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稱霸比恐龍還早1億年的鄧氏魚:以鯊魚為食,咬合力可達5噸!

稱霸比恐龍還早1億年的鄧氏魚:以鯊魚為食,咬合力可達5噸!

在現存的動物中,咬合力最大的應該是灣鱷了,咬合力能達到3510公斤!灣鱷當用力咬合時,咬合力可達到每平方英寸3700磅,即相當於1.646萬牛頓的咬合力。人類在吃牛排的時咬合力也僅僅為每英寸150-200磅,就連老虎等猛獸也僅能達到每英寸1000英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但是在遠古時期,這點咬合力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它們的咬合力都在噸位以上,排名第一的就是鄧氏魚。鄧氏魚,是一種活於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約3.6億至4.3億年前)的大型古生物,身體長約11米,重量可達6噸,咬合力可達5噸,被視為泥盆紀時代最大的獵食者,同時也是寒武紀到泥盆紀時期出現過的最大的食肉硬骨魚類,其主要獵物是有硬殼保護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是當時的頂級掠食物動物。

鄧氏魚有著驚人的吸力,位於當時海洋的食物鏈頂端,能一口將鯊魚咬成兩半,可以捕食泥盆紀海洋里的任何一種生物,它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個「百獸之王」;它的存在比陸上第一隻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75億年。

鄧氏魚缺少真正的牙齒,而以兩長條凹凸不平的刃片代替可以咬斷和粉碎任何東西。鄧氏魚的口腔機能非常獨特,它依靠四個關節活動時產生的力量進行撕咬。這種獨特的機能不僅可以產生極大的咬合力,還可以使得鄧氏魚以極快的速度來撕碎獵物。

同時鄧氏魚每秒可張嘴50次,這意味著它們能夠非常快速地清掃周邊的獵物。

鄧氏魚屬於甲胄魚類,它的腦袋和脖子上都覆蓋著厚實的骨質盔甲,也正因為如此,它們的化石往往都保存了腦袋和頸部。

泥盆紀被稱為「魚的時代」。正是由於海洋中出現了大量的魚類,那個時期最早的鯊魚已出現,但它們卻非常可憐,因為在那個時代很多的海洋生物都以鯊魚為食,掠食者也不斷變大,最終誕生了像鄧氏魚這樣的大殺器。

然而,巨大的身軀和體型極大地影響了鄧氏魚的運動速度和靈敏度,這使得它在進化過程中漸漸輸給了小小的鯊魚和其他肉食魚類;再加上泥盆紀末期地球的環境變化,最終使得它離開了生物繁衍進化的舞台。與鄧氏魚有血緣關係、最後的其他盾皮魚家族成員也於泥盆紀末全部走向了滅絕,在海洋里科學家已經無法找到任何與其有血緣關係的後代。

鄧氏魚所有發現的骨骼也早已在幾億年前就已成為化石,科學家們無法以從其骨骼里到提取DNA、並以克隆的方式讓這種巨型食肉魚類重現與世。不過,科技的持續發展,或許它們會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視角 的精彩文章:

不要被它外表所迷惑,雖然現在賣萌,但它也曾稱霸食物鏈頂端
棕鬣狗:二哥家族裡的殺馬特成員,髮型決定一切
當代小劍齒虎:大型貓科中體型最小的大貓,但牙齒最長!
終日打雁反被雁啄?獅王獵殺斑馬沒想中人家一腿,差點被爆頭

TAG:魚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