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特別策劃 Hey!未來生活

特別策劃 Hey!未來生活

生活、時尚、感性、資訊,盡在鳳凰生活V刊

策劃/本刊編輯部 統籌、執行/陸愛華 圖片/受訪者提供

《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聲稱,進入21世紀後,全新人類面臨著新的待辦議題:永生不老、幸福快樂和成為具有「神性」的人類。在解決這些新問題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將顛覆我們很多當下認為無需佐證的「常識」,機器將會代替人類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尤瓦爾·赫拉利提出了一個震撼性的觀點:「未來世界,大部分人類可能是多餘的。」作者「把人放在地球物種演化的歷史中」,認為智能機器人會淘汰大多數人類,但此時我們依然活著,不是更應思考如何更好地「活著」嗎?

我們如今的「飛行、通訊、工業化等」已然實現了過去的「未來想像」,甚至已超乎想像。而此時的「未來暢想」,是否也正迅猛而至,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智能家居、無人機、機器人、分子料理等等,雖然有些還需一段時間普及,但「科技改變生活」已經形成一種必然的趨勢,還有人類與自然、城市的共生關係也已引起重視,本期,我們圍繞「城市、行、住、娛、感官」,以人居角度探討未來美好生活。

《巴黎 +2°C》展覽

法國ET ALORS 建築與城市研究事務

城市

未來預言建築與自然和諧共存

我不去想像未來城市的樣子,但我認為她需要與她身處的土壤,危及她的水以及污染她的空氣和諧共存;對城市而言,她的挑戰是,要重新學習那些滋養她,令她充滿活力,同時又會干擾她的基礎「課程」。《巴黎+ 2°C》這個項目強調了四個用以抵制城市過熱的因素:植被,水,土壤的透氣性以及反照率。目的是通過城市綠化來應對氣候變暖。

——法國ET ALORS建築工作室創辦人

Yannick Gourvil

轉化生態危機

科學+藝術的想像結合

Yannick Gourvil於2006年從布列塔尼國家高等建築學校畢業。在以「雷恩 + 6 ℃」命名的畢業研究項目結束後,他與Cécile Leroux創立了ET ALORS建築工作室。ET ALORS的研究基於對未來城市的探索,目的是努力化解城市化方面有代表性的現實危機,並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來應對生態突變。工作室針對不同的城市狀況設計了不同的改造項目:新奧爾良(美國)- 應對旋風危機;漢堡(德國)和里斯本(葡萄牙)- 應對洪水的多河交匯社區改造項目《Villes estuaires + 1M》(贏得了由法國對外文化教育局頒發的「Hors les murs」獎);雷恩、敦刻爾克、南特和巴黎(法國)- 應對氣候變暖(這次展出的「巴黎+2℃」項目摘得了比利時皇家學院的「Jean de Ligne」獎的桂冠)。

如今,Yannick Gourvil是一名項目經理, 研究城市前景的獨立學者, 也是在巴黎維萊特國家高等建築學校授課的一名教師。2014年,他參加了巴黎政治院布魯諾·拉圖藝術與政治實驗計劃。由此證明了一種將科學專長和藝術創造通過想像結合在一起的研究措施。「現在我對當代世界的無法預料性感興趣, 這既像是我們穩定中存在的一個動蕩風險, 也像是能使我們重新認識目前環境的一種危機局勢。」自從巴黎+ 2℃制定的第一個假設之後,Yannick Gourvil通過自然的基本部分開闢了新一輪的研究,以考察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行為,並協商在地球上新的共存。在體驗了歐洲城市河口的「水」, 法國領地上的「土」後,ET ALORS將體驗中國大都市的「空氣」。

《巴黎 +2°C》展覽

法國ET ALORS 建築與城市研究事務

環保建築理念

靈活演變性

在Yannick Gourvil建造的大樓的設計理念里,考慮物質性、使用性、建設體系、光線以期達到對委託要求的簡單甚至一目了然的回應。同樣重要的是, 任何建築都是考慮成在未來可轉換的、靈活的、造型藝術的遺產,像我們尚未認知其用途的載體,這些用途是不停演變的。在此, 他希望建築能夠適應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

Yannick Gourvil認為在考慮可持續之前, 建築物的使用體驗必須合乎願望,被居住在裡面的人所認可。在不到兩個世紀的時間裡,人類對土地的開採已經徹底改變了地球表面,這個行動與一個名為「人類本位」新的地質時代的出現有關。這一新的生活領域概念提出了一種新的行為方式和觀點,以期制定出新的在地球上的安置設施。面對這一重新考慮我們建設這個世界的基礎的需要,ET ALORS把科學的預測與想像相結合,以想像在人類之間甚至與非人類像動物,水,風,土壤之間建立起新聯繫的各種可能。正是在這種背景下, ET ALORS更烏托邦式的項目,尋求將我們的思考方式轉移到另一個類似於我們的現實但一些參數不同的環境里。這種差異需要我們重新調整設計工具,以便在考慮到城市環境潛在演變性的想像領地上進行思考。

面對生態問題, 建築必須參與基礎設施、經濟、文化……以及人類所改變的所有像氣候變化等的這些城市構成。Yannick Gourvil捍衛地理性建築:可以說她應該很明顯地與所處的環境相合,但是也可以說它本身就是地理環境里的一個元素。對Yannick Gourvil而言,美學不是以美為目標, 也不是對和諧完美的形式的研究,而是通過在不同力量之間協商的工作(計劃、用途衝突、技術和監管限制、自然資源、使用者的行為舉止等)使之得以呈現。

如果+ 2℃

巴黎將會……

「巴黎+2℃」展覽是呈現巴黎應對氣候變暖的虛擬項目,這一展覽基於巴黎在 2100年升溫2℃的假設來設計。ET ALORS建築與城市規劃研究建築工作室選擇了巴黎20處不同的地方,想像未來一座城市如何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方式來應對氣候失常。雖然這些合成攝影不是基於科技的預測,也沒有固定遵循的主線,但卻勾勒出了一個想像中的宜居城市,通過利用清潔技術和合理使用資源讓巴黎成為一個現代、團結和環境友好型的城市。

巴黎+ 2℃項目是一個受科學預測啟發但由想像延伸來的實驗性作品,「我們的研究是非常有條理的,我們改變這裡的溫度,尋求實現一切可能以適應新的氣候 (特別是熱島城市),並將溫度上升控制在2℃ (對2100年氣溫最樂觀的預測)。由此我們詳細設定了從最基本到最烏托邦的眾多場景,以便提出我們認為值得繼續前行的道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當時想考察巴黎城的不同分布,將十三區城樓重新定位, 將十區和七區的奧斯曼建築物屋頂拆除, 將第十八區的HBM (廉價房)隔熱……同時,我們還尋求對於我們而言極具改造潛力的區域進行再投資, 例如第一、第十一和第十九區的水道、汽車的位置、公共空間和屋頂。我們的研究方式雖烏托邦, 但還是注重實效的, 理解這項工作的規則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為這是我們想要分享的進程, 我們不捍衛結果,因為它不是這種集體工作嘗試的終點。」

「巴黎 + 2℃」的圖片在2010年製作, 是應巴黎市政府的委託而不是實際要實施的項目。這個項目用來提出適應全球變暖的可能性研究,在不尋求預測的情況下將它們提交到公眾辯論中。在這項實驗工作中,ET ALORS建築工作室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完全取消汽車,對與之相關的區域 (道路、停車場、地下車庫、標牌、隔離帶……)進行重新規劃,這是一個重大的城市空間, 在城市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強有力的行動提出了交替交通 (公共交通, 河道, 屋頂上……) 的問題,但也可以革新,重新生成一個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而不能再擴張的城市。

但是Yannick Gourvil坦言「我們所有的建議或多或少都是可行的,而我們所表現的方式並非都是適合的。我們自願選擇不提出具體的城市項目, 而是通過運行拼接圖片的方式,展開向彈性城市轉變的辯論。」七年後, 巴黎市政廳禁止車輛進入塞納河兩岸讓其只供行人使用。一個活水游泳池在第19區開幕。這些元素曾經就在巴黎+ 2℃項目的圖片中出現,不是因為ET ALORS建築工作室預測到了它,而是因為它們是ET ALORS已經預期並儘可能表達的趨勢。圍繞這些問題大家展開了共同的想像,而ET ALORS的工作有助於分享這樣的想像。

解決AIR污染問題

構想中國完美城市

「一個完美的城市,知道去迎接一切不確定的因素,把它作為一種自由、一種變化的契機。」針對中國城市,ET ALORS工作室著手開展一個新的研究項目,名為AIR(空氣)!因為能夠成功解決污染問題,才是完美的。

AIR(空氣)!項目採用一種將科技專業知識和藝術設計混合的研究形式。ET ALORS工作室設想一種新的空氣生產方式、呼吸方式,以及在這樣的空氣下與它和諧共存的居住方式。他們已經開始對中國幾個大城市展開構想:在北京,居民們在多個大氣環境中來來往往;在成都,高樓通過行為表明籠罩它們的氣態物質的狀態 ;在廣州和深圳,建築用磚由污染顆粒物凝結而成;在武漢,因為碳捕集阱,公園裡合成了一種工業化之前的空氣;在長春,中國空氣大使館開館。對於全球變暖,城市人作為個體只能聯合起來去改變社會,改變生活方式去應對全球變暖。

Anaistamo Martane推薦

5個利於環境保護的行為

Ana?s Martane

法籍猶太人,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中文系畢業,現居北京,法國liberation自由報社駐北京的記者、演員劉燁妻子。2017年中法環境月宣傳大使。

1.減少使用塑料製品,越少越好。

2.減少消費(一切物品):電器、服裝、肉類、所有塑料製品(原料從石油中提取):玩具、拖鞋、小物件……應當理性消費,盡量少買,要買就買質量好的,最大限度減少購買工業化產品,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環境和健康!

3.了解並思考垃圾問題,塑料製成的瓶子、杯子、牙刷,不論是免費贈送的還是花錢買的,在你廢棄不用以後它們去哪裡了呢?

4.購買當地產品,創造當地產品,從耕作自己的小菜園做起……也許未來參加「種植吧小園丁」項目的同學們就可以讓他們的小菜園滿足每個學校的蔬菜供應?

5.思考我們祖先的生存之道,並從中獲取靈感。比如購物的時候不用塑料袋而是使用籃子,與其買5件便宜的毛衣,不如只買一件(由當地生產者用優質羊毛製成),可以穿更長時間。

未來預言全套交通方案創新

我認為未來之「行」不僅僅是某一種新型飛行器的出現,而是一整套交通出行解決方案的創新,即各方面技術在不同場景下的互相匹配,這樣才能發揮創新產品和技術的最大化優勢,這也是光啟一直致力研究的方向。

——深圳光啟集團總裁

劉若鵬

一名科幻迷

將好萊塢電影實現

「馬丁飛行包」讓飛行能成為人們日常的運動方式,「雲端號」和「旅行者號」致力於臨近空間的利用,「動力外骨骼」則有望把人變成「鋼鐵俠」。沒錯,這都來自於光啟系對於未來世界的構想。「我的願景就是把好萊塢電影里的場景變成現實」,這是光啟集團總裁、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的夢想。「想像力是創新驅動力。好萊塢把想像的未來搬上銀幕,而我們是藉助合理的想像設計未來,再通過科學研究實現未來,進而將研究轉化為產品向大眾分享未來。」劉若鵬從小是一名資深科幻迷,科幻電影總是能引起他對人類未來的思考。「在浙江大學讀大二時,我開始探索超材料。當時,國際上相關研究剛剛興起,『超材料』這一概念尚未提出,僅被稱為『人造物質』,學界很多人甚至認為這是『偽科學』。

2006年,我赴美讀博,師從超材料學科創始人之一、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大衛?史密斯。入學不久,我便與季春霖、張洋洋、欒琳、趙治亞等留學生結為好友。我們常常討論能不能一起做些什麼,大家專業背景完全不同,卻在超材料領域找到了技術交匯點。」

可是劉若鵬的團隊從「想像」到「實踐」,經歷了許多困難,「剛回國時,我們的團隊除了技術之外一無所有。我向母親借了20萬元作啟動資金,用父親的一輛老捷達車作為移動實驗室,開始研發超材料並著手創辦光啟。我們常常鑽進一棟未竣工大樓的地下車庫做電磁波測試。買不起實驗設備,只能租用別人準備廢棄的,在炎夏高溫達40多攝氏度的車庫裡,與蚊子們一起完成了自己的實驗。」

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後,他們各自收到了許多高校和企業的邀請,但沒有一個地方能讓他們作為一個團隊一起做研究。「與其等待別人給機會,不如自己動手創造。」於是,有一天凌晨3點劉若鵬突發奇想,「我們能不能一起回國,建立一個全新的研究機構?」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他們團隊5個人都帶著家屬,實際上關係到10個人的未來,每個人都有一票否決權。「但最終大家都服從大局,一起回來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普及策略

首先讓你變身「鋼鐵俠」

劉若鵬從2003年開始從事超材料的研究,2010年博士畢業後成立了光啟至今已經有7年,這7年里光啟團隊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深圳走向全球,「我們在源頭創新和國際化發展這兩個方面都十分重視。源頭創新離不開創新人才。光啟的五位創始人都是杜克大學、牛津大學等國際一流院校的博士,掌握了國際前沿的科研技術,回國創立光啟之後,也引進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大量高端人才。」光啟近幾年的國際化步伐加快,2015年,光啟整合了紐西蘭馬丁飛行器公司和加拿大太陽方舟公司等海外創新企業;2015年10月,光啟入股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海容通信集團;2016年5月初,光啟全球創新共同體孵化器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正式成立;2016年5月底,光啟在新加坡設立亞洲創新總部;2017年1月,在以色列設立國際創新總部。

旅行者號、馬丁飛行包都為我們開啟未來新的出行想像,但能如何更好地「普及」呢?劉若鵬說:「我現在告訴你可以去太空,你或許不太相信,但如果讓你變成『鋼鐵俠』,從心理上可能更容易接受。」因此,光啟首先做了一種「飛行包」。之後光啟還開闢了旅行新領域——臨近空間,「大眾真正接觸臨近空間的機會還是太少,所以我們也希望不斷曝光所做的探索,讓普通民眾可以利用現有的一些技術,比如VR,去熟悉在這個空間可能獲得的體驗。同時我們也在加快研發速度,在市場普及和技術突破兩方面雙管齊下。」

目前,國外一些公司利用火箭發射技術,推出載人航天游,但是伴隨著失重、超重等體驗以及驚心動魄的速度,對旅客的身體條件和經濟條件都有極高要求。而作為中國首個臨近空間旅遊項目,光啟的「旅行者」號載人版則可以讓人像乘坐電梯或纜車一樣,平穩地升到臨近空間,對地球表面景觀一覽無餘,再平穩地返回地面,舒適、便捷,人體自身並不需要承受過多重力。通過調節艙體內外的氣壓平衡,乘客可以舒適地坐在艙內,不需要穿特製的宇航服或進行專門訓練,體驗類似於乘坐飛機。「到時候,你被我們的旅行者號帶到臨近空間,頭上是無盡的蒼穹,腳下是蔚藍的地球,那是一種怎樣的美好體驗?」

未來出行

更加便捷、安全、高效

光啟以超材料起家,目前他們也在研究將超材料與交通出行相結合。劉若鵬認為材料革命是21世紀到現在為止意義最深遠、影響力最大的革命之一。現代科技的發展路徑表明,每一項重大新技術的推動,都離不開材料的突破發展,劉若鵬希望,能將這項新的材料技術,應用於一切能被稱之為裝備的設備上,包括有助於人類更便利更安全出行的裝備。

除了研發製造未來出行的飛行器以外,光啟對未來之「行」還有在軟體上的投入,尤其是人工智慧在交通出行的應用。在公共交通領域領域,我們有智能視頻分析系統和司機情緒管理系統,一方面可以對公交車內進行視頻分析,判斷公交車及站點的人流情況,為線路及站點優化、公交廣告競價系統等提供數據支撐和分析,提高運營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實現自動識別報警,包括識別公交車上的異物和司機的精神狀態分析等,看是否適合駕駛等,提高安保效率。

此外,光啟在不同高度研發了不同的駐空平台,如智慧城市空間信息平台「雲端」號、系留無人機H1等,令地面公共交通監控和管理與空中駐空平台相結合,提供快速反應的近地監測,迅速建立通訊網路,能夠在反恐應急、智能調度、車輛管理等交通公共安全管理層面提供有效的數據信息。

未來預言關注室內清潔,智能科研新趨勢

所謂的「智能家居」,前提是要更實用、更高性能。如果只是加了一個APP,那不能算是智能家居。技術的未來在於對軟硬體綜合力量的運用,我們相信未來的家居會是另一番別樣的篇章。Dyson科技實驗室的工程師們將與英國、新加坡的同事們密切合作,積極開展家居調研,以更科學的角度帶來未來家居全套清潔方案。

——工業設計師、發明家

James Dyson

天生髮明家

被英國女皇授予爵士爵位

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以下簡稱戴森)——工業設計師、發明家、無塵袋真空吸塵器的發明者、戴森公司的創始人。詹姆斯·戴森,被英國媒體譽為「英國設計之王」。2017年5月,他榮登《福布斯》2017全球變革者榜單。戴森出生於教師家庭,在中學時就成績優秀,1966-1970年就讀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傢具設計和室內設計。學習期間他就從事許多設計活動。「我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拆解東西,然後再把它們拼回去。那時我在想,現在的世界會由機器人來服務,人們駕駛飛行汽車出行。雖然這一夢想沒有實現,但是,我意識到,要實現技術的飛躍是非常艱難的過程。我一直對產品的運作原理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會主動去思索『為什麼它可以這樣』而不是理所應當接受『它本來就這樣』。我對一切都感到非常好奇,於是我會試圖通過自己的雙手去了解背後真正的原理。」

由他設計的名為「海上卡車」(The Sea Truck)的汽艇,獲得設計協會獎和1975年的愛丁堡公爵特別獎。1974年,戴森開始自行設計球輪小推車,該小推車獲得了1977年的建築創新獎。Dyson發明的雙氣旋系統,被看作是自1908年第一台真空吸塵器發明以來的首次重大科技突破,徹底解決了舊式真空吸塵器氣孔容易堵塞的問題。

幾年前,詹姆斯·戴森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面前彎腰,接受英國王室授予的最高榮譽。他聽見女王問他是做什麼的,於是告訴她,自己是戴森牌雙氣旋吸塵器的發明者。「真的嗎?」女王驚訝地說:「王宮裡用的都是這種吸塵器。」英語中有句古諺:需要是發明之母。這話用在雙氣旋真空吸塵器的發明上一點沒錯。

1978年,31歲的戴森已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他們一家人居住在一個滿是塵土的農舍里,家裡有一台破舊的胡佛牌真空吸塵器。有一天,這台吸塵器又壞了,喜歡鑽研的戴森決定自己動手修理。拆開吸塵器後他發現,他遇到的是自吸塵器1908年問世以來就未解決的簡單問題:當集塵袋塞滿髒東西後,就會堵住進氣孔,切斷吸力。一開始,戴森研製了幾百個模型後都沒有成功。換作別人,或許早就中途放棄了。但戴森沒有,他意志堅定、永不言輸,哪怕背負高息銀行貸款,戴森還是用5年的時間,在研製了5127個模型後,發明了不需集塵袋的雙氣旋真空吸塵器,引發了真空吸塵器市場的革命。雙氣旋的創意,是從另一個發明中得到啟示的。

戴森在生產自己發明的「球輪」手推車的廠房裡也遇到過同樣問題———風道里的過濾器,經常被各種塑料顆粒堵住。同事建議他安裝一台工業用吸塵器以清除這些顆粒,為節省下13.4萬美元的費用,戴森自己做了一台:他用鋼板焊了一個直徑9米的圓錐,利用風扇將塑料顆粒吸到裡面。塑料顆粒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一側,乾淨的空氣在另一側進入風道。這套裝置的效果非常好,戴森又用同樣的方法製作了一套小型的,將它裝進了胡佛牌吸塵器里,從此再也沒有發生氣孔被堵住的情況。1983年,戴森製造出自己的第一台吸塵器樣機。這台非常具有後現代色彩的粉紅色產品,被命名為「G-Force」。

一直以來戴森都認為設計是融為工程技術中的一部分,所有的設計美學都應建立在功能性之上,而不是表面上的花哨。戴森關注功能性,在此基礎上設計,投入技術并力求至臻與完美。「我最初在倫敦拜恩蕭藝術學院(Byam Shaw Art School)學習藝術並逐漸發現自己對設計方向的追求。後來,我前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繼續深造,在那裡我更是將專業方向從傢具設計轉為了工業設計,我開始通過塑料、不鏽鋼等工業材料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問題,並由此展開了我對產品功能設計終生的熱忱。」

在未來

家居清潔是健康首要

智能機器要像人一樣思考

對於未來,戴森很篤定地說「未來一定是智能的世界。」未來的家會是智能的家居環境,它可以讓我們感到處處很便利。但是智能並不僅僅指手機上的應用軟體,而應該是可以預判我們的生活需求。戴森認為風扇的智能體現就是通過偵測周遭的空氣環境並作出最合理的反應。「但是未來一定比現在更加複雜,有更精準的感應技術,更加完美的視覺系統,更多的機器學習等等。」

戴森是一個善於觀察生活的發明家,戴森的宗旨就是去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問題。「每一天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工程技術就始於我們周遭的生活,有可能是我們的冰箱或者電視。就連我的咖啡桌都離不開工程呢——我買了一支機翼,然後改裝成了桌子。雖然花了點時間才完成,但我很喜歡這個設計。世界就是這樣從一個概念發展到一個事實。而這整個過程,包括創造,發展以及測試,每一步都激動人心。」從真實的應用需求著手所發明的科技才是真正「回歸生活」。

在他眼中「家庭環境應該是一個讓我們感覺到自由與舒適的地方,它將我們獨立於外面的世界,讓我們倍感安全。在家裡,我們應該感覺隨時得到庇護。但現如今,這個本應保護整個家庭的地方,這個讓我們睡覺的地方,這個令我們享受自由時光的地方,正遭受巨大挑戰。研究表明,全球範圍內,室內空氣的污染程度是室外空氣的5倍。所以,健康是家庭的首要概念。」因此,戴森發明了一個能夠凈化空氣的風扇,幫助家庭凈化並循環室內空氣,打造健康的呼吸環境。「我知道在中國,人們會討論很多關於空氣質量的話題。但是人們不僅僅期待的是一台可以幫助他們凈化並循環室內空氣的設備;同時他們也會希望得到實時的空氣質量監控及根據實際情況給出的智能反應。」

除了室內空氣質量之外,室內灰塵也是戴森關於家居清潔的一大關注點。以戴森發明的最新吸塵機器人為例,要讓吸塵機器人實現便捷高效的清潔,它需要像人類一樣思考:根據實時觀察的周圍環境作出決策。視覺技術加上戴森高速數碼馬達和氣旋技術,為我們打開了創造高性能吸塵機器人的大門。像這類智能生活助手,都可以節省勞動力,讓我們體驗家居的便利。

Dyson無繩吸塵器整機HEPA過濾系統可吸附微塵及過敏原

顯微鏡下看家居

直擊日常隱藏的陷阱

如果你邀請微生物專家去你的家裡「探險」,他會在你的床單、地毯、沙發、家居角落等地方,為你展現一場「塵蟎、黴菌、花粉等家居顆粒物亂舞的狂歡派對」。戴森早在14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微生物實驗室,從根本出發研究家居生活的污染源。戴森微生物實驗室的研究樣品都是從真實家庭環境中採集而來。戴森說:「我嚮往一個智能的未來。為了實現這個夢想,除了非常優秀的設計工程師,我們還擁有軟體方向的工程師,人工智慧的專家等等。我一直認為培養人才是實現我們未來夢想的重要一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剛剛建立了戴森科技學院。戴森科技學院是位於戴森英國總部的工程設計學院,旨在培養年輕的工程師。在這裡,優秀的年輕人才除了接受華威大學的通識課程外,也將參與真正的研發項目,並接受工程師與科學家的指導。」

戴森與其他3500名工程師及科學家一起工作並致力於解決他人所忽略的問題,研發更好的科技應用。戴森同時也積極與世界名校展開研究項目的合作並深化諸如電池、馬達、機器人視覺系統、機器學習以及材料科學等核心技術的專業地位。戴森技術從最初的家用吸塵器到如今的智聯凈化風扇、加濕器、燈、干手器以及吹風機。今年,戴森在上海建立了戴森科技實驗室。戴森科技實驗室配有若干間軟硬體試用實驗室,整合戴森軟硬體專業實力,實現戴森設備在中國獨特數字生態圈內的本土化,同時戴森工程技術團隊將會專註於面向中國消費者及其家庭的新技術研究並快速將智聯技術引入中國市場。

警惕室內PM2.5

家居清潔小貼士

貼士一:空氣凈化及空氣循環

有研究表明,室內空氣的污染程度高於室外空氣的污染程度。現代住宅設計也是其中的罪魁禍首之一:現代住宅的封閉性更高,導致空氣流動停滯,家中的空氣流通不暢。污染物便因此在家中聚積起來。

貼士二:室內灰塵大掃除

戴森權威發布,由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及SGS測試研究,從北京、上海、廣州102戶真實家庭,歷時35天,共採集2403克灰塵樣本:

1. 經檢測,北京家居床上平均1克灰塵中發現223納克蟎蟲及其殘肢。類似的平行研究表明,北京家居床上的塵蟎相關過敏原遠超上海/廣州,平均高出3.72倍之多

2. 床是蟎蟲的生態樂園。以美洲室塵蟎為例,使用7年或以上的床齡比過敏原平均濃度比5年或以下的床齡高310%。

3. 蟎蟲在地板上的濃度比車內高72%,和床幾乎不相上下。

4. 經過戴森無繩吸塵器連續5周清潔,以美洲室塵蟎為例,平均每張床褥上的塵蟎過敏原重量降低:53%

娛樂

未來預言人類兩天工作五天休息

機器人不會完全代替人類的工作,有些工作是機器人無法做到的,然而人類的工作會升級,主要操控流程,機器人會提高人類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未來人可以縮短工作時間,盡情享受這種科技發展給自己帶來的愉悅感。

——飛翔雲機器人研發團隊帶頭人

劉榆厚

快樂伴侶

語音交互、自助迎賓、娛樂互動

「我能做得比唐納德·特朗普更好!」 今年6月,在聯合國主辦的日內瓦人工智慧會議上,名叫「索菲亞」的人形機器人發表了這句「狂言」。美國CBS電視節目主持人查理?羅斯(Charlie Rose)在一檔人工智慧節目中採訪了「索菲亞」。索菲亞侃侃而談的能力,也讓節目製作人員吃了一驚。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空間,的確難以想像!

「您好!我是小雲。歡迎光臨!」站在記者面前的,是一個身高1.28米的機器人。流利熱情的歡迎語,讓客人倍感親切。日前,記者來到廣東飛翔雲計算有限公司,見識了這款機器人,並進行現場體驗、交流。這個名為「小雲」的人工智慧服務機器人核心是飛翔雲大數據運行搜索系統,身高1.28米。擁有語音交互、自助迎賓、專業服務、娛樂互動、雲端遠程操控等功能。「小雲」的DNA來自於強大的飛翔雲大數據智能搜索技術,所以,「小雲」在準確理解用戶意圖的基礎之上,集成自然語言理解、智能交互、語音視覺、人臉識別等多種人工智慧技術,以自然的方式與用戶進行信息、服務、情感的交流。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遭遇,排隊去窗口辦事,偶爾會受到冷遇或者溝通不順的情況,而未來,「小雲」可以通過人腦識別技術,結合行業特性辦理各種服務業務,完成專業服務。「小雲」還彙集了各種好玩幽默的笑話和段子,可化身喜劇大師,讓用戶在歡笑中得到放鬆。此外,「小雲」配備高性能雷達避障技術,為商場等公共服務場所提供導購等服務。用戶可通過手機APP客戶端遠程操控機器人行走巡查現場情況,還能通過智能互動式的搜索模式高效滿足用戶的信息搜索需求,提高用戶搜索效率。

美國矽谷研發團隊助陣

研發出更「通人性」的機器人

劉榆厚兩年前開始研發「小雲」機器人,在此之前他是研究大數據的,「我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是密不可分的,機器人只是「人工智慧」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為此,我還引入美國矽谷回來的人工智慧研發團隊,他們類似於AlphaGO,下圍棋的步驟、手段方式、策略,都通過大數據研究出來了,人工智慧需要大數據支撐,密不可分。未來的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都是相互作用的,不是一個單純的、孤立存在的內容。比如機器人本身就是一個物聯網,它的運算方式與數據存儲在雲端,知識庫採用了大數據搜索庫,對話交流問題的話,它不是自己簡單的一個儲存答案來給予反應,會不斷自動更新資料庫,讓它也有一個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劉榆厚希望研發出更「通人性」的機器人,他希望自己團隊研發的機器人更幽默、討人喜歡、更通人性。「未來我想讓機器人成為都市人生活、工作中的伴侶。」

機器人知道

你自己也沒發現的習慣

二十多年科技行業經驗的劉榆厚感慨「科技不僅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同時,科技生活讓我們如今的聊天、電話、出行、吃飯、刷卡都產生數量驚人的數據,通過分析這些數據預知未來的發展趨勢。」由於劉榆厚目前著重於研發商用機器人,所以他也比較注重於收集商業大數據,比如在銀行櫃檯運用的話,人工智慧可以做到特別關注客戶辦理業務的頻率與內容,還有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結合大數據多維量化分析,機器人就會知道客戶的身份與其常規業務內容,機器人就能帶客戶到櫃檯辦理,並能知道是否優先順序的VIP客戶。小雲可以為不同公共場所定製服務。包括機器人可以做商場導購,結合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和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讓商家可以為客戶帶來更快樂的體驗;未來,人工智慧機器人會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提供服務。

為生活痛點

提出未來解決方案

劉榆厚一直很喜歡研究未來生活會是什麼樣,同時,他也希望「人工智慧」可以為人類解決生活中的許多「痛點」。比如在醫院排隊看病,有社會需求就會發展。在家用來說,他希望小雲可以成為家裡老人的伴侶,因為未來人口老齡化問題會日趨嚴重,未來5-10年後,它作為一個家居機器人,成為家裡老人的生活伴侶甚至是健康顧問。此外,劉榆厚會與研發團隊一起總結生活中的各種「痛點」,比如酒店登記排隊、銀行辦理業務複雜、機場安檢服務等,團隊成員都在不斷探討「未來解決方案」,劉榆厚笑言道「做這些研發,其實也是在服務我們自己。」

感官

未來預言味知的品位歸屬

好食材、好味道、好顏值。我可以直接拋出我們藝味屋的SLOGAN:ART LIFE & TASTE LOVE,從甜品顏值及口味搭配入手,設計製作出可以吃的藝術品,除滿足舌尖上的味蕾,更是一門甜蜜的生活哲學。

——藝味屋創始人

秋珈心

南京二十一克水晶鞋婚禮(GMS婚禮)

官「色」誘

為生活留點藝術幻想

在BBC紀錄片《THE FUTURE OF FOOD(食物的未來)》里,有諸多關於未來食物的探討:轉基因食品即可獲得充足的營養?食物的保質期是否會無限延長呢?機器人能夠幫我們種出更廉價更健康的食物嗎?中國餐廳里的機器人會不會就是我們未來的服務員……這種設想潛在著對未來的「危機感」,現實中又帶點殘酷。但是當編輯看到秋珈心所做的藝術甜品時,不禁喚起了編輯對於未來食物的另一種樂觀想像,美好、健康,是感官的未來藝術引領。換個視角去思考未來,是否便能讓「當下的自己」少一點焦慮,多一點舒適呢?

下班時,日本東京街頭總有許多白領在排隊買蛋糕,似乎甜品對於日本白領來說已然成為生活中的「剛需品」,甜品不僅能夠為下班飢腸轆轆的白領提供一點能量,唯美的造型與香甜的味道,也是暫緩壓力的最佳慰藉。秋珈心認為「未來甜品會以多元化形式發展,每一位消費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品味歸屬,這個品位包含了對口味的追求,對價格的接受度,以及從甜點上可以找到對自身審美的歸屬認同」。

秋珈心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多媒體藝術專業,但為什麼她會轉行做甜點?秋珈心說她從小就是個吃貨,她與法式甜點的邂逅起源於2008年大學時期的法國之旅,那時候國內的甜點還很單一,當她第一次看到五顏六色的甜點後才知道「原來甜點也可以這樣做!」回國後在父母的支持下買了人生第一台小烤箱,開始烤蛋糕,人生的第一個蛋糕口感非常生硬,完全找不到思緒,身邊的朋友都會給予她最大的鼓勵。

「我想正是因為我一直生活在這種很有愛的環境下,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美食。」後來我也喜歡收集類似的進口甜點食譜,但是看著那些甜蜜的美圖心情就會好起來,還在FLICKR上關注了很多翻糖蛋糕。2012年秋珈心因為工作關係又一次出差到巴黎,在LADUREE吃了馬卡龍,於是她又開始研究了這種製作起來失敗率非常高的小圓餅,從失敗到成功,無數個深夜裡孜孜不倦研究著原料、烘烤溫度以及成品的口味搭配,後來才「研製」出《我的馬卡龍日記》,這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寫馬卡龍製作的書籍,秋珈心圍繞不同節日、場合、主題來製作各式各樣的馬卡龍,開始將繪畫、主題和甜點結合創作。後來她步入蛋糕製作領域,具有多媒體藝術專業背景的秋珈心,對裝置、多媒體的學習比較系統,這也對她之後製作巨型慶典蛋糕、設計甜點、拍攝甜點有很大的幫助。

畢業幾年後,她組建了自己的甜點工作室團隊,同時她也發現,「雖然自己自學的甜點有用武之地,但是作為將專業甜點設計師為終生職業目標的人來說,設計出來的食物完全依附於顏值是僅僅不夠的,而食品的評判標準來說,最重要的屬性是更要有好的品質和好口味,當時在甜點製作方面,她覺得自己依舊是一個半路出家的門外漢,也遭遇過瓶頸,因此下定決心報名了法國藍帶學員在上海校區的甜點課程,也順利地在2015年初開設第一期班級的時候進學校學習。當然對我來說,藍帶的文憑並不是一個值得稱讚的榮耀,在我眼裡藍帶文憑也只是一塊敲門磚,更多的累積是在平時的研發和反覆的推敲中蛻變的,不斷學習永遠是我的課題。」具有藝術專業與法國藍帶背景的秋珈心,總能為我們帶來超前的感官「色」誘體驗。

JILL STUART

健康平衡術

回憶與未來的最美相遇

前陣子在安以軒的台北婚禮中,秋珈心團隊圍繞婚禮的電影主題設計了相關的膠捲蛋糕,大膽運用了紅黑金三色的設計,讓蛋糕與現場相得益彰。今年春天,他們還為CHANEL的快閃設計展示甜點,為碧歐泉七夕節設計甜點珠寶箱禮盒,為紀梵希定製月餅,為上海迪士尼設計製作婚禮蛋糕……這一切對於秋珈心來說既美好又閃閃發光。秋珈心說:「設計是相通的,與品牌的合作更是以品牌為設計主題來製作設計甜點,以甜點為語言呈現出品牌DNA也是我們最擅長的。」

在甜品的設計過程中,秋珈心認為最重要的不僅僅只是烹飪技術,更是結構平衡、色彩搭配與口味的互相成就,這需要時間的累積。對於當下都市人來說,會更嚮往低糖、低熱量的健康甜品,因此,秋珈心也在尋求甜品的健康思路:比如用可可含量高的黑巧克力,用木糖醇代替白砂糖來做月餅,用蔬果粉和天然食材提取的色素來製作甜點。但是越好的食材、越天然的加工方式越是需要犧牲保質期的,因此秋珈心團隊也在這方面做多一些努力。期待著未來,秋珈心為我們的感官帶來一場健康甜美的革新。

玻璃罐甜點與冰盒蛋糕

致廚房小白

最適合相機吃的超級食譜

你是否總覺得米其林廚師的「分子料理」很神秘很遙遠?你是否家裡買了烤箱卻久久閑置?本期,秋珈心獨家放送又好看又好吃的簡易食譜,讓你閃亮朋友圈。

零基礎分子料理

草莓魚子醬

草莓魚子醬

分子料理又名分子美食學,是將所有烹飪技術和結果,用科學方法去解釋,並用數字精確控制的一項烹飪藝術,是顛覆傳統廚藝與食物外貌的烹調方式。在此,秋珈心為你演示「假裝魚子醬」的超簡易分子料理。

超快手

白桃荔枝罐

鋪滿水果的甜品,讓味覺更加輕盈,同時,玻璃罐與冰盒器皿能循環利用,也能為地球減少一點負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生活V刊 的精彩文章:

TAG:鳳凰生活V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