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馨亭周刊詩詞之外(1)

馨亭周刊詩詞之外(1)

作者簡介:

凌飛,湖南寧鄉人,1973年生。詩詞愛好者,喜唐詩宋詞元曲。寧鄉詩詞協會成員,《挽留》期刊、《楚風溈韻》組織者和供稿者之一。

代表作有《蘇幕遮?紅塵情動》《喝火令?人生八雅》《喝火令?文房四寶》及《行香子》組詞、《醉花陰》系列、《喜遷鶯》系列、抗日戰爭各大會戰宋詞系列、宋詞版三國演義等。

《近體詩詞文化之唐詩篇》

.........

我知道我的知識和對詩詞的理解還很欠缺,但我們秉著傳承經典,弘揚國學文化的初衷,盡自己的一份心力,也讓我們能一起共同感受詩詞的魅力。

需要聲明的一點就是,我所講的都只是我們《憶雪堂》及我的【馨亭】的單方面觀點,大家自行取捨。大家若有不同觀點,可以提出來共同探討和學習。正於我在【馨亭】首發刊上說的「百花齊放競娉婷,共使御園榮」。總之一點,我們的初衷就是,讓真正喜歡詩詞和熱愛詩詞的朋友們多一個學習的窗口。謝謝大家!

今天我們先對近體詩詞文化的唐詩部分來作一了解。

也許很多人會說,唐詩的文化意義和具體了解還用講嗎?但我不這樣認為!我知道願意來這裡的都喜歡詩詞,也可能對詩詞有一定的了解!但我可以說真正從實質上,具體內容上了解唐詩的人可能也不會太多。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具體來談談唐詩。

我們都知道也聽人說過:「中國是詩詞的國度」,這話不錯。中國的詩歌,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而且起點很高。

先秦兩漢時期,一部《詩經》,一部《楚辭》,還有幾十篇漢樂府,是很足以讓國人自豪的。

但是,先秦兩漢並不是詩歌的黃金時期。先秦時期,稱得上是詩人的,大概也就只有屈原、宋玉等寥寥數人,而更多的人,只是在「用詩」,而不是寫詩。

可能我說的這一觀點,你們會有異議,但至少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

而到東,西兩漢時期,稍好一點。但稱得上詩人的也沒有幾個。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真正出現了詩歌的繁榮!

但請大家注意,這裡一直都是說「詩歌」。而對於「詩歌」,相信大家應該都了解,我就不必贅述了!吧!

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思想的大解放、五言詩的成熟、音韻學研究的成果等,為唐詩的出現和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詩的體裁,內容,形式的發展和變化都貫穿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進程。我們先從體裁和形式入手來談談。

今天的主題雖然是唐詩,其體裁形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格律詩詞(近體詩),而唐詩的形成和區分就必然涉及到我國古代,近代文化的演變。所以我們就由此入手。

古詩通俗說法是指古代漢族詩歌的泛稱,其在許多前人著作中又對於其音律,,體裁作一划分。而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上面說到的魏晉南北朝之前的詩歌(包含古賦)在詩詞圈一般默認為我們常聽說過的古風。因此時其詩歌體裁,音,韻並未完全成形。

這一現象直到隋末唐初尚有痕迹可查,比如唐時大詩人李白就有很多傳留至今的名詩,就不能以我們現在所說的格律詩來看待。等等!

這一現象,經過後人(也包括今人)的沉澱和統一認識,對古風和近體作了一個初步界定。那就是以隋末唐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 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這一點上面已經作了說明!

現在我們先來說說古體詩,以便對古體詩有個粗略了解。傳統意義的古體詩一般泛指隋唐之前的詩,賦,而在我們來說就是所謂古風。如曹操的《觀滄海》等等!

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

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

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在座的各位文友,我不知道你們當中有讀過《樂府》的沒有?如果讀過就應該能體會得到:中國古代漢族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的分類和叫法上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於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

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一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的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的稱呼。

另外由於漢字的象形性使漢族古典詩歌富於形象性。比如,美國詩人龐德曾經就說過這樣一句話:

漢字的「春」就是:「太陽低伏在草木茁壯成長的枝幹之下」。

因此,由漢字組成的詩句,就像一組組活動的圖畫,使讀者能擺脫語音語法而直接進入詩人描繪的境界。

也因此能讓我們感覺得詩歌或者說是詩詞的美。

古風詩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化,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形式,規則,同時也因為漢字的含蓄,美感等等,由此對中國詩歌的形式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並逐步形成固定體裁,統一的音韻等等。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句子的整齊

兩漢以前的古典詩歌,如《詩經》基本上是四言,《楚辭》大體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體詩和近代詩大多數是五言或七言。

比如:

關關睢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詩經·關睢》)

(二)平仄和對仗

古風詩歌發展到隋唐以後逐漸形成了一定的音律標準。

而平、仄是漢語聲調的兩大類。在近代詩和詞、曲中,用字的平仄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在一些位置上,必須用平聲字,在另一些位置上,必須用仄聲字。

比如:

灑篁留密節,

仄平平仄仄

著抑送長條。

仄仄仄平平

(韓愈:《春雪》)

這樣注意了音律平仄就會在吟詠時多了抑揚頓挫的美感!

而對仗指的是一聯詩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屬於同一類。

如:

東圃青梅發,

西園綠草開。

「東」和「西」,

「圃」和「園」,

「青梅」和「綠草」,

「發」和「開」,

各自相對。

關於對仗方面的知識,以後我也會逐步講解。或者邀請別的詩家來講。

(三)詞藻和句法

因為每一個漢字基本上都是一個兼具形音義的獨立單位,而且很多漢字是一字多義的,字與字之間粘合的關係多種多樣,所以,這種粘合而成的詩歌中的詞藻,就顯得異常複雜多樣。

例如:

在「風」字後面再加一字,可以構成很多詞語:風姿、風物、風雷、風霜、風鬟等。

而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平時積累。別人幫不了你!

在句法方面,由於漢語的特點(如缺乏形態、結構靈活等等),以及漢字的獨立性,在漢族古典詩歌中,常常出現把兩個漢字拆開,或者把某些漢字從後面移到前面的情形。

典型的詩句如

杜甫的

「香稻啄余鸚鵡粒,

碧梧棲老鳳凰枝」,

正常的句法應是

「鸚鵡啄余香稻粒,

鳳凰棲老碧梧枝」。

再如:

主人下馬客在船

等等!

以上都是從漢語及隋唐之前的詩歌來看待古詩的發展和進化,以及漢字對詩詞的影響。下雨我們回到主題來看唐詩。

也許我們之中很少有人從歷史學角度來聯繫看為什麼近體格律詩會盛於唐代,近體詩的格律,音,韻為什麼會成形於唐代?

這其中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在裡面的。我們知道,唐自李世民始,先後經歷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國力強盛,社會繁榮,天下一統,人民安居樂業。也因此催生了詩歌的繁榮

而社會的繁榮和統一同時促進了一種固定形式的形成。地域的溝通,語言的交流也就有了一定規則。也因此在詩歌的發展上逐漸形成了格律,音,韻的定式。

唐朝立國近三百年,而且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也極為發達,音樂、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其中成就最大、最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詩歌。

唐代是詩體大備的時代,五古、七古、歌行,在唐代得到完善;樂府歌詩,在唐代得到發展。最重要的,是講究格律的近體詩,把詩歌的形式美推向極致,完成了詩歌(這裡指狹義的詩歌,即不包括詞和曲)體裁形式的探索嘗試,在近代新體詩出現之前,再也沒有新的成功的詩歌形式出現。

也正因為如此,唐代詩歌盛極一時,群星璀璨,這個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的。如:

陳子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王昌齡、白居易、韓愈、劉禹錫、柳宗元、李賀、杜牧、李商隱……這一些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都誕生在唐代。

而對於唐詩的逐漸衰落,也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因為詩歌都時刻和現實社會聯繫在一起。正如我之前在寧鄉文藝家和百家講壇上的那次關於《近體詩詞和現實社會生活》的講座所提到的!

對於唐詩,從時間上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唐代詩歌,可以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

初唐(618年~712年)近一百年間,是唐詩風格形成的探索期,唐詩繁榮的準備期。從唐太宗貞觀初年到武則天時,詩歌基本沿襲南朝舊習,主盟詩壇的,大多是陳、隋舊臣和宮廷御用文人,如虞世南、褚亮、楊師道、李百葯、上官儀、李嶠、蘇味道、崔融、沈佺期、宋之問等。他們的作品多是奉和應制之作,與六朝詩人相比,內容同樣空洞,但形式更為典麗。

上官儀和沈佺期、宋之問是值得一提的。他們都是宮廷御用文人,詩歌內容幾乎全是應制頌聖之作,詞氣卑弱,但唐代近體詩的格律,卻在他們手中完成。

這三位詩人雖不怎樣有名。但他們將「永明體」詩歌強調四聲變為調整平仄;將古風逐步由孤立的一句一聯中平仄的區別,發展為全篇平仄的粘與對;將沒有規律的對仗變為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將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近體詩(包括絕句和律詩)的格律完善了。

當然,以上三位因其是御用文人,其詩多為「宮體詩」,也就是和我們現代說的口號詩,新聞詩(詞)類似。

所以他們並不能代表初唐時期的唐詩

對於下層文人來說,他們嚮往的是陶淵明、阮籍、嵇康、左思、鮑照等人,他們詩歌的內容,更多的是抒懷言志、詠嘆人生,詩歌的內容從宮廷台閣轉向市井邊塞。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批判和抵制六朝以來的文風,探尋一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新的詩歌風格。這批詩人的代表,是「四傑」與陳子昂。

初唐時期最重要的詩人是陳子昂。他的貢獻在提出了全新的、完全正確的詩文革新理論,推動了唐代詩文的革新。

所以對於初唐時期的唐詩代表性詩人就是

合著黃金鑄子昂

陳子昂

盛唐時期就不用我贅述了吧!應該都知道這一句詩的

李杜文章在

光芒萬丈長

盛唐詩歌的成功,首先表現在名家輩出,佳作迭現。中國詩歌史上的兩座高峰——李白和杜甫——都生活在這個時代,還有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崔顥……群星璀璨,光彩照人,名篇巨制,俯拾即是。

而到中唐時期,因為八年安史之亂的衝擊,中唐社會面臨的問題是表面繁榮下的重重危機,政治無復清平,吏治極其腐敗,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也因此影響到詩的發展和詩人的意境。

我們都知道詩以言情,詩為心聲。而這裡的言情和心聲不僅僅是指個人的情感和心聲。而是離不開現實社會的!

而在詩歌方面,中唐詩壇面臨的問題是盛唐詩人境界太高,題材範圍太寬,詩寫得太好,使後人很難超越。

既然很難超越,就不得不另闢蹊徑。韓愈、柳宗元、孟郊、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李賀等中唐文人都在探索詩文革新的道路。

這一點對於我們現代詩詞愛好者來說,也是可以借鑒的!既然無法超越,我們就可以另求突破。

中唐時期在詩歌領域,最有影響的是韓孟詩派和元白詩派,他們的詩歌,都在繼承盛唐成就的基礎上走出了新路,也就是白居易所說的「詩到元和體變新」。

舉起詩歌革新大旗的是韓愈、孟郊和白居易、元稹。

他們也是中唐時期的代表性詩人

而在韓、孟、元、白之前一點的「大曆十才子」以及劉長卿、韋應物、元結、顧況等人,已開中唐詩風的先河,雖然也有一些名篇傳世,但境界都不太高,題材範圍也相對狹窄,可以算作是盛唐詩歌向中唐詩歌轉變的過渡。

晚唐時期,唐朝已是千瘡百孔,早已無復盛唐的繁盛氣象,晚唐的詩歌,也沒有了盛唐的恢宏之氣和中唐的中興氣象,而大多充滿一種傷感悲涼的情緒,但是,在詩歌的寫作技巧上,卻又有一定的發展。

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唐之晚年,詩人無復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務以精意相高」,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說:「大曆以前,分明別是一副言語,晚唐分明別是一副言語。」晚唐詩歌大多不是自嘆窮途之悲,就是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以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杜荀鶴等為代表,繼承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歌傳統,敢於大膽揭露社會的黑暗。

第二,以賈島、姚合為代表,其詩內容狹窄,極少反映社會生活,多警句而少佳作。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稱「賈浪仙誠有警句,視其全篇,意思殊餒」,蘇絳作《賈司倉墓志銘》,稱其「孤絕之句,記在人口」,形成一種清瘦苦僻的藝術風格。

第三,以韋莊、司空圖、韓偓等為代表,這些人大多仕途較暢達,生活較優越,他們的詩,多逃避現實,或寄情山水,或沉迷聲色,格調不是很高,但藝術成就很高。

提到晚唐詩人,我們就不得不特別提到另外一個詩人——溫庭筠

溫庭筠是晚唐時期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的時代歸屬也一直沒有定論。從生卒年看,他一生的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中唐晚期;從詩歌的風格看,又完全是晚唐氣象。

溫庭筠屢試不第,一生潦倒,詩歌多借詠史諷今,或抒發憤懣之情。他與李賀有相似之處,但沒有那些奇詭幽峭的意境;他有與李商隱一樣的濃麗清秀,但沒有李詩的晦澀。

不過他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不是詩,而是詞。

上面所提到的是以時間劃分。下面我們再來說說唐詩的流派和格體。

初唐時期的詩歌是什麼樣子,我們先來看一首詩:

脈脈廣川流,

驅馬歷長州。

鵲飛山月曙,

蟬噪野風秋。

這首詩的作者是上官儀,唐太宗時是當時的著名文人。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兒就是他的孫女。

這首詩從內容來看實在沒有多大意思,但語言華美,對仗工穩,既是六朝詩歌的延續,又有所發展。這種詩風為當時人所效法,稱為「上官體」。

在我們現在來說就是按照格律,一味追求字詞華美,堆砌而成!通常我們稱這類詩為「上官體」。

再看一首詩

王楊盧駱當時體

/杜甫

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這是杜甫《戲為六絕句》中的一首。「王楊盧駱」是唐初被合稱為「四傑」的四位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詩中所說的「當時體」是什麼呢

初唐時期,應制奉和的綺靡詩歌佔了主要地位,但是,這種詩歌,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寫的。你必須要是那個富貴圈子裡的人,要有參與其事的資格。

而王、楊、盧、駱都是仕途失意之人,但又才氣橫溢,自視甚高。他們不屑於寫那些金玉其外的「上官體」詩歌,也寫不出那樣的詩歌。

在理論上,他們提倡詩文的經世教化作用,而在實際創作中,更多的是命途坎坷的牢騷、羈旅遊宦的悲愁。

比如楊炯的《從軍行》,駱賓王的《從軍行》,盧照鄰的《行路難》等等

四傑詩歌的境界雖然不高,題材範圍也相對狹窄,但藝術成就卻很高。

他們完善了律絕,發展了歌行,為盛唐詩歌的繁榮打下了基礎。他們的這種特色的詩歌,就是杜甫所稱的「當時體」。

第三種流派:沈宋詩派

這一流派和上官體差不多,但又稍有不同。從風格上看,他們沒有脫離六朝以來的綺靡文風,也就是元好問《論詩絕句》中所說的「沈宋馳騁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但如果僅從藝術性上看,沈荃期、宋之問的詩確實寫得很好,尤其是五律和七律,在他們手中基本定型。

第四種流派:白話詩派

準確說來,這一流派是不入流的。這也是為什麼在一般的文學史中,都沒有提到這個詩派的原因

凌飛 2017/05/28 22:15:20

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幾個和尚,也就是所謂的「詩僧」吧。他們是王梵志、寒山、拾得。

他們詩的共同特點是採用白話俚語,通俗易懂,但內容卻並不淺陋。他們是和尚,談佛悟道的內容固然不少,但也有許多反映社會現實、直言人生哲理的。6

其詩作如:梵志的《翻著襪》,寒山的《寄語食肉漢》等等。大家可以自己去百度或者翻閱其他書籍。

這個詩派在當時和對後代的影響都不小,王維、皎然、顧況、元稹、白居易、杜荀鶴、羅隱等著名詩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以王梵志為代表的通俗詩派的影響。

第五種流派:邊塞詩派

這個好理解!也相信大家都了解

這裡就不再細說了!

第六種流派:田園山水詩派

這個大家也應該了解。但對於這個流派在這裡我還是想多說一點

達和窮,仕和隱,一直是困擾古代知識分子的矛盾問題。他們的最高理想是「功成身退」,「功成不受賞,長揖歸田廬」(左思《詠史》),「願一佐明主,功成返舊林」(李白《留別王司馬》)。

但是這種想法並不是很現實的,更多的,是命運多舛,仕途不暢。灰心喪氣之餘,轉而卜居田園,嘯傲山水。晉、宋時期的陶淵明、謝靈運如此,唐代的許多詩人也如此。因此,也就有了許多田園山水詩的產生。

以致到現代社會都也有這類虛懷的詩派和人。

盛唐人的歸隱,與陶淵明已經有很大不同。陶淵明是真隱不仕了,而唐人的隱,多多少少有一點想走以隱求仕的「終南捷徑」,這一點,連李白都未能免俗。

當然也就更不要說現代人了!

但這一類詩體,卻又為很多人所鍾愛,這裡面也有多種因素影響。

田園山水詩,以田園,山水之景象入筆,或從大處著眼,或擷取一山一水、孤月煙渚、幽壑長松、飛瀑寒泉,如同寫意山水,又于山水描寫中融入客愁鄉思、懷人寄友,意境深遠。也因此為很多人喜歡!

而到現代社會,一如盛唐,一片繁榮,實在無題可寫,也就只好寄情山水,也促成了很多詩詞愛好者鍾愛這一流派。

以上就是從詩歌發展,進化到繁榮的初步簡略的贅述。也是我們對近體詩詞文化的了解。當然今天的講座內容只是詩詞文化的唐詩部分。如果大家有興趣,以後我再繼續為大家講一下宋詞,元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馨亭詩詞 的精彩文章:

TAG:馨亭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