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候補將軍的核心團隊
12日的《解放軍報》介紹了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少將及他帶領的科研團隊。
提起馬偉明小夥伴們一定不陌生。因為就在7月28日,他剛剛獲得了象徵著我軍最高榮譽的「八一勳章」。
馬偉明少將多次被記一等功,帶出的團隊自然不簡單。三十年來,他的科研創新團隊致力於艦船電力工程領域研究,在艦船綜合電力新能源接入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2015年9月,還被海軍授予「創新強軍馬偉明模範團隊」榮譽稱號。
這支團隊的過人之處究竟在哪裡,為何軍報要把它作為我軍「國防科技最頂端的表情」?想知道答案,還要從馬偉明自己說起。
20世紀90年代初,在恩師張蓋凡教授的指導下,馬偉明帶領課題組,用僅有的3.5萬元建造了兩台小型十二相發電機,在由洗漱間改造的簡陋實驗室里開展研究。
6年間,他們反覆試驗,在對數十萬組數據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終於成功研製出帶整流負載的多相同步電機穩定裝置,發明了帶穩定繞組的多相整流發電機,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蕩」這道世界性難題。
而這只是馬偉明團隊「才露尖尖角」的開始。在馬偉明為所長的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牆上,貼著「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大字,這便是馬偉明和團隊不懈工作的精神核心。
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是艦船由機械推進向電力推進轉變的一次技術革命。十幾年前,馬偉明把目光瞄準了頂尖強國們尚未攻克的項目——電磁發射技術。
然而,先後3次召集國家頂尖專家研討,得到的幾乎是一片否定聲:「英美等發達國家都沒有選擇這條路線。憑我國現有的條件,這條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對此,馬偉明的回答很簡練:「要做就做最前沿的!」
8年之後,包括40位兩院院士在內的100多位專家來參加科技成果鑒定會。面對馬偉明的創新壯舉,白髮蒼蒼的老專家激動不已,泣不成聲……
推動科技興軍,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鬥力,說到底就是向科技創新人才要戰鬥力。馬偉明對此的觀點是,培養人才要捨得花大價錢。對他來說,哪怕是花數十萬,甚至百萬、千萬的實驗設備,只要是科研需要,人才培養需要,即使借錢也在所不辭。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趙治華調入馬偉明團隊後,馬偉明為他投了不止1000萬的科研經費。然而,前3年,趙治華沒有搞出一個課題,沒出一個成果,沒發表一篇論文。一些人開始認為這個小夥子可能水平不行,但馬偉明並未放棄。
三年未鳴,一鳴驚人。第4年,趙治華髮表了第一篇論文,就立即在國際上引起轟動。如今,趙治華已經成長為重點實驗室電磁兼容研究方向的首席專家。
肖飛是海軍工程大學一位年輕的教授,也是馬偉明團隊中的一員。他不滿30歲就已經開始跟隨馬偉明院士開展「新型高速感應發電機系統」的研製。2016年1月8日,他隨團隊一起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
曾有人算過一筆賬:自馬偉明當選院士以來,為培養人才花費數以億計。然而誰能想到,在取得累累碩果的馬偉明團隊中,科研人員的平均年齡僅僅約35歲。
雖然馬偉明帶領團隊的科研經費動輒千萬,但他卻非常「摳門」:曾為一張列印紙而惱火,規定「非本所人員不得到本所列印」;出差在外,能坐火車不坐飛機,能坐硬卧不坐軟卧;非急事不得坐飛機,未攜帶涉密資料時一般不坐軟卧……
這樣的底氣,來自於馬偉明團隊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和「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他曾說過:「我心甘情願做一匹駕轅拉套的馬,為了國家利益和國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樣的鐵血軍人,如何不令人尊敬!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長安街知事APP


※馬雲點菜的未來餐廳,原來省長也在
※美國僱員24萬的超級機構,新任掌門出人意料
※副省長退下來後,竟在城中村裡見到他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職務變動
※每月多交美國1億保護費?台「國防部」的回應又被罵慘
TAG:長安街知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