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華爾街不再是金融危機的源頭,下一場風暴將從矽谷開始?

華爾街不再是金融危機的源頭,下一場風暴將從矽谷開始?

本文系商業周刊App付費文章,禁止轉載。

撰文:William Magnuson

銀行的資本充足程度比以往更高,監管機構對大型機構定期進行壓力測試

金融科技這場革命已經營造了一個滿是動蕩和分裂的環境

上一場金融危機過去已經10年,有人已忍不住預言下一場危機的臨近。但是當下一場危機真的來臨時,其根源可能來自矽谷,而不是華爾街。

金融圈劇變

與10年前相比,金融圈已大不相同。2007年,我們最為擔憂的問題是「大到不容倒閉」。華爾街銀行的規模之大令人瞠目,而且因為事關金融體系健康的核心,因此沒有哪一國政府敢讓它們隨便倒閉。清楚了自己受保護的地位,銀行便肆無忌憚地押注房地產市場等高風險投資,並發明了越發複雜的衍生產品。其結果就是爆發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發源於美國,並後來波及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其中包括美國、德國、日本等

在2007年之後的數年裡,我們在解決「大到不容倒閉」的問題上取得了很大進步。銀行的資本充足程度比以往更高,監管機構對大型機構定期進行壓力測試,《多德-弗蘭克法》(Dodd-Frank Act)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要求也比以往更加嚴格。

雖然這些改革措施成功地降低了造成上一次危機的種種風險,但它們卻忽視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一些新生的風險,而這些風險很有可能會引發下一場危機。

自2007年以來,一大波創新席捲金融領域,影響到金融領域的方方面面。向Betterment和Wealthfront這樣的機器人理財顧問已經可以在幾乎無需參考人類意見的情況下,僅憑演算法就能給出財務建議。

Kickstarter和Lending Club這樣的眾籌企業也為企業和個人開創了從分散的個人網路那裡籌資的新方法。比特幣和以太幣等虛擬貨幣的興起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貨幣能夠和應該如何作用的理解。

比特幣(Bit 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指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和法定貨幣相比,比特幣沒有集中的發行方、由網路節點的計算生成、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買賣,不管身處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並且在交易過程中外人無法辨認用戶身份信息

這些金融科技市場主要為一些小的初創公司所主宰,與長期主導金融世界的那些大體量、集中化的華爾街銀行恰恰相反。新興金融科技市場的出現給投資者和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和方便。通過決策自動化和降低交易成本,金融科技讓金融的車輪轉得更加快捷、順暢和高效。它還同時讓資本得以向新的、以往未曾服務到的團體開放,賦予了金融以前所未有的民主氣息。

脆弱的金融科技革命

但革命常常止於毀滅。而金融科技這場革命已經營造了一個滿是動蕩和分裂的環境。其脆弱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與傳統華爾街銀行相比,金融科技公司在快速、負面的衝擊面前更加不堪一擊。由於規模小,業務單一,所以在前進路上遇到坎坷時會更容易翻車。想想總部設在東京的比特幣交易所Mt. Gox,在一次顯而易見的黑客入侵將其放倒之前,它曾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中心。按今天的價格計算,這一漏洞給它造成的損失超過35億美元。

其次,與傳統金融企業相比,對金融科技公司進行監管的難度更大。由於許多關鍵功能依賴於複雜的計算機演算法程序,外人很難看清楚其內在的風險和回報。而由於它們採用的許多技術是具有創新性的新科技,因此可能不在守舊和過時的監管框架監督之內。近期ICO的泛濫就讓世界很多國家的監管部門束手無策,手忙腳亂地尋找應對辦法。

2017年9月4日,中國央行等七部委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ICO)融資風險公告,認定ICO及其代幣為非法集資和傳銷騙局

第三,金融科技公司尚未形成對傳統金融機構予以指導的不成文行規和預期。2008年,當雷曼兄弟公司瀕臨破產之際,華爾街最大幾家投行的老闆齊聚紐約,展開協同行動,防止恐慌蔓延。很難想像這種危機發生在金融科技領域情況會如何。這一行業是這樣年輕、玩家又各不相同,以至於相關公司很難有什麼動機為長久利益攜手合作。相反,野蠻生長和不拘一格才是它們發展的優先考慮。

那麼如何才能讓金融科技變得更加安全一些?這個問題沒有顯而易見的答案,但可以先看一下阿布扎比和新加坡最新推出的「沙盒監管」,金融科技公司可因此與監管部門展開合作,確保其業務的安全和穩固。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也推出了類似項目。類似這樣的安排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是一個「安全空間」,在這個安全空間內,金融科技企業可以測試其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營銷方式;其目的主要是幫助金融創新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進行測試,而這種測試不能對消費者造成損害,且應遵守必要的法律規定

但比解決金融科技問題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對於解決這方面問題的認識。華爾街已不再是金融的未來,矽谷才是。

(本文內容不代表彭博編輯委員會、彭博有限合夥企業、《商業周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觀點。)

編輯:林一丹、黃琬鈞

翻譯:吳洪濤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馬雲專訪丨廉價iPhone丨K-Pop崛起

丁磊丨避稅天堂丨日本百元店丨哈佛「關係戶」

省錢套路丨啃小族丨玩具反斗城丨比特幣分叉

老外也「淘寶」丨騰訊劉熾平丨知識付費丨漲工資

科技巨頭聯盟丨拼飛機丨iPhone設計師丨矽谷保守派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美國欲加強網路廣告監管力度,Facebook、Google和Twitter該如何應對?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