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自信怎麼辦?」
近期讀了《自卑與超越》 ,原文比較燒腦,喜歡的可以翻翻。拿起這本書是因為我是有些自卑的人,很多時候會痛苦和不開心,困在自己的世界中。當然,我自己知道我為什麼自卑,除了一些對自己的不滿意,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帶給我的記憶。
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下,以下看起來像是一段抱怨史,我的媽媽看到應該會很久不理我吧!然而說也需要很大的勇氣,一方面是因為真的放下了,另一方面是希望讓更多的家長看到自己的一些話語和行為真的會傷害的孩子,而且是不可逆的。
我們家三個孩子,我是中間的那個,很顯然會被忽略。因為超生,所以小時候我是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中間有回過自己的家,但記憶都不是很美好。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爸爸把我領回家,我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爸爸媽媽爭吵的很激烈,我聽到媽媽大喊說「你讓她走,我只要…(姐姐和弟弟)」。當然,那時對於這句話我沒有什麼感覺,只知道媽媽不喜歡我,所以後面幾次媽媽親自把我接回家,我都偷偷的跑掉了。
其實,有時候你一句無心或者有意的話,孩子已深深記在心裡,表面上可能會哭鬧可能會撒嬌,其實,已經破壞了安全感的建立和自信心的養成。那些,特別自信和勇於表達自己的孩子,都是安全感強,被愛滋養長大的。而另外一些講話不利索,遇事膽怯的孩子,只是因為媽媽或者家裡的人沒有給夠安全感。
身邊有幾個朋友特別的自信,跟其他人最大的不同的是情緒穩定,不容易受他人影響,做事不卑不亢,說話思路清晰,表達明確。了解才知道,都是爸爸媽媽疼愛長大的孩子。其實,不管是在學校還是社會,只要讓孩子具有自信心和清晰的表達能力,一般都能在群體中成為優秀的那部分。
作為父母,大部分都是愛孩子的。但有時候,我們或許一些不經意的語言或者行為就破壞了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建立。
舉個例子:上次國慶帶兜野生動物園玩,可想而知動物園孩子比動物都多,跑來跑去。看見一個小女孩站在路口摸眼淚大哭,媽媽在前面喊道「你不走,我走了,你一個人在這裡慢慢哭吧!」「你到底走不走啊?在哭不要你了,媽媽走了」。
很多媽媽在孩子哭鬧和尖叫的時候,自己首先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都說過這樣類似的話,但對於孩子來說他無法辨認出你此時說這句話是真的還是假的,小小的他在大腦直接聯想就是「因為我不乖,我不好,所以媽媽不喜歡我不要我了!」類似的事情多發生幾次,孩子就自然建立不起來安全感和自信心,慢慢的就不自信了,說話也不利索,更不敢勇於表達自己。
我遇到很多很多家長,跟我說「老師,我家孩子膽小,不自信怎麼辦?」我大多數回復是「我們的英語課堂能讓他慢慢自信和活潑起來」,因為課堂上我會用無數個孩子能回答和參與的活動,讓孩子去體驗自己很棒,自己真的很厲害,久而久之,就活潑和自信了!所以,孩子就是這麼的單純和可愛。只要你稍微用點心,就能發現他們藏著的小心思。但本質上的不自信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孩子已經給自己貼了「我不好」的標籤。
當我還是孩子時,在家屬於「討好」型和自我否定型人格,任何「討好」是為了讓媽媽喜歡我肯定我注意到我,比如我會積極的拖地,可是我總是拖的不太乾淨,我媽就會吧啦吧啦說我。這時,我自然而然成為自我否定型,這時我會說「我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本質上是另一種方式獲得媽媽的關注,因為否定自己的同時就能得到媽媽的批評或說教,這也是一種獲取注意力的方式。最嚴重的是,媽媽說的我不行我真的就不行,比如我就是拖地拖不幹凈,有做飯恐懼症,每次去菜市場看到蔬菜就跟看到怪獸一樣害怕。
嗯!孩子,你誇他什麼他就是什麼!你說他不行他就真的不行了!
今天看到一句話覺得很受用:「孩子的大腦接受不了過多的說教和父母的過度情緒反應」!有的時候,真的要去想想我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如果你自己是自己的父母,你喜歡這樣的爸爸或媽媽嗎?
目前來說,我在努力成為一個稱職的媽媽,比如我會學唱兒歌,會看育兒書,讀繪本,會做詳細的記錄,跟平時備課是一樣的。給兜讀個書唱個歌,還是挺開心的。當然,在照顧他這方面像是做輔食、穿衣、洗澡啥的,並不能像「媽媽」一樣,總是毛手毛腳,我也常常自責和難度。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做不好的地方,原諒自己的過往,努力讓每個來到都不留遺憾!


TAG:兜寶學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