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規模達5萬億的智能投顧市場,AI理財靠譜嗎?(下)
#十分鐘的深度閱讀,洞悉全球經濟新格局#
編者按
接受智能投顧的人越來越多,使得其發展前景備受看好。國內外相關業紛紛入場,國內以招商銀行為代表,在AI理財上進行率先嘗試。智能投顧快速發展的背後是機構行為,研發團隊期望通過發展機器服務來彌補投顧市場人力服務的不足。但是,完全依靠機器並不現實,更多的是朝「人機合作」方向上探索。目前,要使AI理財靠譜,仍面臨著許多挑戰……
(接前文付費精選 | 面對規模達5萬億的智能投顧市場,AI理財靠譜嗎?(上))
和美國智能投顧投資ETF或指數基金不同,摩羯智投追求主動管理的阿爾法收益。招商銀行總行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招行財富管理智能投資工作室負責人王洪棟認為,市場有效性不同,導致國內智能投顧無須參考美國經驗。美國市場是註冊制,某種程度上股票沒有供需矛盾,在一個充分競爭的有效市場里,出現股市閃崩的機會很少,套利機會也是很少的。「但美國法則在中國市場基本無效,在中國做指數反而不是怎麼掙錢,市場上也很難出現量化大師,但阿爾法的能力卻是很強的。」在他看來,中國生產指數基金其實並不複雜,之所以指數基金的數量遠遠少於美國,是因為盈利能力跑不過這些主動管理的阿爾法基金。目前摩羯智投的底層資產包括國內股票、國內債券、貨幣、黃金、海外債等。目前,同樣以人機結合方式、採取主攻公募基金銷售的還有蛋卷基金等。
對此,PINTEC璇璣首席執行官鄭毓棟持不同看法,認為「配置才是正途」。他的做法和美國智能投顧接近,根據投資者的需求(包括個人的財富情況、風險屬性以及流動性需求)為投資者做出個性化和定製化,同時可追蹤的風險收益最優化組合。「這個風險就是投資者要的風險,收益也是在投資者風險偏好下能夠得到的最優化結果。」鄭毓棟說明,「我們的組合併不是去追求最高回報,也不是賭一個方向的概?念。」
鄭毓棟用了一個通俗的說法來形容阿爾法收益:你站在火車上,你在火車上跑兩步,你比火車跑得快的距離就是阿爾法回報。「阿爾法策略的收益只能從另一群人身上獲得,當很多人使用,隨著管理資產擴大,阿爾法收益不可持續,最終策略就會失效。」鄭毓棟說,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回報率很好的基金,一旦規模擴得特別大就變得平庸。廣發證券劉雪峰團隊在7月31日的報告認為,永遠不存在始終獲得超額收益的模型/技術,在新技術效用逐步消失的過程,意味著舊技術甚至無法獲得平均收益,因此必須不斷投資於更新的技術。目前,國內以機器為主的智能投顧還有資配易、藍海智投?等。
「國內有些智能投顧公司追求阿爾法,只重視『投』,而沒有『顧』,這違背了智能投顧的本質。」鄭毓棟表示,能夠產生阿爾法回報的基金基本上都會悶聲發大財,不會公布他們的策略。但智能投顧需要公布策略,需要一個容量非常大,有效性長,而這個策略就是貝塔回報。「中國的市場還有一些非有效性,所以大家還對阿爾法回報有一個迷戀,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人參與,市場變得越來越有效,阿爾法回報的空間一定越來越少。」
波士頓諮詢合伙人徐勤也告訴《商業周刊/中文版》,很多對沖基金到了一定規模以上不會擴容,因為不可能把策略複製到無限大規模的一個市場上面。「但在智能投顧市場,阿爾法和貝塔策略兩者不矛盾,選擇哪個投資策略,跟其能推薦的產品範疇有很大關係。」
渣打銀行中國財富管理部、投資策略總監王昕傑也認為主動或被動各有優勢,都可以用於智能投顧。「如果只看今年中國上證50和滬深300的表現,仍是可以打敗主動型基金。但在其他時間點,主被動收益可能就會倒過來。」關鍵在於,他認為不要把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看得只局限在主被動的形態上,「智能投顧面臨的問題更在於產品不夠多元,而非主動或被動。產品同質化太嚴重,投資者並沒有其他選擇,機器人能做的也就有限。」截至2016年6月,中國上市ETF合計130隻,大多屬於傳統股票指數型ETF。而為應對國內資產不足的困境,鄭毓棟使用公募基金補充ETF,而美元組合則以全球ETF為主……
……
……
……
商業周刊中文版知識商店是《商業周刊/中文版》新媒體最新推出的付費產品系列。《商周深度閱讀365》將為讀者每天更新一篇由編輯精選的商業類深度閱讀文章,可單篇購買或訂閱全年,#十分鐘的深度報道,幫您觀察世界經濟新格局#。大量新產品也將陸續登陸商店,請大家持續關注。
如何找到商周知識商店主頁?
點擊這裡,或在本公眾號底部找到>>全視角>>商周知識商店


※美國欲加強網路廣告監管力度,Facebook、Google和Twitter該如何應對?
※華爾街不再是金融危機的源頭,下一場風暴將從矽谷開始?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