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你會和孩子交流嗎?一個教養情境和13種不良溝通方式

你會和孩子交流嗎?一個教養情境和13種不良溝通方式

【故事】

表弟小成來廈門度假,住在家裡。小鴻五歲多,表弟四歲多,有時兩人一起玩的挺開心,有時也會因為爭玩具不高興。

表弟是第一次來廈門,媽媽帶他們去海灣公園。

在公園裡媽媽邊走邊和小成介紹:「這顆是棕櫚樹,再往那邊走一段就可以看見大海了,有時小螃蟹還會爬到岸上來呢」。

一路上小鴻有點磨蹭,有時要媽媽叫上兩句才勉強跟上。媽媽和小成再往前走了一段,快到海邊的時候,發現小鴻落在後面十幾米,叫他跟上他也不回答,在一棵棕櫚樹邊停了下來,低著頭,朝樹根部分踢了兩三下,然後蹲下來。

12 種錯誤的溝通方式,你會選哪種?

1.「我們馬上走遠了,快跟上我們」(命令)

2.「如果你不跟上,我就走了啊」(警告)

3.「你這樣停下來不走,不像大哥哥的樣子!」(批評,評價,表示不贊同)

4.「你都多大了,難道還要我抱你走嗎?」(嘲笑)

5.「我知道,你看媽媽早上給小成弟弟介紹,你有點嫉妒他。(分析、診斷。告訴孩子他的動機是什麼)

6.「你早上為什麼不願意和小成弟弟一起玩呢?」(調查,質問)

7.「你當哥哥要照顧弟弟。小成比你小,又第一次來廈門……」(規勸,說教)

……

這些顯然不是好的回應。然而,父母曉之以理,給出中性甚至溫和的建議,效果往往也不好:

8.「小孩必須學會彼此相處(說服,教育)

9.「你為什麼不跟弟弟說公園裡有什麼好玩的,你們可以一起玩,這樣你也不會無聊了」(建議,給出解決方案或意見)

10.「因為小成弟弟難得來廈門一趟,媽媽想讓他多看一看,你住這裡經常都可以來……」(為自己解釋。)

這些回應中,傳遞的信息是:你的行為是錯的,情緒是不應有的(你不應該不高興)。

那還能怎麼回應呢?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下面兩種方式不錯:

11.「你大多數時間和小成都相處得挺好,一會兒也會好的」(安慰、同情、安撫)

12.「別不高興了,走,去海邊挖沙去」(轉移話題,大事化小,覺得只要分散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好了。)

這樣做沒有了批評指責,也少了建議和解釋,但不足之處是孩子仍然會覺得自己的感受沒有受到重視,似乎媽媽覺得自己的情緒不重要,只要用時間或其它活動一「沖」就沒有了。

值得你模仿的一種溝通方式

媽媽可以這麼做:

13. 媽媽蹲下來,摟著小鴻的肩膀說,「是不是媽媽早上一直給小成弟弟介紹,沒有像平時一樣照顧你和你玩,你覺得很難過?」 小鴻點點頭,看得出眼裡有些淚水(這是被理解)

「媽媽永遠都是最愛你的「 小鴻情緒平復了許多,眼裡也多了些光亮。

媽媽拉著小鴻的手,慢慢拉他站起來,一起往前走:「今天是小成弟弟第一次到海邊來,所以媽媽多給他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和孩子溝通並非只體現在言語中,很多時候,非言語的動作有時傳遞了更多的信息,上文中媽媽的「蹲下來,摟著小鴻的肩膀」體現了對孩子的接納、尊重和愛。

不要問只能讓孩子說是和對的話

心理學鼓勵家長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但是有些家長會覺得,在和孩子溝通時,共情沒有效果。原因可能是因為沒有使用準確的情緒辭彙。

比如媽媽回應:「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 孩子明明已經表現出來了,這樣的問句除了讓孩子招認「對」、「是」,還能說什麼呢。另外,「不高興」這個詞表達失之於寬泛,不準確。不高興可能是生氣、嫉妒、難過、沮喪、失望等等,到底是指什麼呢?孩子也可能理解為媽媽在責怪他。因此,做父母的要盡量用準確的情緒辭彙來表達。

有時,家長無需為孩子的情緒負責

有些家長有疑問:共情是不是會讓孩子變得更有依賴性?

不會!但如果你的回應像下面這樣,的確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依賴。比如:

14. 媽媽看到小鴻停下來不走,知道他難過生氣了,趕緊承認是自己的錯誤: 「都是媽媽的錯,媽媽早上不該只顧著給小成介紹沒管你……」

「就是,都怪你!!」小鴻又哭又鬧,像受了很大的委屈。

「是,是,媽媽的錯,下次再也不會這樣了」 媽媽趕忙撫慰。

……

小成在旁邊尷尬地看著哥哥哭鬧,阿姨手足無措的忙亂著。

為什麼這樣的回應不合適的?因為在上文的情境里,媽媽並無過失,如果把孩子出現的負面情緒都歸為自己的失誤,等於家長要為他的感受負責!他難過生氣,是因為我沒照顧到;他沮喪失望,可能是我哪方面做的不夠好……長期如此,孩子有了負面情緒會覺得是別人造成的。自然,這也不是合適的共情。

來自/知乎 文/劉建鴻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選擇看到的樣子
心靈驛站:「一對一個案心理輔導」體驗
寶圖心靈驛站:「如何提高孩子的專註力」體驗沙龍
所有關係都是與自己的關係

TAG:心理夜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