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侯亮平」後來為何成了「趙立春」

曹操:「侯亮平」後來為何成了「趙立春」

曹操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名優秀的公務員,二十歲出頭就當上了首都洛陽的北部尉,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長,後來當過縣令、議郎,又投身軍界,鎮壓過黃巾起義,立下軍功。

黃巾起義被撲滅後,作為功臣的曹操於中平元年(184年)底被朝廷任命為濟南國(今屬山東濟南)國相。這一年他29歲,比《人民的名義》中侯亮平當反貪局長時還年輕。

年輕,有文憑,有背景,實踐經驗豐富,照這樣幹下去,曹操的未來應該一片光明。然而並沒有,曹操後來成了反面角色,類似於《人民的名義》中的大老虎趙立春。

曹操:「侯亮平」後來為何成了「趙立春」

年輕時的曹操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當時的品人大師給了他一個評價,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對這個評價相當滿意。黃巾起義結束後,全國的局勢逐漸平靜下來。曹操覺得,也許天不亡漢,只要天子能振作起來,朝野上下充滿正直之士,國家的根基還是穩固的,他就打算在治世里做個能臣了。要做能臣,就要不斷歷練,了解民情,增添閱歷,這次到濟南國任職就是一個好機會。所以曹操是帶著在濟南國干出一番事業的決心來的。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走馬上任,詳細了解濟南國的情況之後,曹操高漲的熱情和事業心受到了很大打擊。

濟南國人口大約45萬,在東漢一百多個郡國里屬中等的郡國。濟南國下面有十餘個縣,前幾任國相干得都不怎麼樣,原因都是地方勢力太強,這些縣令和縣長中的大多數不僅存在嚴重問題,而且互相勾結,抱成團專門跟上面作對。

現任濟南王也沒有發揮正面作用。他與當地官員結成了同盟,又和朝廷里的權宦們來往密切,上上下下織成了複雜的關係網,不管誰當國相,肯合作的好辦,不肯合作的都讓你當不好官,更別說大展拳腳了。

曹操:「侯亮平」後來為何成了「趙立春」

失望之後,曹操沒有氣餒。他不哼不哈,一上任先搞調查研究,把事情摸清楚了,誰是貪官,誰做了什麼壞事,都一一掌握在手中。正當大家放鬆警惕的時候,曹國相突然出手,一口氣拿下了十個縣官中的八個,罪名是貪污受賄、濫徵稅費、魚肉百姓等。

被抓被免的這些人自然不甘心吃虧等死,他們的家人趕緊通過各種關係疏通,有的跑來向曹國相求情,有的去濟南王那裡訴苦,還有的利用各自的關係到朝廷里找人,想從上面施壓。

濟南王也傻了,沒想到還有人真不怕死。畢竟國相雖名義上是濟南王的屬下,但其實並不歸濟南王管,既不用向濟南王匯報工作,做任何事也不需要事先請示。濟南王平時耍橫是因為沒有遇到強人,看到曹操油鹽不進,濟南王表面上也退縮了。

曹操:「侯亮平」後來為何成了「趙立春」

這樣,曹國相的反貪風暴一下子就颳了起來,受到濟南國百姓的歡迎。大家覺得總算等來了一個不混日子敢幹事的好領導。一時間,濟南國「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表面看來,正義戰勝了邪惡,但事情絕不會這麼簡單。東漢末年的官場十分黑暗,不是一次廉政風暴就能解決的。曹操捅了個馬蜂窩。

於是,告黑狀的、搞恐嚇的、在社會上造謠的,都沖著曹操來了。地方和朝廷主管廉政建設的官員手中都收到了大量告曹操狀的檢舉信。

在這種情況下,若換作其他人,或許會收手以求自保,但曹國相沒有,半途而廢不是他的性格。刮完反貪風暴,他還有另一記重拳要打出,那就是禁淫祠—禁絕泛濫的祠廟。

濟南國的這些祠廟祭祀的是漢文帝時被封為城陽(今屬山東青島)景王的一位宗室。作為保護劉氏皇室的功臣,此人逐漸演化為維護大漢統治的保護神,無論在西漢還是東漢,劉氏皇權每當面臨危機時,不希望改朝換代的人都會想起城陽景王來,給他修廟祭祀。

這本來無可厚非,但當時不僅城陽國修了好多祠廟,相鄰的濟南國等郡國也大量修建,各種祠廟多達六百多座。更可怕的是,各種地方勢力把這些祠廟操控起來,將祭祀所需的花費和大量祠廟日常維護的費用都分攤給百姓,還打著祈福、禳災和為百姓祛病的旗號魚肉鄉里,已經演變成腐敗問題和社會不安定因素。

曹國相一不做二不休,頒布命令,禁止再建新的祠廟,對於已建的則進行評估,不符合要求的將強行予以拆除,禁止官民進行不法祭祀活動。由於深得人心,加上強力推行,這項工作的效果也不錯,濟南國內的淫祠現象很快就看不見了。

曹操:「侯亮平」後來為何成了「趙立春」

打了兩個漂亮仗,曹操這個國相當得不僅很夠格,而且展示了他「治世能臣」的風範。按照正常邏輯,接下來曹操一定會很快脫穎而出,成為政壇新星。

不幸的是當時是東漢末年,朝廷政治腐爛透頂,整個官場一片黑暗,曹操颳起的一股新風在巨大的腐朽氣氛中根本產生不了什麼反響。即使在濟南國,他也面臨著黑惡勢力的反擊。

正當他信心百倍地要推行新的改革措施時,一些不好的傳聞也陸續到了他的耳朵里:有的說朝廷正在調查他,有的說他馬上就要被撤職查辦。曹操對此本來一笑置之,但不久,他突然接到詔令,被改任為東郡太守。

郡太守品秩和國相一樣,不存在升或降。不過,擔任濟南國相還不滿一年就被調離,意味著這是一次非正常的人事調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人把他排擠出了濟南國。

曹操的熱情被澆了一盆冷水,轉而陷入了深深的失意和失望之中。失望之餘,曹操做出了一個決定:不去東郡上任,而是找了個借口,要求調回洛陽。史書對此的解釋是:曹操既做不到和那些地方惡勢力同流合污,又多次跟他們作對,因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衛」。

曹操:「侯亮平」後來為何成了「趙立春」

如果事實就是如此的話,那麼曹操的確受到了某種威脅,而且來頭不小,就連時任農業部部長(大司農)的父親也無法保護他,甚至還要受他的牽連。

在父親的協調下,曹操被調回朝廷,擔任議郎。七年前,曹操曾擔任過這個職務,七年里戰場上拚死立功、濟南國勵精圖治……一切都如過眼煙雲,他又回到了那個起點。

當然,這是曹操自己的選擇。朝廷並沒有降他的職,更沒有處分他,他也可以去東郡上任。但曹操已經不想那麼做了。

對於改造一個世界,他已心灰意冷。對於成為一名「治世能臣」,他感到了懷疑和力不從心。曹操的心情糟糕透了,由失意而失望,所以他也不好好上班,經常請病假。自此,治世能臣「侯亮平」漸漸遠去,亂世奸雄「趙立春」一步步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碼農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末一官員大字不識一個卻屢獲升遷,訣竅全靠一項大能耐!
史上最窩囊的買官者:三番五次買官受騙,曾因買官不成自殺
古代官場的兩面人:口蜜腹劍、巧言令色、兩把尺子
定保鏢靠喝酒 選文盲當所長 派賭徒買軍需 張作霖選材有怪招
在清朝當官最催悲的事情,竟然是這件事,真想不到!

TAG:碼農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