整的智商測試,因此它的平均成績不到100。數據來源 Wongupparaj et al.,2015。
有證據表明,弗林效應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效應可能正在減小。「這可能是因為那些我們知道能提高智商的、觸手可及的成果(如標準化教育和營養)快要被我們摘光了,」 Ritchie說。
原文地址
《環球科學》年度專刊《多重宇宙專刊》現已開啟預售!
現在購買,享8.8折優惠。


※重大科學發現=理性+「意外運氣」?
※想想都怕:比人類先進10億年的外星文明將是什麼樣?
※「我看到了我死後的樣子」——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大地上奇怪的平行線原來不是外星人的信號,而是一種秘密武器啊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