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曾龍‖國畫作品欣賞
不知道寫些什麼,又不知道從何寫起!請原諒我對藝術的無知,我將帶你進入我的藝術世界,…我就是我…不一樣的水墨。
我以「四王」山水起步,繼承大師黃賓虹點染勾法,結合西方印象派風景畫技法,將色彩互補斑斕的效果適當加入,一幅幅學他不像他,畫中有我法的藝術風格油然而生。中國畫講究意境,宋代歐陽修詩:「古畫畫意不畫形」
米芾《畫史》講:「樹石不取似,意到便已」,表明中國畫重在寫意,不再寫形。遠看是山水,近看不是山水,遠看又是山水,筆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造化入筆端,筆端奪造化,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唐代的王維認為,水墨畫之中,水墨為上
忌諱功夫不到家畫重彩,重彩者顏色俗氣,大師黃賓虹,以點染之法,來進行點彩,從而形成了通透,空間,而富有體積的畫面。型要畫到能准故意不準,不是不能准這樣畫面才能生動有趣味,在中國古人看來,把大自然融入筆墨之中,這是山水畫所表現的天人合一的精神。清代的山水畫大師石濤認為必須「深入物理」,才能「曲盡物態」,而達到「物我交融」就是說首先要研究所描繪的對象的本質才能掌握其形象。從而把自然界的物象和人,融合到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達到情與景的交融。
這就是歷代中國畫家,所追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緣」山水畫對筆墨意境的追求,山水畫包含的內容廣泛,山,水,樹,石,還有房屋,橋,船,車,馬,人物等。自由洒脫,用筆造型簡約概括的山水畫,稱為寫意山水
寥寥幾筆有三兩棵樹,幾間草房遠處有山,近處有水,提上幾句詩,就成為一副耐人尋味的山水畫。
何為山水畫的意境?
簡單的來說,用筆洒脫,氣韻連貫,墨色變化分明,山水前後空間明顯,總的來說就是給人看後有似像非像的感覺,這種像,又像是自然界中的,又超出自然界的,並且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此稱之為意境。
值得可提的事,每個人的作畫風格,用筆方法,用色用墨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意境也有所不同,從而會形成,1000個讀者有1000個哈姆雷特。
中國畫是筆墨的藝術。
筆墨的運用就成了中國畫的主要技法,中國畫以筆為筋骨,用筆的力度決定了一副畫的氣度,剛柔。而筆的力度又來自於書法,所謂書畫同源,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以墨為血肉,墨分五色,干,濕,濃,淡,黑。加白色為六彩,而墨的物理性質雖然穩定,但放置的時間久了,會變質。隔夜墨又稱宿墨,焦墨等。以水為靈魂,一幅畫中,應用的水分多少,會形成不同的意境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宣紙博大精深,由於水在使用的時候四季不同,空氣中所含水分的多少,會使宣紙中所吸收水分有所不同。宣紙中的水分和作畫時所用的水水的多少,會形成不同的畫面效果,墨無水不活,水分不足的畫面,就會成為死畫面,所以水成為水墨畫中不可缺少的靈魂。
清代的石濤說「沿皴作點三千點,點到山來氣韻來」,由此可見點在畫面中的作用與線條相比是有過之而不及的。古代畫家在,崇尚師造化之後又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個境界,產生了不求形似的美學思想。最具代表性是元代的倪瓚,他說自己的畫「不過寥寥數筆,不求形似」卻有,超凡脫俗的意境。
寫意山水,強調畫畫隨心所欲,強調主觀感受,不刻意追求像什麼,但也不能脫離自然現象
陳衡格在《中國文人畫之研究》中指出「文人畫不求形似,正是畫之進步」,這就說明畫家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不單純寫實,又有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翻開幾千年的繪畫史,就會發現繪畫在發展中基本在穩中求進,並不是像當代繪畫一樣,拋棄了傳統講創新,弄的繪畫面目全非,實則荒唐。
作者簡介:
彭曾龍,1997年生於甘肅禮縣熱愛書畫,就讀巢湖學院——藝術學,專攻中國書畫。


※徐周奇‖我的母親,華歧
※緱婭蘭‖我心心念念的你
※微刊群友‖網名串燒
※張景峰‖好好相聚
※張玉瑜‖橘南小巷的小詩
TAG:半耳俗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