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堯舜禹上古時代,學校被稱作什麼?「教師」的最古老含義是什麼?

堯舜禹上古時代,學校被稱作什麼?「教師」的最古老含義是什麼?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鍚

在中國的各種職業里,能夠被稱之為「先生」的只有教師和醫生,醫者治病救人、師者教書育人,可見這兩個職業有著多麼重要的社會貢獻。

作為祖國花朵的園丁,「教師」一詞尊稱卻是很晚才出現的。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教」與「師」完全代表兩個不同的意思。

那麼,「教師」是如何一路發展來的呢?

一、私塾之前是官辦

西方史學家認為「教師」這一概念最早起源於古希臘。最開始一些掌握讀寫技能的祭司或抄寫師對學徒進行教學,但他們的本職工作並不是教師。因此,當時的教師還不能成為一種社會職業。

後來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師徒三傑為代表的「智者派」,這三人的出現讓教師成為一種社會職業,標誌著職業教師真正登上歷史舞台。這是西方職業教師的起點。

當然中華文明對教育的認知並不落後。據史籍記載,在中國堯舜禹為代表的上古時代,學校被稱為叫「成均」,兼做養老、藏米之所。養老是華夏氏族社會的傳統,將那些富有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常識的老人集中起來敬養,並賦予他們教育下一代的責任,這種自然形態的教育持續了很長時間。

到了夏朝就有名為「序」之類的施教機構,商代已經出現正式的學校。至西周立國初,政府實行「學在官府」、「官守學業」政策,開辦國學和鄉學。這時的教師還沒有形成專門的職業,都是由官吏充任,即所謂的「官師合一」。

二、「教」與「師」

「教」和「師」二字幾乎是同時起源,都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漢字之一。甲骨文中有較多的「教」、「師」等字。儘管字形不盡一樣。

上古時代的漢語中,「教」字多為動詞,「師」字多為名詞。

「教」字最初專指對一國貴族子弟和初任職官進行舞蹈禮樂教育,對士兵進行搏擊軍事訓練。其次,「教」還被地名,在殷商時期有名「教」的地方,大多是訓練士兵,進行軍事教育的地方。

「師」一字經歷了從甲骨文到金文的逐漸演變,這一字的進而發展不僅是指與軍事相關的人,而且還包括從事傳統教育、傳授軍事機能和祭祀、禮節、音樂等知識活動相關的人,準確的說,這些被成為「師氏」的人是兼職責任較多的高級軍官。在《周禮》中記載:「師氏,掌以微詔王,以三德教國子」。與之類似的還有保氏:「掌教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春秋以前,「師」字單獨使用並沒有教師的含義。春秋私學產生後,「師」的單獨使用才有了教師的意義,戰國後成為常用詞,比如《論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提到《論語》就不得不提儒家的之祖——孔子。孔仲尼的家庭成分為「士」。「士」代表著中國的第一代知識分子和第一代教師群體,他們只是流動的、兼職的教師。

孔子一心想將自己的學說發展壯大,於是創辦了私學,日後在中華大地盛行的私塾皆因此而生。所以孔子可以說是私學鼻祖,將其封為「萬世師表」一點都不過分。

三、「教師」的出現

佛教於漢代進入中國,因為其為外來文化,早期經書都是梵文,需要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此後一直到隋唐,中國持續掀起了翻譯佛教經書的高潮。

佛教經書的翻譯既有直接引進外來語,也大量使用和更新著原有的漢語言文字,這也極大地促進了漢語言乃至中國文化的發展。「教」字在這時也被賦予了表示「宗教」的含義。

同時,「師」字也與宗教相聯繫,被用於指稱佛教或佛教中各門派負責解說教法、經義和承擔教化事務之人。有學者指出佛教的傳入促進了「教」和「師」兩字的進一步使用和結合。最早的兩字合併後的成詞是借用這兩個字翻譯佛教的對應稱謂:禪教師和親教師。

宋代時,「教師」一詞作為獨立的意義開始出現。《五燈會元》是宋代的佛教禪宗史書,其中記載了一段佛教高僧講經時候的問答:「如何是教師?曰:貝葉收不盡。」

古印度還沒有接觸過造紙術之前,經常用貝多羅樹(菩提樹)葉或棕櫚樹葉記載經文,因為經文經常容易散失,所以想要研究佛學就需要多收藏貝葉。「貝葉收不盡。」的意思就是教師者當為學識淵博之士。

宋初的「教師」一詞用法多與對宗教中承擔學術研究、著述和教育角色的高僧稱呼有關。後來官方也開始使用,但未成為正式的官職稱呼。

「教師」作為一個與「師」對應的非宗教性專有名詞在元代大量出現。在元朝,「教師」成為正式的官職。這裡「教師」主要是負責對皇室貴族和樂隊成員進行音樂教學工作。其實,元代設置的教師官職是一個層次很低的音樂專業吏員 。元以後的明清兩代就沒有再設置這一官職了。

從各種史策、文獻記載和流傳的文學作品看,由宋至清朝末年,「教師」一詞的使用範圍主要是:宗教經師、音樂教師、武術教練、教育工作者等。

四、專有名詞之始

鴉片戰爭之後,是漢語辭彙大量發展時期。十九世紀初,內憂外患的中國出現了一批力圖了解世界、願意接受新生事務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他們在向國內介紹國外情況時也大量吸收使用新辭彙。

被史學家成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則徐就參與翻譯和整理了不少國外資料,其主持編譯的《四洲志》介紹了許多外國情況。在該書中,「教師」一詞經常出現。

為了達到在中國傳教的目的,基督教要求傳教士學習如何用當地語言傳教以及醫療等方面的只是,以慈善事業作為手段博取人民的信任。這也使「教師」一詞的涵義更向知識傳授者轉化。

同治五年十一月,左宗棠在設立船政學堂的章程內容時向朝廷提出了具體建議,其中有「不準侮慢教師,欺凌同學」的條文。

張之洞是清末洋務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後世人研究,近代許多術語的形成與張之洞有密切的關係。如我們現在經常用的「高等學校」等詞,都是張之洞首次使用的。將「教師」一詞確定下來作為專門稱謂的正是張之洞。

在中國,教師職業也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漸專業化的過程。歷經「師氏、保氏、師、師儒、師傅、先生、夫子、老師、博士、教授、教諭、西席、教習」之後,「教師」終於成為專有的職業名詞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三次出使西域,締結軍事聯盟,除了霍去病,他也是漢朝擊敗匈奴的大功臣
此人被指控貪狡刻薄,卻是王安石變法的得力助手
一種比較奇葩的近代發明,曾盛極一時,又迅速衰落
曾國藩都被逼自殺三次,你還覺得自己境遇差么?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