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培養雙語寶寶,對於家長是否迫在眉睫?

培養雙語寶寶,對於家長是否迫在眉睫?

要不要培養雙語寶寶?這在今天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那麼寶寶在兩歲的時候和四歲的時候學習英語有什麼不同嗎?

大約一百年前,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和本傑明?伍爾夫(Benjamin Lee Whorf)提出了著名的薩丕爾—伍爾夫(Sapir-Whorf Hypothesis)假說。這個假說意圖指明嬰兒所學習的母語和他將來如何認知世界之間的聯繫。不同母語人群對色彩的辨識和描述,部分證實了這個假說。不過薩丕爾—伍爾夫假說至今仍然是一個假說,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目前為止無從知道一歲半的小柯柯是怎麼想的。英文是字母體系的語言,中文則是象形表意的語言。這兩種語言分別會介紹給寶寶怎樣的世界呢?

簡單地從語法細節上說,英文有時態的區分,有單複數的變化,個別名詞有性別之分。用英語思維的人所理解的時間和空間,同用中文思維的人理解的時間和空間是不同的。有的學者甚至試圖證明,這種思維上的差別導致中國傳統國畫表現的山水風景是平面的,空間和時間是一體的、流動的,你看到的風景既有可能是今天的,也有可能是幾百年前的。而西方油畫表現的山水風景從一開始就是二維的、立體的,注重縱深的表現力,因為空間和時間是分開的、靜止的,你所看到的風景只有可能是今天今時的,換個時間空間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句法結構上看,英文有虛擬語氣,有從句,一件事情可以通過加各種不同的從句深入來講。一個用英文思維的人善於首先總結事物最關鍵的部分,然後用各種從句來添加其他有關細節的描述。這樣說來,英文更細緻,中文更寫意。又比如,英語不能沒有主語,一個只會講英文,不會講中文的人,永遠無從欣賞中文五言絕句的妙處:「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一個用英文思維的人肯定忍不住問:「誰在空山上?誰看到下雨?誰說秋天來了?」

培養雙語寶寶,對於家長是否迫在眉睫?

從兩門語言發展的歷史來看,英文作為一門世界語言,在短短的兩三百年內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的英國人再讀莎士比亞的詩就會覺得吃力,因為詞法和句法都比那時候有了很大的變化。而中文變化比較小,今天的中國人多少還是能理解幾千年前寫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說實話,只能講英文一門語言的人失去了多少閱讀,或者「悅」讀的機會?

雙語寶寶的優勢,就在於同時習得兩種語言,掌握兩種看待世界的方式,能夠自如而完整地理解和欣賞兩種語言所營造的截然不同的文化。

所以,雙語寶寶的關鍵詞在於「同時習得」,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雙語寶寶是同時習得兩種不同的語言,而非先學會一門語言,再通過這門語言學習第二門語言。如何才能夠「同時」習得兩種不同的語言呢?時間非常重要。換言之,小柯柯在兩歲的時候學習英語和在四歲的時候學習英語,她將經歷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體驗。

在國外研究嬰幼兒語言習得的文獻中,雙語習得(bilingual acquisition)和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有明確的分野。幼兒雙語教學的專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Crutz)的丹尼爾?麥克洛林教授(Daniel McLaughlin)指出,只有在三歲以前習得兩種不同的語言,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雙語習得。三歲以後接觸到第二種語言的幼兒,因為母語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第二種習得的語言只能算作第二語言。也就是說,在三歲以後接觸到的第二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是翻譯成母語之後才能傳達意思。兩種語言習得過程最大的不同,也許在於前面提到的薩丕爾—伍爾夫假說。換言之,三歲以後習得第二語言的寶寶,無論第二語言的運用如何流利精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認知世界的角度都是由一門單一的母語決定的。而雙語習得的寶寶,有機會在熟練運用兩種語言的同時,擁有兩種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研究表明,嬰兒語言習得的過程中,24個月左右是大部分語言習得的重要里程碑,例如第一次從詞過渡到句子以及表意辭彙(expressive vocabulary)積累的飛躍,都在這時發生。這就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雙語習得的機會一生只有一次,就在寶寶出生到滿三歲前後。

這當然不是說三歲以後學習英語會遇到不可比擬的障礙或者困難,而是說三歲以前寶寶擁有寶貴的機會可以同時習得兩門語言,長大後能用兩種語言思考,擁有兩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將來學習英語更容易有質的飛躍。

培養雙語寶寶,對於家長是否迫在眉睫?

這種質的飛躍是指什麼?拋開中英文語法和結構上的區別,從語義上來說,中英文之間有很多語義是不可翻譯、不可言傳的。很多時候在直接意譯上沒有多大問題,但是在原文中獨特的文化韻味經過翻譯之後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雙語寶寶更容易習慣兩種語言的表述方式,媽媽和老師在很早就能夠放手讓他們自己探索兩種語言所構築的世界,所以更容易在兩種文化中間自由穿梭,理解和欣賞這些無從翻譯的細節。這方面例證太多,五四時期的作家郁達夫就說過,英語裡面的一個詞,「Sentimental」,中文裡面沒有能夠精準對應的詞,所以他建議這個詞只能用音譯,要不就用一長串的形容詞來描述,即「傷感的,多愁善感的,秋天的」,不一而足,而英文用一個詞就能概括這些複雜的情感。查建英在電視談話節目中曾經多次沿用五四時期就已經有的玩笑式的翻譯,「sentimental」可以姑且翻譯做「酸的饅頭」。

我不是翻譯學家,「外行掉書袋,笑話難免一五一十」。我只講一些我自己親身經歷的,覺得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出國以前我很喜歡看三聯出版社的《生活》周刊。如果你同樣喜歡這本雜誌,你肯定知道有一個小欄目叫「聲音」,就在每期雜誌的第三頁或者第四頁,摘選這一周風雲人物說的意味深長的話,只有一頁。這是我喜歡的一個小欄目,只是覺得這個欄目的名字有點突兀,但是具體突兀在哪裡,我也說不上來。來到美國以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自己訂一份時代周刊,一份國家地理雜誌。《生活》周刊跟美國的時代周刊是很相像的,相像到什麼程度呢,時代周刊也有一個小欄目,也是摘編本周風雲人物說的意味深長的話,也是只有一頁。這個欄目時代周刊起的名字是「verbatim」。在看到這個欄目名字的一瞬間,我突然理解到為什麼《生活》周刊的那個類似的小欄目要命名為「聲音」;而當初為什麼覺得「聲音」這個名字有點突兀,現在也有了解釋。「verbatim」的字面意思是「逐字逐句的翻譯」。美國有一個生產DVD光碟的公司就把自己生產的DVD光碟品牌命名為「verbatim」,大概是取其「精準忠實原文」的意思。《生活》周刊把自己類似的小欄目命名為「聲音」,可以說是能夠想到的最好、最貼切的翻譯,因為欄目的內容就是照錄風雲人物說的意味深長的話。但是在英語環境中,尤其是美國文學界和媒界,「verbatim」還有一層意思是暗示這裡說的話,都是逐字逐句照錄在這裡,不加評論,因為這裡講的話多半是有爭議的,吸引眼球的,您就自己琢磨著看吧,同意不同意,不代表我們雜誌的觀點,但是我們作為一本負責的雜誌,這一周各種重要的人說過的重要的話,我們都要傳遞給您。時代周刊在美國是一本老牌保守主義雜誌,目標受眾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上層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大學教授、政黨首腦,即所謂的精英階層。把「verbatim」翻譯為「聲音」,在語義上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就沒法傳遞美國精英階層那種混合著一點優越,又有一點自嘲的,只希望很小一部分人能夠懂得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幽默感。

培養雙語寶寶,對於家長是否迫在眉睫?

再舉一個文學類的例子。《在中國屏風上》(On a Chinese Screen)是毛姆1919年在中國旅行的故事集。復旦大學的英語教授葛傳槼選取其中的一段作為非英語母語的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素材,照錄如下:

He was travelling up the Yangtze for the first time, but he took no interest in his surroundings. He had no eye for the waste of turbulent waters that was spread before him, nor for the colours tragic or tender, which sunrise or sunset lent the scene.

(筆者拙譯:這是他第一次順揚子江北上,但是他對周圍的一切都不感興趣。日出日落給四周染上或為悲戚,或為溫柔的色彩,船頭劈開漫漫江水,而他對這些都視而不見。)

《在中國屏風上》是毛姆的作品當中很受中國讀者歡迎的一本。毛姆在這本故事集中是一個興緻盎然的旅行家,在寒冷的長江上旅行,記下遇到的人和事。我們看這兩個句子裡面的習語,「had no eye for」似乎能夠在中文中找到貼切的翻譯,但是「waste of turbulent waters」要更難一些。waste不是一個很生僻的單詞,原意就是「廢物」,用作動詞就是「浪費」。用在這裡卻另闢蹊徑,描述的是江水奔流不息的宏大態勢。如果仔細琢磨「waste」用在這裡的效果,似乎透出來一點自然世界蔚為大觀,沒有止息的味道。怎樣才能尋找到一種譯法來體現原文當中使用「waste」這個詞所蘊含的作者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每當這種時候,我就覺得翻譯家是世上最難的職業。

這兩個例子,verbatim和waste of turbulent waters,只是我在平時遇到的千萬個例子中的滄海一粟。很明顯,如果我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就能夠運用英語思維,能夠熟悉和習慣英語獨有的詞法和句法,這些思索和疑問就都能輕鬆解決了。

培養雙語寶寶,對於家長是否迫在眉睫?

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說,做學問要經過三種境界:從「望盡天涯路」的迷惘與焦灼,到「衣帶漸寬」「為伊消得人憔悴」,直到在「燈火闌珊處」的實現自己平生所求。很多人把這三種境界與學習英語的過程相聯繫,那麼剛開始的迷惘與焦灼正好用來描述通過中文學習英文的各種不適應和艱難的記憶過程。遺憾的是很多人學習英語始終在這裡止步不前。我記得上大學的時候經常有人問我,背了幾個單詞啦?彷彿單詞量是檢驗英語水平的終極準繩。其實這在通過中文學習英文過程中只是第一個階段,因為這時你始終都是在用中文來理解英文。第二個境界「為伊消得人憔悴」,則剛好與學習英語的第二種境界兩相呼應。在這個階段,大家一般可以通過閱讀英文原文的教材和資料來拓展辭彙和句法。這個階段是艱難然而卓有成效的,因為中文作為協助的拐杖已經放在一邊,英文作為基本的工具已經開始發揮作用。至於第三種境界,即學習英語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實際生活中的溝通來掌握英語的詞法和句法,也就是真正地在「燈火闌珊處」找到了用英語來思考問題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不難看出,雙語寶寶如果抓住嬰幼兒時期的寶貴機會,同時習得中文和英文,可以為將來學習英語省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事半功倍。

中國的媽媽如果想培養中英文雙語寶寶,往往擁有獨一無二的優勢,那就是中文和英文得天獨厚的鮮明區別:中文是象形表意,英文是字母系統。前文提到的美國麻省大學安赫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研究員芭芭拉?皮爾森博士在她的書中解釋說,中文在圖畫和意義之間取得直接的聯繫,寶寶在習得中文的時候比較容易理解「文字能夠表達含義」(sense of reading the print)這個概念,但是接下來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記住不同的字元。英文是抽象的字母系統,寶寶在習得英文的時候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記住抽象的字母和具象的事物之間的聯繫,但是一旦習慣了這種關聯,寶寶只需要熟練掌握幾個有限的音節是如何發音的,就能獨立拼讀了。所以,如果寶寶同時習得中文和英文,因為中英文之間的不同,寶寶能在最大限度上拓展自己認知世界的方式和角度,這是其他雙語寶寶,例如同時習得英語和法語,或者同時習得英語和西班牙語的寶寶所不能比擬的。

培養雙語寶寶,對於家長是否迫在眉睫?

書名:我最想學的雙語親子課

作者:劉莉, 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38.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小米創業三年市場估值如何達到100億美元
3歲看大,7歲看老:如何培養學齡前兒童的良好習慣?
民營企業破局:公司為什麼總缺少關鍵人才?
創業公司如何獲取優惠政策

TAG:書問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