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冷戰時期的蘇聯是如何謀求海上霸權的?

冷戰時期的蘇聯是如何謀求海上霸權的?

作者/逆北

1945年5月中旬,納粹德國在蘇聯紅軍與美英法盟軍的聯合打擊下壽終就寢,歐洲大陸長達數年的反法西斯戰爭至此結束。但是,就在全世界歡呼法西斯勢力覆滅的同時,一場新的戰爭又在悄然間興起了,那就是冷戰。

(站立於柏林帝國大廈廢墟之上的蘇聯紅軍將領們)

覬覦海洋的傳統

在暗中角力的過程中,蘇聯方面為爭奪海洋霸權所下的功夫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方面,正如著名軍事家馬漢所言——「掌握海洋即掌握世界」,因此蔚藍的深水自然是難以擺脫火與劍的染及。而回望俄國歷史,從彼得一世舉全國之力發動對瑞典和土耳其的戰爭以奪取出海口,到後來幾任沙皇的海軍建設。都可以看出俄國人對於海洋的執著。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

但是蘇聯人對於海洋的關注,光靠大俄羅斯帝國的這種傳統顯然是不足以說明的。蘇聯人對於海洋霸權的謀求,其實說到底還是一種現實的考慮。

20世紀60年代初的蘇聯,雖然在核武器研製與裝備的方面頗有建樹,但在古巴導彈危機中,運載核武器的蘇聯艦艇卻因為美國海軍的封鎖而險象迭生,最終,這場危機以蘇聯的遠洋艦隊撤回本土而告終。

雖然在這次危機中,促成蘇聯人撤退的原因是很多的,但是美國海軍在這其中的作用顯然是不可小覷的。例如,60年代的蘇聯海軍與二戰時期相比,仍未有較大改觀。但是美國人此時的海軍基地卻已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同時,美國人無論在艦艇的數量與質量上都要遠遠超過蘇聯海軍(還可召喚大量戰機參戰)。蘇聯的海軍建設同美國相比,已落後了最少十年。

素來不甘人後的蘇聯人自然是咽不下這口氣的,於是在危機結束後不久,蘇聯政府即在海軍建設方面加撥大量的資金,以促進自身的海軍力量(無論是近海還是遠洋)的發展。

蘇聯人的新式武器

恢弘的海軍強軍夢的背後所依託的,其實是堅定而高效率的決策執行力。在古巴導彈危機的刺激與豐厚的國家儲備的保證下,蘇聯方面開始率先在新式武器方面積極開展研製與發展。

例如,納賽爾所領導的埃及在同以色列的戰爭中屢戰屢敗,但在接受了蘇聯方面援助的裝備「冥河級」導彈的小型快艇後,埃及當即投入使用,並很快擊沉了數艘以色列海軍的艦艇,在蘇聯人的新武器的幫助下,埃及人多少從海上找回了一點面子。而當這個消息由中東飄至西方陣營後,立刻引起了西方陣營一場不小的騷亂(就在同時,冥河反艦導彈開始在第三世界大量列裝)。美英方面不僅為冥河反艦導彈精準的殺傷力感到吃驚,更深深地意識到,短短五年的時間(1962~1967),就使蘇聯擺脫了古巴導彈危機時的尷尬局面,並逐漸形成了自己在海洋霸權爭奪中的獨特優勢。

(「利劍出鞘」)

「資本輸出」下的中東主導權爭奪

蘇聯為了謀求海上霸權,除積極開發新式武器與擴編海軍外,還為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反對者提供了大筆的貸款與物資援助。

因為蘇聯人知道,西方世界之所以能在二戰後取得大量的經濟成就,與來自中東地區的石油供應是分不開的。但是西方世界支持猶太人在中東復國(建立以色列)的做法,卻引起了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的極大不滿。因此,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便成為了蘇聯人制衡西方的棋局中又一顆極有價值的棋子。

例如,據上世紀70年代我國相關資料的記載,從1954到1972年期間,蘇聯向中東國家(基本為阿拉伯國家)所提供的經濟與軍事援助,分別佔到其對第三世界援助總額的百分之四十一與百分之五十八。蘇聯利用中東阿拉伯國家在對抗以色列失敗後急於自強的心理所提供的大量援助,不僅擴大了蘇聯在中東乃至於中東周邊地區的影響;同時還強化了自己對於中東國家政府與軍隊的控制。

大量的蘇聯軍事顧問與技術人員充斥於中東國家的軍政系統當中(甚至達到營連一級),並因而獲得了一些極具戰略價值的基地與港口的使用權。中東,在無形中,已逐漸成為了蘇聯海洋霸權爭奪之路上的一座極富戰略意義的里程碑。

即將開赴海外的蘇聯顧問團

在蘇聯人的積極援助下,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實力迅速上升,並與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在地中海與印度洋舉行了多次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

雖然這些軍演的背後有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威懾的目的(以及互相之間的角力,如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但蘇聯人也通過這些軍事演習,進一步提升了自身海軍部隊的現代化水平和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武器性能的檢驗與海軍同其他兵種的協同等)。蘇聯人提供向阿拉伯國家提供大量的援助,不僅極大的改變了地中海地區原有的「西方壓倒東方」的狀態,還對美國人支持下的以色列起到了極大的遏製作用。也就是說,表面上看,中東地區的衝突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但它的背後,則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博弈之爭。

眾所周知,蘇聯是一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而國家干預的這隻手,也幾乎觸及到了國家的各行各業,海洋漁業自然是不會例外的。一開始,蘇聯國內的漁業捕撈等多集中於沿海地區,二戰結束後,隨著捕撈技術與造船業等的進步,蘇聯的國家與集體所屬下的捕撈業也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漁業捕撈船也由原先的單打獨鬥發展為成群結隊的行動,捕撈範圍也不斷擴大。無論在墨西哥灣,還是南極附近,都可以看到蘇聯漁業船隊活躍的身影。

其實不僅是蘇聯,其他國家的遠洋捕撈業都比較突出,只是蘇聯在這方面更加特殊罷了。

但是,真正應加以關注的是,在蘇聯人遠洋捕撈船隊所到達的地方,他們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海產品,還可在捕撈的過程中「順手牽羊」以獲取一定的捕撈區域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在搜集完畢後由政府部門層層上報,並轉而交給國家安全部門以及海軍部隊。因此,在外人看來不起眼的捕撈船隊,不僅是一個生產組織,更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蘇聯人謀求海洋霸權的拓路先鋒。而冷戰時期蘇聯的捕撈船會遭到西方國家的監視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吸引蘇聯人發展遠洋捕撈業的不僅僅是遠洋捕撈本身所帶來的豐厚的收入,更多的,則是龐大的捕撈船隊對於國家戰略可能作出的貢獻。也就是說,在之後的遠洋船隊的捕撈作業中,蘇聯人不僅僅關注於捕撈機器的更新與裝備,更多的,則是如何在船隊當中安排大量的用于海洋信息搜集的機器與相關的技術人員了。

參考文獻:

(英)戴維 費爾霍爾《俄國覬覦海洋》 上海人民出版社

龔良佐《蘇聯是怎樣蛻變為社會主義帝國的》 遼寧人民出版社

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美)沙希利 浦洛基《大國的崩潰 蘇聯崛起的台前幕後》 四川人民出版社

張建華《推倒紅牆 克里姆林宮最新檔案揭秘》 中央編譯出版社

(美)羅伯特 肯尼迪《十三天 古巴導彈危機回憶錄》 上海人民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北宋亡國時,「八十萬禁軍」都去哪了?
作為七個省的屏障,這個地方直到清朝快滅亡才被發現價值
一小國因饑荒死亡百萬人,英國袖手旁觀,卻催生出美國政壇的多位總統
「戰鬥民族」的噩夢是誰?
「三八大蓋」步槍在抗日戰爭時期有多厲害?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