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跟著奶爸科學家給娃培養科學思維

跟著奶爸科學家給娃培養科學思維

作者:王立銘,童行暑期生物營導師,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2015 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獎」獲得者。

中國的父母,大都天然地認為,「科學」是孩子教育的重要內容。

如果說在我們的父母那一代,給孩子買《十萬個為什麼》、講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更多地還是寄託了一種帶點功利色彩的希冀的話;到了我們這一代人,儘管 「學數理化」「當科學家」已經遠沒有那麼高大上,但是我們反而更加認識到了學科學的重要性。

畢竟,過去這二三十年里,科學技術對我們生活的改變實在是太大了

我們小的時候,有時候還要打電報,打個電話還得跑郵局,今天,和大洋彼岸的朋友視頻聊天都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打個客服電話,多半碰到的是有語音識別功能的自動應答系統;

進停車場的時候,取卡計時的規定動作分分鐘換成了車牌自動掃描;看病的時候,一不留神就會做各種你可能連名字都記不住的檢查……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這代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方式都嚴重依賴於科學的進步。學點科學,其實已經無關理想、無關功利,它已經成為必需的生存技能了。

但是,怎麼帶著娃學科學呢?

我覺得科學至少有三個層次遞進的內涵:「技能」,「知識」,和「方法論」。

1「科學技能」其實不用學?

三個內涵中,「技能」是最直截了當的。比如說學會用手機支付寶購物、搞清楚買回家的電器怎麼用、給新裝修好的房子測測甲醛、吃藥前看看說明書了解下可能的副作用,都可以算是某種程度的「科學技能」。

但是,在我看來,「技能」也是最沒必要去學的。

首先,那些最有用的「技能」可能壓根就不用學。原因很簡單,現代科技的趨勢就是越來越友好,換句話說,真正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科學技能,大多是那種上手試試就會用的,根本沒有必要專門去學。

比如,二十年前國內還到處都是各種電腦培訓班,從學基本操作到五筆輸入到文件編輯一應俱全,但是今天還有誰覺得用電腦需要輔導班?圖形界面、拼音乃至筆畫和語音輸入已經把問題解決了。

而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技能是隨時會被迭代和淘汰的!

我在育兒社區里反覆看到,已經當爸爸媽媽的人回憶小時候被自己的爸媽強迫學珠算、五筆輸入的經歷,說是這些技能學會了就有鐵飯碗了,無論如何餓不著自己。現在看來,這些當然非常可笑,但是在那個時代,你想要進銀行、做會計必須打一手好算盤,想要列印一份文稿得跑半個城市找列印店,爹媽的如此規劃是不是也很合理呢?

那麼反過來,今天我們覺得生活中必須具備的、甚至可以拿來安身立命的科學技能,等孩子們大了以後,是不是也會毫無用處?

爸爸媽媽們也許之前看過《乘風破浪》,是不是還記得爸爸留給孩子的一堆BB機,記得酒桌上幾個小鎮青年滿懷憧憬地想要屯一些BB機靚號等著以後發大財?…… 嗯,請相信我這段話並不是專門針對各種兒童編程課的。我只是覺得,從技能需求出發的兒童教育看起來眼光長遠,但是在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裡是很低效的,科學教育也不例外。

2「科學知識」只是碎片?

然後就到了科學的「知識」內涵。必須得說,現在大家提到科學教育,想到最多的可能是這個層面的內容。

我們大女兒丫丫五歲多,正是喜歡看書,喜歡新鮮信息,喜歡聽故事的年紀。我們也給她買了一堆科學方面的繪本:拉魯斯小百科、神奇校車、我的第一本科學漫畫、加里古子身體科學繪本、各種各樣的立體書……我自己的感受是,女兒還是蠻喜歡看這類書的,但是相比真正的「故事書」就差得遠了。

當然了,現在大家喜歡的科學書,還是比我們小時候看的《十萬個為什麼》那種乾巴巴的信息傳遞要好看些,比如說講地球的內部構造,比起乾巴巴地畫一個圖說「地球分三層,地殼、地幔、地核」,讓孩子們坐一輛「神奇校車」親自到地下去探險自然是有趣得多。講人體的構造的話,有一張立體圖示,有些孩子們能自己翻開或者拉動的小零件,也總比一本就是文字的書好玩。但是說到底,和《十萬個為什麼》一樣,拋開生動有趣的外表,這些書裡面的科學內核,其實還是碎片化的知識點,還是不分青紅皂白砸過來的信息,而不是有起承轉合、有人物和情節的真正故事。

說得極端一點,給孩子們講我們的身體里有許多血管,可以運輸氧氣和營養;血管分成氧氣多的動脈和氧氣少的靜脈……其實和一千年前我們告訴孩子人體裡面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心臟負責思考、腎主骨生髓沒有太本質的區別——對於孩子們來說,都是一些必須記住的知識點,孩子們既不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發現的、也沒有機會來判斷一下這些知識到底對不對。

當然了,這麼說有點太負面。作為一個現代人,對自己、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的理解也是理所應當的。而且我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家,對現代科學的方法論有著基本的信仰——相信血管分成動脈和靜脈,無論如何都比相信「十二正經奇經八脈」要靠譜。我在這裡想說的主要是,用現在這樣的方法帶孩子們學科學,真的是最好的、最有效的么?

這裡就要說到一個更宏大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希望孩子懂一點科學?除了因為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已經離不開科學之外,是不是還隱含著這樣一個想法:用科學的邏輯思考,用科學的方法驗證,這樣的科學「方法論」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生活方式?

3真正該學的是「方法論」?

很多爸爸媽媽們可能看過那本風靡世界的《人類簡史》。在書里,作者赫拉利認知革命(出現人類智慧),農業革命(人類開始定居、形成穩定的社會),和科學革命這三個里程碑來概括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

科學革命的含義不是某一項特定的科學突破或者技術發明,而是一整套認識世界的方法論:承認我們的無知,也因此產生探索未知的熱情;面對未知事物,人類相信觀察和實驗的力量,不再乞求神靈的力量;利用觀察形成理論,再利用理論積極地改變世界。就像書裡面舉的例子:一個十三世紀的英格蘭農夫想要知道人是怎麼來的,他一定會去求助於當地的牧師,因為他相信無所不能的基督教知識體系一定包含了他想要的回答;而如果他想要關心蜘蛛怎麼結網呢?對不起,這件事不重要,上帝根本不屑於在《聖經》里給出答案!

對於已經明白看到現代科學力量的我們來說,如果真的想要知道人到底是怎麼來的,還是蜘蛛到底是怎麼結網的,我們都必須首先提出這個問題,同時誠實地承認這個問題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想知道),然後再細心觀察、嚴格實驗,再對觀察結果進行總結,之後再通過更多的觀察檢驗和修正我們的理論。

看到這裡你們應該明白了。僅僅獲得一些正確的科學「知識」,其實對於形成這一套科學「方法論」來說,效果是很差的。畢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孩子們其實並沒有發自內心的提出問題——更多時候是書本里的人物在提出問題;也沒有真的特別熱切的希望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血管是有兩種還是五種、太陽系有八個還是八十個行星對他們來說真的有趣么?當然,也更加不可能有機會去觀察驗證和總結。

看到這裡,爸爸媽媽們可能會忍不住質疑我: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啊,難道為了給孩子們講點科學,讓孩子們學會點科學方法論,還需要上天入地、把家變成實驗室才行么?這個臣妾可做不到啊!

放心,光說不練不是我的習慣。

在明天的推送中,我希望用幾個小例子來說明,科學方法論其實不需要動用什麼高大上的科學儀器。只要稍微轉換一下視角,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可以借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來分析了。

關注兒童科學啟蒙,關注童行計劃:tongxingpl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這些成語的典故嗎
荷蘭設計師正在訓練烏鴉來撿煙頭去清潔街道
今日Nature:張翔中國學生髮現二維硫族化物電控結構相變
維京的高階戰士不可能是女生?DNA分析能推翻十九世紀以來的偏見嗎?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