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個人的畢業照與化石保護者的一聲嘆息

一個人的畢業照與化石保護者的一聲嘆息

因為一張「一個人的畢業照」,北京大學古生物專業連同畢業照上的學生都成了網紅。

北大古生物專業2010級畢業生合影,僅薛逸凡一人

網紅引發的不僅僅是網友的留言吐槽,還有化石保護者的一聲嘆息。

10月11日,在湖北宜昌舉行的「國際化石日」化石保護論壇上,不少化石科研、保護人士話里話外都迴避不了一個問題:化石這麼重要,為何研究化石的人那麼少,保護化石的人才更少?

化石有多重要?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麗霞的話說就是:「化石研究生命起源和進化的重要載體,讓我們知道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化石還是國民經濟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國民經濟工作地質先行,地質工作找礦先行,化石則是找礦的重要基礎材料。」

那麼,化石研究與保護人才有多缺?「我是2005年從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專業畢業的,那一屆60個畢業生現在還從事地質古生物工作的也就兩三個。」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李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說到底還是掙不來錢,搞化石保護是需要情懷的。」李飛所在自貢恐龍博物館,是同類展館中運行比較好的,也有事業編製,但是仍然難以引進高素質的化石保護專業人才。

記者了解到,因「一個人的畢業照」而成為焦點的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專業,被稱為「六代單傳」,因為每屆只有一個畢業生,是名副其實的「高冷」專業。在中國地質大學,雖然伴隨著擴招,地質學專業人數比李飛在校時有所增加,但從全國來看,開設古生物專業的院校仍然屈指可數。

近幾年,由於礦產資源開發進入低谷,與礦產開發相關的地質學、古生物學就業前景也不被看好,這就更加劇了人們對這些專業的敬而遠之。

王麗霞認為,化石研究與保護有它的專業性,不懂專業的人就沒辦法把這項工作紮實地搞好,不是出台幾個管理辦法就能達到保護的目的,首先還要解決人的問題。

在研討中科技日報記者發現,專業人才缺乏的背後,還暗藏著各地對化石開發的躁動,說到底還是對化石專業性的漠視。

甕安生物群微體化石組合面貌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提升,化石的價值也逐漸被地方政府所認識到。「過去當地老百姓把猛獁象骨入葯,把象牙當小孩玩的兵器和栓馬樁,全國各地都去青岡收購猛獁象化石,可就是沒有人研究。」黑龍江省青岡縣國土資源局局長丁襟友說,最近幾年,縣裡不僅出台了保護辦法,成立了保護機構,而且也開始借化石搭台,讓經濟唱戲。

王麗霞也告訴記者,現在博物館越辦越多,包括各類化石博物館在內,全國每一天半就有一個博物館誕生,「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現象,化石博物館必須在保護的基礎上建設,有些博物館該不該建、怎麼建都需要仔細研究。」

專家告訴記者,大型脊椎動物化石的保護是一門深奧的科學,比如在我國北方地區不適宜就地建設化石遺址保護博物館,因為北方地區四季溫差太大,化石極易自然風化。但是,我國北方有多個城市在發現化石後,不顧專家建議大規模發掘,將其作為地方旅遊名片,導致某些化石几年時間就發現了嚴重的風化,這在化石專業人士看來就是急功近利的行為。

「看不懂,不好玩,沒意思。」博物館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後,又帶來另一個問題。中國科技大學科學傳播研究發展中心張靜明研究員曾在中小學生中做過科普類博物館的調查,他發現博物館的內容建設往往比較呆板,不利於科普傳播。

專家建議,在化石博物館逐步向公眾免費開放後,應承擔起化石保護和科普傳播的雙重職責,加強博物館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成為化石保護的技術支撐單位;同時,加強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通過百姓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科學知識傳播出去,也為博物館增添造血功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小麥遺傳育種專家何中虎:他讓中國面更好吃
簽證限制將對科學產生影響?《自然》:阻斷「大腦流通」將破壞科學體系
不光有技術,還能拼服務!中國衛星成為高端出口新「名片」
宇宙普通物質的另一半去哪兒了?這項新發現破解了宇宙大難題
好消息!我國已有13處古代水利工程申遺成功,快看看哪個在你的家鄉?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