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大師練拳都要求弟子命門後突,為什麼?看完這幾張圖你就明白了,直接明了!
這些圖片也許有助於了解怎樣來練功,所謂象形取意,意味深長也:
練拳至一定的境界,會出現骨頭跟肉分離的情況,我們稱之為「駁骨感」。這種狀況可能在臂,也可能在背!我們觀察一下貓科動物,全身的毛皮都是非常松的,一抓一大把,跟骨頭是完全分離開的,甚至可以一拉很長的。
所謂「身備五弓」,兩臂,兩腿帶身弓,最大的弓在於背,也就是人體軀幹,我們只有將背脊盤好,才可以將這把弓的威力表現出來!
太極拳家陳鑫說:"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上下之弓是指"身弓"(軀幹),四旁之弓是指"臂弓"(兩條胳膊)和"腿弓"(兩條腿),把它們合起來就成了"五張弓".
"一身須具備五張弓",這是郝少如在《引進落空,借力打人》一文中提出的論點。那麼,太極拳這五張弓,究竟指的是什麼喻義呢? 其實,說穿了,太極拳的五張弓,就是指太極拳十三式中的五行。 太極拳五行進、退、顧、盼、定,加之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的八法合稱之為太極十三式。五弓,並非指局部的肢體的運使,而是指太極拳整體作戰的態勢。
太極拳的發力講究「一身備五弓」,其中的主弓就在腰背上,還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這時要藉助地力發放,但這只是一瞬間,其他的時候則不能腳下生根,五趾抓地。練習太極拳不是姿勢越低功夫越好,也不是只有重心下墜,而是要把身體練圓了,所以,沉著之後還要有輕靈。只有下墜,那叫沉滯,沉滯不是太極拳追求的境界,輕靈圓活才是太極拳追求的境界。所以「其根在腳」只是發力瞬間的狀態,不是常態。太極拳的根應該在丹田。
這些圖片也許有助於了解怎樣來練功,所謂象形取意,意味深長也:
在陳、武兩式太極拳的口授訣竅中,全身整體勁的蓄髮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的。
一身備五弓指的是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足為兩張弓。五弓合一,即為全身的整體勁,「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能蓄能發,滔滔不絕。「身似弓身勁如箭」,即是指的「五弓合一」。
身弓以腰為弓把,臍後腰脊命門穴始終以意貫注,中定而不偏倚搖擺,放勁時命門穴須往後撐。開門(頸椎第一節)和尾閭骨為弓梢,上下對稱,調節動度,加強其蓄吸之勢(武式的身弓,以大椎,即第七頸椎為弓梢之一,較暗門的調節動度小)。
手弓以肘為弓把,以意貫注於肘節,使之沉著松靜而有定向。手腕和項下鎖骨為弓梢,弓梢必須固定,前後對稱;手在鬆柔靈活中用坐腕來固定;鎖骨用意來固定,不使偏倚搖擺;鎖骨管著兩手的動向,鎖骨的固定是兩手固定的前提。
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足弓備,則膝節有力而微前挺,胯骨松沉而後撐,足根下沉而勁往上翻,腰腿之勁自然相順相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對拉勻稱;這樣就能做到勁起腳跟,主宰於腰,通於脊背,形於手指。
五弓以身弓為主,手弓、足弓為輔,是以腰為軸,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每站一勢,須檢查是否五弓具備,是否形成「八面支撐」的蓄勢。
五弓合一是內外整體勁的具體規定。練拳或推手,一動勢即處處要五弓俱備。五弓合一是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的必要條件。
腰胯總的要求是松虛靈活,沉降隨意,旋轉如輪。
身法要領上可以這樣表述:
腰脊貫直命門鼓,尾閭內合要中正,圓襠松胯準頭平,會陰吸起懸百會,松腹沉氣下湧泉。
腰胯,僅指人體大髖骨及其周邊結構(腰部骨間架,包括兩胯、尾閭、兩大髖骨、命門處腰脊),腰各處筋腱,神經及其肉組織。
腰胯要求松整合一,系人體協調運動的發動機,是內勁貫通的重要媒介。
1、尾閭內合而松垂,鼓起命門。尾閭不前去也不後拖(相對於兩腳跟連線而言的前與後),因為前去必致挺胯,後拖必致突臀。尾閭只能合住會陰而松垂。
2、發揮尾閭無形垂線的定軸作用。雙腳平開或前後開立,腰胯及其上身整體以此定軸作協調旋轉,不貪不欠,貪則扭腰,欠則不能最大程度得到旋轉效果。
3、尾閭無形垂線在兩腳跟連線的滑動。此滑動使腰胯及其上身整體位移,不要轉體。
4、定住尾閭,沉住腰胯,兩胯要平,松腹部而鼓命門,並使上身左右彎轉,前後摺疊,或圓形擺開至極限,可以最大限度地放鬆腰胯各個關節,在一定程度上對練習化勁化掉來勢有些作用。當然,這種化勁是沒有中定狀態的化發來得快捷,因此只是一種輔助功夫。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電子圖書,和我一起免費學習太極拳!


※松腰真功!松腰看似簡單,實際不然,全身有一處不通的話,你松腰也是松不到家的
※孫存周論太極拳的內勁與發力
※翟維傳:太極功法精品功夫上身「順勁」、「摸勁」!訓練得出的力則稱為「功力」或「內勁」!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