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應當落實在何處
修行應當落實在何處
「
時時刻刻生活在責任和義務中,
就是修行。
如果一個人在本單位
對自己的工作沒有敬業精神,
沒有踏踏實實的苦幹精神,
那麼我想他與學佛修行
就是南轅北轍。
」
我們今天談一談修行應當落實在何處。一般人理解修行就是到廟裡來參加法會,或者是自己早晚做功課念佛,當然這是修行的一個很主要的方面,但是如果修行僅僅只是這些,我想是遠遠不夠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家信徒能夠來參加寺廟裡的共修,一年只是有限的幾天,加在一起充其量也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那剩下的十一個月怎麼辦?我們早晚做功課,加在一起每天最多3個小時,一天24小時,那其它的21個小時怎麼辦?我們只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修行,那麼在其它情況下怎麼辦?所以說修行是個大問題,如何真正做到一切時、一切處打成一片是非常不容易的。昨天我講到修行要在時間上無限地延伸,空間上無限地擴展,這不是容易做到的。我們今天就講修行究竟落實在什麼地方,我想不外乎三個地方,即落實在工作中,落實在生活中,落實在當下一念。我們修行如果不把這三條踏踏實實地落實下去,要想證涅槃那是不可能的。解決了這三個落實,就真正做到了佛法與世法不二,寺廟修行與在家修行不二,修行與生活、工作不二,以及做到一念修行、念念修行即念念不二。
為擺脫
落實
在工作中
01
空白
為什麼要把修行落實在工作中呢?《法華經》上講:「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就是說一切與我們的生活、工作有關的事情,都與正法不相違背。佛法如果離開了世間法,那到哪裡去找佛法呢?離開了具體的工作,如何去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又如何去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呢?如果我們能把修行、把佛法、把信仰落實在我們每個人從事的工作當中,那我們就不會因工作的勞累而忘記了修行,也不會因為要修行而厭棄工作。
我們許多在家信徒都看過不少經書,一定知道菩薩在修行的時候是在各行各業,是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來全心全意報國土恩、報眾生恩的。《安祥禪》上面講,時時刻刻生活在責任和義務中就是修行。如果一個人在本單位對自己的工作沒有敬業精神,沒有踏踏實實的苦幹精神,那麼我想他與學佛修行就是南轅北轍。當然從我們接觸的在家信徒來看,絕大多數人因為信佛以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表現得越來越出色,常常受到領導的嘉獎。在北京就有一位年輕人,他從我這裡拿了幾本書,看了以後,還拿給他這一小組同事傳閱,結果當年他們小組完成的工作任務在全廠最出色,被評為先進集體。這就是將修行、將信仰落實到工作上所產生的好效果。假設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這樣,那麼我們佛教的形象在社會上就會大大地改善,人家對佛教的誤解就會逐步消除,而且佛教的影響會不斷地擴大,我們的同道也會越來越多。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將佛法落實在工作當中,那我們就有希望把娑婆世界建設成為人間的凈土。我們要發願,以我們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來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落實
所有事
02
到生活當中
空白
第二就是要把佛法落實到生活當中。當然工作也是生活的一個方面,廣義上講一切活動都可以說是生活。我今天講的是狹義的生活,我們在家信徒的生活不外乎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及感情生活這些方面。佛教的教義如果不能與我們的生活打成一片,那就意味著佛法不能夠包括一切法,也就是說佛法之外還有法。然而就佛教的觀點來講,佛法之外沒有法。《金剛經》上面講得很清楚:「一切法皆是佛法。」那麼我們如何使自己的修行落實在生活方面呢?
對待物質生活,總的原則是息滅貪嗔痴,要以戒定慧來指導我們的思想,不要過分追求物質生活,保持一種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既不過太苦的生活,也不過太奢侈的生活,佛教主張要過一種中道的生活。太苦就太虧待身體,就會給你帶來種種麻煩,使你不得自由,打坐沒有精神,拜佛直不起腰來,甚至生出種種病來。但也不能縱慾,縱慾也會傷身。所以在物質生活方面,我們要過一種中道的不苦不樂的生活。
在精神生活方面,我們信徒的一個難題是如何處理好我們的信仰生活與家庭生活的關係。很多在家信徒因為這個問題處理不好,而影響了家庭的和睦。所以尚未成家的年輕教友,在擇友的時候,應該注意要選擇信仰相同、愛好一致的人,這樣我們就能在以後的生活中保持和諧、志同道合,並且有利於我們的修行。年長的已經成家的信徒,也要在五戒的基礎上處理好家庭關係,過一種合乎佛教戒律的感情生活。假使家庭關係處理不好,生活就不能安定,修行就會有障礙。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非常佩服基督教、天主教的傳教方式。家裡有一個人信教,那麼幾乎全家人都會慢慢地被勸化信教,而成為一個宗教家庭。當然我們佛教也有不少是全家信佛的,這樣不但有利於我們個人的修行,也有利於家庭的和睦,佛教影響也會不斷地擴大。基督教、天主教每一位教徒加入宗教以後都有一個任務,就是每人最少要發展三個教徒,一個人發展三個,這樣傳播推廣,無窮無盡,所以他們的教團組織發展得很快。我們河北佛教徒也應該有這樣的任務,首先從你的家庭開始做工作,慢慢爭取家人的同情、理解和參與,建立一個個的佛化家庭。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整個社會是由無數個家庭組成的。如果我們有了眾多的佛教家庭出現,我們佛教就有了紮實的基礎。我希望每一個在家教徒都成為一名家庭的傳教士,把信仰落實到生活當中,以佛法的精神來對待生活,感化家人。但是做好一個家庭傳教士並不容易,你如果只教家人燒香拜佛,他們可能會產生反感。首先你應該在家裡多多地付出,你在信佛以前可能幹家務活很少,那麼你信佛之後,就應該以一種菩薩的精神,覺者的精神,主動地來做好家庭的事情,使大家感受到你的轉變,體會到你信佛後的好處。
|| story ||
有一位在外跑業務的男同志,原來每天在家八九點鐘也不起床,信佛以後,因為每天早晨五點鐘左右就起床做早課,早課做完後還有一些時間,他就給全家做飯,然後送孩子上學,幾乎把早上的家務全包了。他的妻子後來對他說:「我非常感謝釋迦牟尼佛。」丈夫就問她:「那是為什麼呀?」她就回答說:「家務活你做了這麼多,當然我要感謝佛陀了。」這個例子是一件平凡小事,但是要知道,很多轟轟烈烈的事情都是由這些平凡小事組成的。
對決定
落實
到
當
下
03
空白
第三點,要把修行落實在當下。今天早上我在齋堂講了趙州的兩個公案。
|| story ||
一個是說他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粒米,另一個是說他只有一顆牙齒卻下下咬著了。聽完以後,有不少居士到我那裡去說他們的感受,有些人很有悟性,說終日吃飯卻沒有咬著一粒米,這是不執著;只有一顆牙齒卻又下下咬著了,那是不放過當下一念。趙州禪師用這樣通俗的例子,講出了非常深刻的修行道理,也就是我們的修行要切切實實地落實在當下,一分一秒都不要放過。所謂照顧腳下,也就是永遠生活在當下。能夠永遠生活在當下,那我們的修行就到家了,修行的大事已畢。
為什麼說修行一定要照顧當下呢?因為只有落實在當下,才是最實在的。當下觀照得好,就是處在現量之中。現量就是當下的認識。佛永遠處在現量之中,他不用比量,比量是思維或思考;佛當然更沒有非量,非量是錯誤的認識。把修行落實在當下,使當下這一念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清清楚楚,大放光明,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眼前,就不會擔心到了臨命終時萬一顛倒、迷惑了怎麼辦這些問題。所以要把修行落實在當下,這是修行的關鍵之關鍵。把修行落實在當下,就可以打成一片,一心不亂。


※蘇軾的風雨人生和禪悟境界
※常為他人著想,世間就無逆境
※凈慧長老 運水搬柴
※你打起精神來了嗎?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