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阿里達摩院1000億的四個疑問

關於阿里達摩院1000億的四個疑問

文 | 波波夫

那些了不起的企業家,從來不會只盯著一款產品、一項服務和損益表裡的赤字,他們需要有更開闊的視野和別樣的天賦。

一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所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指能幹別人根本不能做的事,能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能將市場、客戶的價值與製造商、供應商融為一體的特殊能力。」

這種特殊能力本質上來源於企業家精神:創新、冒險和寬容。顯然,馬雲有著這樣的抱負心,從去年提出超越電商的新零售,到今年高呼「必須要超越英特爾,必須超越微軟,必須超越 IBM」的達摩院,都是他勃勃雄心的袒露。

更重要的是,馬雲還給企業家談情懷設置了新的門檻:1000 億元。據悉,這是阿里在未來五年內將投入到達摩學院的總金額。聽到這個數字,習慣了知識付費的腦子裡很自然地會浮現出四個疑問:

第一,1000億的研發投入是個什麼概念?

這確實不是個小數目,已遠超國內許多省級行政單位的科研投入。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 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這比廣西、江西、黑龍江、吉林、山西、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西藏、海南等十三個省市 2015 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研究經費支出的總和還要高。

但如果把這 1000 億按五年均攤,一年則為 200 億元,約合 30 億美元,相比之下,阿里在同行中又並非最財大氣粗。

據統計,2016年,全球科技公司中研發支出超過100億美元的一共有七家:亞馬遜161美元、三星140億美元、谷歌139億美元、英特爾127億美元、微軟123億美元、華為110億美元、蘋果100億美元。

每年既有的數十億研發經費加上達摩院的年均200億元,已然顯著縮小阿里和其他科技巨頭在研發規模上的差距。

第二,阿里有沒有能力支付如此一大筆資金?

從財報上看,馬雲沒有吹牛皮,達摩院有著真金白銀的支持。

據阿里巴巴發布的2018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總額為人民幣1481.52億元(約合218.54億美元)。從賬目看,阿里具備一次性支付1000億研發經費的能力。

實際上,發展到今天,一批領先的中國科技公司均已經完成資金的原始積累,相比人才和技術,資金不僅相對過剩,而且日益便宜,一些公司甚至還存在拿著錢找不到好項目投資的情況。

不過,從財報數據看,能夠擁有於阿里相當支付能力——超過千億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總和的只有騰訊。截至 2017 年二季度,兩強之外的其他科技公司現金儲備力有未逮:京東 68 億美元、網易 60.76 億美元,新浪 21 億美元、百度 13 億美元。

第三,這 1000 億元將投到哪些領域?

從官方的規劃看,達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投資領域較為龐雜。

這一預期中的投資組合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交互、晶元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

當然,這也是當今最熱門的領域,只不過每一項都投資不菲。麥肯錫今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 年科技巨頭在人工智慧上投入了 200 億到 300 億美元,其中 90% 花在了研發和部署上,另外 10% 則花在了人工智慧併購上。

麥肯錫估算,亞馬遜、蘋果、百度和谷歌這樣的科技巨頭正在人工智慧技術領域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報告中提及,這些科技巨頭看到了 AI 技術在未來的方向——強勁的計算機硬體,越來越複雜的演算法模型和巨量數據。

毫無疑問,馬雲也看到了人工智慧的遠大前程,只不過他沒有像李彥宏那樣孤注一擲地選擇了 all in AI ,而是廣撒網,這兩種模式究竟孰優孰劣,最終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第四,企業是不是把政府的事都幹了?

在科技研發上,特別是基礎研究上,長期以來,無論中國還是美國,政府都扮演了重要的資助人角色。

即使在奉行小政府理念的美國,在基礎研究方面最強大的角色依然是政府。大學等學術研究機構承擔了美國全部基礎研究任務的 60%, 而 60% 的大學研發經費來自美國聯邦政府的各類資助項目。

在中國,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目前國內的研發機構主要分為三類: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國家統計局在 10 月 10 日發布的《2016 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來自企業的研究支出的絕對值和增速都遠超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 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 15676.7 億元,比上年增長 10.6%,其中來自企業經費支出增長最快,達 11.6%(政府屬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經費支出分別增長 5.8% 和 7.4%),佔比也最大——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經費支出所佔比重分別為 77.5%、14.4% 和 6.8%。

特別是大企業,正在成為中國創新的中堅力量,這也正是政府一直致力於完成的轉變——把創新主體從計劃經濟時代的政府轉向市場經濟里的企業。從全球範圍看,大公司是研發和技術創新的主體,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跨國公司擁有世界70%專利和2/3的研究開發經費。

未來,國家間的科技競爭直接體現在大公司之間的競爭。在這一點上,馬雲無疑洞若觀火:

「我們必須是一家創新的公司,我們要成為國家創新的發動機,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創新;我們必須是一家時代的公司,The company of the century;我們必須是全球化的公司,我們必須代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十年以來我從來沒有改變這個觀點。你只有這樣思考,這家公司的立意才會第一天就跟其他公司不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我是英國人胡潤,我來介紹下中國哪些人最有錢
改口 or 闢謠?朱嘯虎稱ofo和摩拜合併是謠言
演算法驅動的資訊類平台為什麼讓人討厭?
一夜之間,計程車的未來,黃了
電商衝擊下的專櫃新零售,自我救贖「戲份多」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