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無名古堡 身世成謎
堡壘正面照,望孔下的四個小孔,疑似排水口或出氣孔
始建信息不詳,建築形式罕見……近日有市民反映,在門頭溝區天橋浮村,遺存有一座無名氏古堡,修建者身份、建築功能均無明確記載,為其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有文史學者判斷,這座古堡可能是大戶人家的避難場所。
近日,在文史學者毛銳的指引下,記者在村裡找到了這座神秘古堡。記者看到,古堡背靠山坡,建築呈長方體,全部用毛石壘砌。正面設一望孔,望孔下方是並排4個小窟窿,遠看好像射擊孔。但走近觀察,小孔內卻並非筆直。毛銳判斷,不排除堡壘內有地下室,所以這有可能是通風孔。
堡壘側面開門,門口由規整的石塊壘砌。進門左轉有石台階,可登上堡壘的房頂。進門右轉,則進入堡壘內室,拱頂完整無損,地面上是一個半米深大坑,系人為探挖。在室內一牆角處,設有一個低矮門洞,普通人須匍匐才能鑽入,但鑽進去後發現內部已被堵死。毛銳分析,這可能是通往地下室的入口,但為何門洞修建得如此低矮,則不得而知。
分析 大戶人家建造 用來防範土匪
從堡壘的堅固度、採光效果判斷,這絕非普通民宅。如果說是一座炮樓,又看不出迎敵的痕迹,除了一個望孔,便無其它射擊孔。從築造工藝來看,毛石的粘接使用白灰、並非近現代流行的水泥。官方也並未將其公布為文物。
曾任門頭溝區文物管理所所長的齊鴻浩判斷,天橋浮村的石砌堡壘,建造於清代,是馬家花園僅存的建築物。作為當地的大戶人家,馬家修建一座堡壘作為危急時刻的避難場所,也在情理之中,主要用來防禦土匪。
《北京門頭溝村落文化志》中有記載,天橋浮村清代確有一馬家。生於1832年的馬相如被朝廷封為二品職,1862年考中進士,入翰林院,在當地也被稱為馬翰林。馬家興盛時,天橋浮附近有煤窯上百家之多。


※購買手機未收到貨 商家被判賠
※持續兩天降雨結束 北京碧空如洗
※「暖男」韓旭不忘初心 重新上路
※京城人氣泰國菜餐廳推薦
※快遞公司蹭熱點 「雙11」大戰欲提價
TAG:千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