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父親,叫做「只出精子,不出精力」!
點擊標題下的
親子派,
關注後每天閱讀
親子刊物
!
來源丨等鳥人
(ID:idengniaoren)
1
昨天早上,我正在批改家庭作業,發現班上一個叫澤賢的孩子作業做得很是潦草,不光是書寫馬虎,而且還少做漏做。
我便把孩子喊到身邊,詢問他怎麼回事,是態度不端正,還是忘做了?
孩子低著頭,吞吞吐吐地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我也沒為難孩子,只告訴他認真完成家庭作業的重要性,並讓他利用課餘時間補做,就叫他回到座位上去了。
後來,我想了想,覺得有必要把這個情況告訴家長,讓家長抽時間督促孩子保質保量地完成家庭作業。
於是我翻開《班主任工作手冊》,找到孩子爸爸的電話號碼,給他發了個簡訊,把情況如此這般說了一下。
孩子的爸爸倒是客氣地回了信息,不過,信息內容讓我覺得詫異。
他說:
知道了,老師。以後孩子學習上有問題,請你跟孩子的媽媽聯繫交流,我平時工作太忙,沒時間管孩子。
我估計孩子的爸爸把我的信息轉發給了孩子的媽媽。到了中午放學後,孩子的媽媽主動來教室找我,說她回去要督促孩子把作業補起來。
「我昨天加班,回家晚了,也就沒顧得上檢查孩子的作業。」她略帶抱歉地說。
我不禁問:「澤賢的爸爸也不在家嗎?」
「在的。但是他基本上不管孩子,不陪孩子,孩子從小到大,都是我在管……習慣了……所以,他昨晚也沒督促孩子寫作業……」她無奈地說。
我心下立刻明白了,這又是一個不懂得陪伴孩子的爸爸,
媽媽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學病睡,而爸爸是甩手掌柜。
可怕的是,孩子已經五年級了,爸爸還覺得不陪伴孩子理所當然,還不懂得缺席孩子的人生是多麼可怕。
2
無獨有偶,昨天下午,我所在的一個媽媽群,有個媽媽發了這樣一段話:
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媽媽紛紛打開了話匣子:
我老公也是,他在外地工作,經常一個多月才回來見一次孩子。在外也不打電話、發視頻跟孩子交流。
我們家那位就是個甩手掌柜,每天一回來就玩手機打遊戲,我叫他帶孩子,他說太辛苦了,需要放鬆。
我老公覺得帶孩子是女人的事,男人只負責賺錢,我氣得沒話說……
後來,一個孩子媽媽說:
我先生就喜歡跟孩子在一起,經常陪孩子學習、運動。孩子也喜歡爸爸。
此言一出,立刻引發羨慕無數,大家就像是發現了稀缺物種似的紛紛討教經驗。
我記得,曾經有個讀者跟我傾訴,她說:「
現在有個新詞,叫『喪偶式育兒』,我覺得就是在說我……
」她告訴我,她的兒子五歲了,他爸爸除了給錢買孩子需要的物品外,其他就沒管過孩子,沒換過一次尿布,沒餵過一次飯,沒給孩子洗過澡,沒單獨帶孩子出去玩過。偶爾周末能捧著手機坐在兒子身邊,陪他看會兒動畫片,就算是溫馨陪伴了。
她的話語里透出深深的無奈。
其實,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我們都說,父親是家裡的頂樑柱,要養家、要承擔責任。可是我想說:
孩子,也是需要爸爸的陪伴的。
作為父親,光出精子,不出精力,是不行的。
3
《三字經》中有句話:「
養不教,父之過。
」可見按照中國傳統觀念,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是第一責任人,子女教育有失,那是父親的過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談到父親的責任時說:「
做為男人,一個父親不僅僅是讓一個孩子來到人世,而是要有勇氣撫養其成人,並教他如何做人。
」遺憾的是,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社會在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上,開始形成了某種不成文的分工:
父親賺錢養家糊口,母親操持家務、相夫教子。
環視周圍,很多父親竟然以此作為定性男子氣概的一大準則,認為過多地陪伴家人,非男人本色。幾年前,一篇名為《我的爸爸》的日記,曾經在微信朋友圈被瘋狂轉發。
一個九歲女孩在日記中形容自己的爸爸為「工作狂」,值班、加班、開會、出差……卻很少有時間陪她。她甚至哭著在電話里喊:「要見你一面都這麼難嗎?」
而日記最後一句:「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更令無數正在為工作打拚、為生活奮鬥而缺少時間陪伴孩子的爸爸們淚流滿面。鳥老師所在的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行家長會,可是,班上幾乎90%是媽媽參加,站在講台上放眼望去,家長會幾乎成了「婦女大會」。
不只是我班如此,其他班級同樣如此。
爸爸普遍缺席,成了一種常態。正是這樣的現象,暴露出了我們這個社會家庭教育的一個重大缺陷和盲區: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嚴重缺失。
4
那些在成長道路上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說一件真實的事情。
我有個表哥,年長我幾歲,在本市開著一家大型的傢具店,家境還算富裕。
他的兒子,也就是我侄子,今年已經初三畢業,怎奈中考成績實在太差,上高中無望。於是,我表哥讓他上了本市的職業中學。
開學還不到一個月,我這個侄子就在學校里犯事了,跟同學打架,把對方的牙齒打掉了一顆。對方家長鬧到學校,要求給個說法,必須賠償。
我表哥給人家道歉,又賠了錢,然後氣急敗壞地把侄子領回家教訓。都說「伸手不打過頭兒」,那次表哥實在氣壞了,打了侄子一巴掌:「這麼大的人了,你能不能讓我省省心?!」
想不到,個子比表哥高的侄子竟然怒視著他爸爸,反問了一句:「從小到大,你為我操過心了嗎?」
表哥愣了半晌,沒說話,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後來,表哥找我聊天,他跟我說:「妹子,你是老師,比我讀的書多。不怕你笑話,孩子說得沒錯,從出生到現在,我還真沒為他操過心。」
說起來都是因為「忙」,孩子小的時候,表哥沒怎麼抱過他;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從來沒有參加親子活動,也沒接送過一次;孩子上了小學、初中,學習和生活都是表嫂在管,表哥覺得理所當然。他不知道孩子在哪個班,哪個老師教他。
每天跟孩子難得說幾句話,問得最多的就是「考了多少分」,更談不上父子之間的談心了。
表哥說,他以前覺得孩子悶悶的,挺內向的,沒點男孩子氣概。沒想到到了職校,竟然叛逆到跟同學打架。
孩子究竟是沿著怎樣的軌跡在成長,他的心路歷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在成長道路上有沒有需要父母引導的時候,表哥一無所知。
說到最後,表哥的眼淚下來了,他在後悔沒有參與孩子的成長,懊悔沒有多關心陪伴孩子。
他說,
多
希望時間倒流啊,那樣他就可以彌補對孩子的虧欠,做一個稱職的父親,拉著孩子的手,陪著他一起成長。
可是,為時已晚。
5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比起容易焦慮的感性的媽媽,爸爸的理性和信任感往往更能幫助引導孩子。
爸爸陪伴孩子的過程,是與孩子相互成長的過程,愉快的相處陪伴,會讓孩子的性格更健全、更完善。
會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有理想、有遠大抱負的人,也會讓整個家庭關係更健康、更有愛,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有愛的人。
今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段子:
兩個男人在一起吹牛。一男人說:「我媳婦可能幹了,自己開車、自己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喂孩子、管孩子,送孩子上學、放學、賺錢、自己逛街,啥啥都難不倒她!」
另外一個男人回答:「像你媳婦這樣的人,在我們村那叫寡婦。」
笑過之後,才發現這是多麼痛的領悟。這個段子到底是對媽媽的讚歌,還是對家庭教育嚴重錯位和顛倒的諷刺?
有人說:
中國家庭大多是單親家庭,只有一位多功能全自動的母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父親!
即使有生理上的父親,也沒有精神上的父親!這話自然有些過,但對我們是否也該有當頭一棒的作用呢?與其等到孩子青春期時,媽媽們力不從心、爸爸們也毫無威信唯有簡單以暴制暴時亡羊補牢,爸爸們不如早日覺醒,充分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重要性。
爸爸們,從今天開始,請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來。
媽媽們,也請把這篇文章轉給你的老公看,因為爸爸的陪伴無人能夠替代!
作者:鳥老師,80後老文青,內心純真的教書匠和寫字匠。用文字浸潤生活,善於將日子過成段子。進一步大海,退一步市集,喜歡和喜歡的一切在一起。原創公號:等鳥人(ID:idengniaoren)。


※孩子6歲前,這6個規矩必須給他立起來
※有一種只有當了媽才能體會的幸福,叫娃兒們都睡了
※吃早餐對孩子學習影響巨大,甚至比校外補課還有用!
※給自己放假一天時間不當媽,你會做什麼?
※寶寶缺鋅什麼癥狀?不愛吃飯就是缺鋅嗎?含鋅最高的食物是它別認錯!
TAG:親子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