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ONE實驗室悄然下架:非虛構「慢創作」和資本「賺快錢」的相悖論

ONE實驗室悄然下架:非虛構「慢創作」和資本「賺快錢」的相悖論

「信仰手藝,講述最好的非虛構故事。」這般介紹自己的「ONE實驗室」,解散了。

2016年1月,獲得華創資本6000萬元A輪投資的ONE,如今卻將旗下風頭正旺的「ONE實驗室」給下架了。這個隸屬於韓寒亭東文化旗下的特稿業務「實驗室」,從今年1月5日宣布成立,到如今宣告解散、旗下特稿記者全部離職,前後不足一年。

在「ONE實驗室」被爆團隊解散之初,業界一片嘩然。從誕生之初便自帶光環的「ONE實驗室」為何說散就散?這背後是非虛構創作市場「唱衰」,還是資本「賺快錢」的真相?

「特稿作者夢之隊」說散就散可非虛構創作卻方興未艾

今年1月5日,「ONE實驗室」正式宣布上線。其上線的第一部作品《飛越十三號室》,是一部講述楊永信和臨沂網戒中心的故事,該文章在微博上的閱讀量已超過159萬。

作為韓寒所創亭東文化旗下專門生產非虛構故事的團隊,「ONE實驗室」的風格明顯區別於它的兄弟姐妹,即主打文藝風的閱讀類APP「ONE」(一個),以及微信公號「ONE文藝生活」。更難能可貴的是,在「ONE實驗室」組建之初便彙集了國內最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

大三便創作出《少年殺母事件》的林珊珊、閱讀量超過3000多萬的《太平洋大逃殺》作者杜強、曾獲2015年騰訊傳媒「年度特稿」獎的《大興安嶺殺人事件》作者魏玲、寫下《北京零點時》的王天挺……他們有的少是成名,有的大獎加身,在國內少之又少的非虛構寫作者群體中出類拔萃,被稱之為「特稿作者夢之隊」。

當然,最吸引眼球的還是那兩個中國最會寫特稿的男人。

「相信這是一個內容帶來利潤的小小創舉。」在朋友圈留下這句話後,被稱為「國內特稿教父」的李海鵬便從《時尚先生》走進了韓寒的有樹(亭東)文化。而後加入的林天宏,則是李海鵬在《人物》雜誌多年的搭檔。被奉為業界最會寫特稿的兩個男人,一個擔任首席內容官,一個協助管理ONE品牌的整體內容業務,以及影視項目的前期故事與劇本開發。

「《太平洋大逃殺》之後,ONE實驗室作品《生死巴丹吉林》也將改編成電影了。」這個由ONE 實驗室作者杜強所創作的故事,曾參與《烈日灼心》、《闖入者》等影片製作的美術指導婁磐拍攝為電影。

遺憾的是,ONE實驗室微信公眾號自7月20號發布了這個好消息後,便再無更新。近日,李海鵬在朋友圈發了一段文字,確認「ONE實驗室」解散,而他本人也將離職。

「ONE實驗室是未完成的夢想,也是非常美好的回憶。」作為「ONE實驗室」的負責人,林珊珊也在朋友圈留下自己的感想,還表示,「非虛構故事自有巨大的價值和魅力,小夥伴們還會在一起,還會繼續寫。」

作為非虛構創作領域的標誌性組織,當初被資本看好的「ONE實驗室」以及它的非虛構故事,卻為什麼擁有如此短暫的生命?

非虛構創作:西方血液下的中國土壤

據業內人士分析,「ONE實驗室」停擺的背後,與非虛構寫作的產出效率低、變現困難大密不可分。那麼,究竟什麼是非虛構創作?

廣義上說,一切以現實元素為背景的寫作行為,都可以稱之為非虛構文學創作(寫作),而這一概念最初源於西方文學界。

誕生於美國上世紀60年代的非虛構(non-fiction),初見於美國作家杜魯門·卡博特1965年發表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冷血》。作者將新聞報道與小說創作的寫作技巧相結合,用一種全新的文學手法將一出真實的滅門血案鋪展開來。

這種新聞創作手法一時間備受追捧,隨著諸多優秀作家的投身其中,非虛構也逐漸發展成熟。相比西方,中國的非虛構寫作則起步較晚。

據資料顯示,1998年,《南方周末》率先嘗試,2003年,《南方周末》創建「記者觀察」版,組建了第一批特稿團隊。李海鵬的《舉重冠軍之死》被認為是國內第一篇真正的特稿。

2010年,《人民文學》開設了「非虛構」專欄,隨著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葯》,梁鴻的《梁庄》等作品的誕生,國內的非虛構寫作一步步拓寬了市場。

2015年各非虛構創作平台陸續誕生。4月份,界面「正午故事」正式上線;8月份,網易的「人間」;12月,騰訊的「穀雨故事」……非虛構作品迎來了更大規模的創作與傳播。

在非虛構成為市場「寵兒」之際,諸如《中國青年報》、《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智族GQ》、《時尚先生》等諸多老牌雜誌相繼入局非虛構創作領域,併產出了諸多高質量的非虛構作品。

非虛構作品如何變現?目前來看,非虛構作品的商業價值只有進入影視開發環節才能得以體現。但從創作故事到開發再到實現盈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資本所追求的卻一向是速度。

非虛構「慢創作」和資本「賺快錢」的相悖論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內容為王的今天,市場和資本對好的內容愈加重視,變現渠道也在不斷開拓。可非虛構作品卻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創作難、變現難。

市場總在談論商業模式,可要想有商業模式可尋,必須要先達到工業化的水準,才可能去談商業模式,尤其是像電影和寫作這樣的「手藝」。非虛構作品的變現模式並不成熟,無論是市場還是資本本身都還比較稚嫩。

非虛構創作領域目前唯一能實現的商業模式,只有影視改編與內容付費。可從「ONE實驗室」組建後產出的稿件數量來看,並不足以支撐整個它去談變現。

縱觀「ONE實驗室」微信公眾號,除了團隊成員在前東家的舊作外,只有10篇原創的非虛構特稿。且在這幾個作品中,尚未有10萬+的現象,閱讀量上萬得作品只有5篇,只是總篇數的二分之一。

特稿雖然影響力大,口碑好,但難寫又難變現,動輒耗費數月,記者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輾轉多地並採訪多人。《大興安嶺殺人事件》的作者魏玲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便透露,一篇萬字以上的特稿,從選題到採訪再到最後的寫作,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

「ONE實驗室」團隊作者杜強早前被樂視影業以百萬價格買入的《太平洋大逃殺》,是杜強在《時尚先生Esquire》時期的作品,取材於2010年底「魯榮漁2682號」漁船上11名船員殺害另外22名船員的真實命案。這篇文章在微信平台的總閱讀量高達3000萬+,新浪微博評論10萬+,當初贏得了阿里、博納、樂視等數十家影視機構的購買意向。

但放眼整個市場,像《太平洋大逃殺》這般幸運的作品,鳳毛麟角。畢竟只有出售版權和影視改編這條路可走的非虛構創作,變現模式太過單一,且非虛構創作的一切都建立在故事的基礎之上。

作為最核心的部分,一個好故事的誕生無疑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這與資本所追求的「效率」恰好相悖。或許正應了好萊塢知名編劇羅伯特·麥基《故事》中的一句話:

「對於能夠講述優秀故事的作家而言,則是一個賣方市場——曾經是而且永遠是。」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隻學霸 的精彩文章:

拍辣么丑!勞資再也不帶你出門了!動圖:呼啦圈
人為什麼會被晒黑?黑人會被晒黑嗎?
被鱷魚追殺時,你該怎麼辦?
大晚上聽到一個女人咆哮「什麼關係!說!到底什麼關係」,結果……

TAG:一隻學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