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對老子的記載,為什麼說他「莫知其所終」呢
與所有的偉人不一樣,老子留下了比宇宙還要大的謎團。老子從入秦到逝世以及葬地,從漢代至今,是許多學者尚未破解的謎團。經查閱有記載的:老子曾任周守藏室史,見周室衰微,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迎請老子至周至縣樓觀台,著《老子》,授於尹喜。尹喜倍侍老子,西上大陵山,老子逝去,葬於大陵山吾老洞,洞西南有尹喜墓。
老子,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老子的出生時間,學術界基本定於公元前571年。老子少年和青年時期,聰穎好學,志向高遠,後任周朝守藏室史。孔子約71歲時還向老子求學,司馬遷敘述其經過和對話有聲有色。老子經歷了周王朝後期的戰亂,封國王侯間,戰爭連年,民不聊生。老子期望消除戰爭的禍患,人民生活的安寧幸福。後見周室衰微,辭去官職西去。函谷關令尹喜迎來老子,請到函谷關著書。後辭去關令,隨老子入秦,到達樓觀。尹喜又為老子築台,請老子著述說經。老子將其學說傳授給尹喜。老子暮年時,從樓觀西行到大陵山隱居,不久而逝。司馬遷《史記》載道:「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
老子的著作,史稱《老子》,道教稱為《道德經》,開創性地建立了完整的中國哲學體系。對世界學術、宗教、政治和文學藝術影響很大,在哲學、思想、宗教和藝術的領域超過了孔子學說。老子學說大大發展了中國人的理論思維和直覺思維,先秦道家楊朱、列子、莊子以及稷下學派、黃老學派的思想,直接來自老子學說而又各有不同的發揮和發展。法家中的申不害、慎到、韓非等人的思想以老學為理論基礎,兵家書中隱含有老子學說的影響。漢初黃老之學盛行,淮南王劉安主編的《淮南子》「牢籠天地,博極古今」,是西漢道家思想的最高理論結晶。魏晉玄學是道家思潮在歷史條件下的一次復興。老子學說對中國政治的影響,往往是深層的、無形的。漢初和唐初以老子學說治國,形成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輝煌盛世。老子學說研究普遍和持久地延續至今,說明老子學說對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是廣泛而多樣的,當然,更深刻的原因在於當代社會需要老子的大智慧。
老子的弟子尹喜,又名關尹,唐武德九年(626)歐陽詢撰《大唐宗聖觀記》說:終南樓觀為尹喜故居,《四庫提要》據此說尹喜為秦人或為關中令,或為函谷關令。尹喜為老子學說傳人,《莊子·天下》篇將關尹與老子並稱為「古之博大真人!」尹喜安葬了老子之後,潛心道學,著《關尹子》,死後葬於周至縣大陵山吾老洞西南,有墓,有古碑。
老子到關中,有《莊子·寓言》說:「老聃西遊於秦」。老子逝世是大事,《莊子·養生主》第四段有精彩記述:「老聃死,秦失(佚)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這段話記載了老子死後,守靈、弔唁的人有:老子的方外之友秦失,老子弟子、老者、少者等人,人人哭得很傷心。
老子入關時至少90餘歲,那麼在周至樓觀台一帶活動就約70年,在大陵山活動約年余,這是依司馬遷所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而推定。依此,應當基本確定為:老子生於公元前571年,於公元前481年左右入關到樓觀,約公元前411年(或者公元前371年)逝世於大陵山,葬於吾老洞是比較可信的。老子是古代卓越的養生專家,善於修道而養壽,以養壽使道學精深,老子的哲學是生命哲學,人生實踐的突出特徵是注重煉養生命的深度和厚度,延伸拓展生命的長度與廣度。
司馬遷說老子長壽是有所據的。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很不容易引起人煙稀少的鄰近居民注意。而老子死後卻有來自遠近的許多人扶老攜幼為之痛哭,乃至遁天倍情,可見老子居住其地(樓觀)為時定非短期所能辦到,至少也該在那裡居住了十年以上,才得與鄰人如此親密,才能使遠近人無論老幼對他如此哀慟。司馬遷說老子「莫知其所終」,與老子葬於大陵山吾老洞並不矛盾。老子是隱者,「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生性不張揚,隱居樓觀和大陵山,免除世俗煩擾,又可得到關中信息,符合崇尚自然的理想。老子死後,被貴族、上流社會和官方忽視,僅有秦失、弟子和鄰人弔唁,當時官方文獻必然失載。司馬遷對老子隱居地和逝世葬地沒有踏勘調查清楚,慎重落筆,也是科學求實的體現,才記為莫知其所終。


※發明「開襠褲」的漢靈帝劉宏,奇葩玩法真堪稱史上第一流玩家
※人不要只一時沉得住氣,要一輩子沉得住氣很難,否則可能將前功盡棄
※看看張三賣包子的故事,我們普通人家也能長智慧,知道成功這麼簡單,看懂了你也能成功
※古人有趣的追星,滿城的男子都學「側帽風流獨孤信」歪戴帽子
※楊貴妃真的出逃日本了嗎?山口百惠真的是楊貴妃之後?
TAG:醉愛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