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症: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的新理由
香港大學醫學院在 2011 年起對近 700 名幼童進行一項追蹤調查,觀察他們從 5 歲到 9 歲的表現。 最近該調查發布了結果 ,顯示孩子們幼年每天看電視、玩電子遊戲的時間越長,日後出現情緒問題、行為問題、超重、特別是多動症(香港稱「過度活躍症」)的機會都會增加。
在這裡,多動症與使用電子產品頻率的關聯,成為家長最關心的部分之一。
「注意力不足多動症」(ADHD) 的基礎癥狀是注意力不足,具體表現則包括上課不聽講,很難堅持做某一種學習、遊戲或玩耍;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常在教室里突然大聲叫喊,坐立不安,經常奔跑,嚴重的會影響到課堂秩序,無法和同學相處。
多動症孩子的家長往往憂心忡忡,擔心孩子學業受影響,或者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隨著類似癥狀的多發, 就連一些幼兒園老師都能發現某些多動症兒童的早期癥狀 ,並催促家長及早診治。在約束自己方面,單純的頑皮孩子比多動症患兒強得多。
近視、肥胖、不合群這三大毛病,是濫用電子產品的必然結局,即使不需要統計數字也能想出來。而港大這項研究結果則懷疑,電子產品還對腦神經系統造成了額外的影響。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說:
「幼兒園階段,正是孩子的腦前葉——影響是否有多動症的地方——發育得最快的時候。我們懷疑,也有理由相信,正是因為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可以影響兒童,特別是幼兒園階段兒童的腦神經系統發展,增加長遠患多動症的風險。」
港大去年以問卷調查 7000 多名小學生,當中多達 75%每日使用電子產品多於 2 小時,這一時長遠超過美國和北京的同類統計。孩子們平日平均會花 3 小時使用電子產品,假期時更多達 7 小時。
今年 7 月,香港衛生署以問卷形式訪問 1328 名小學生、學齡前兒童及其家長,發現 嬰幼兒平均約 12 個月大時,已經開始使用智能手機 。到了小學,每日上網多於 3 小時的小學生,由 2014 年的 2.6%大幅增至 13.1%,超過 30%的小學生因上網而放棄外出活動,或減少睡眠。
這些調查都犀利的指出,家長自己長時間面對電子產品,是孩子有樣學樣,也濫用電子產品的主要誘因。要想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家長必須以身作則。
然而,隨著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界限越發模糊, 要在回家之後就果斷的遠離屏幕,對都市打工仔幾乎成了奢求 。家長們也都會儘力挑選不佔用業餘時間的工作,或者在哄睡家人後自己起來熬夜等等。
另外,儘管有多種家長控制軟體,但全功能終端還是很大可能會被孩子破解,而只能用於課堂教學的終端,則並非每個學校都會配備。也許這就是某些專門用途的「學習機」仍可大行其道的理由之一。
從 1902 年相關癥狀最早被發現開始到現在,對多動症的定義、診斷、治療方法一直在不停的變化,也始終有人認為這不是一種病,而是精神失調的一種表現形式。
認為多動症非疾病的理由包括:這種病在幼兒中出現的概率實在太大——國內從 1980 年代開始部分省市報道的患病率為 2% ~ 8%(《中國中藥雜誌》30 卷, 13-18 期);通過非藥物治療也可以讓部分患者康復;等孩子長大了,大部分會「不治而愈」。
然而包括 DSM-IV 在內的主流意見,仍認為嚴重的多動症可以被診斷為疾病。區分心理失調和心理疾病的一種界限, 就是看它是不是嚴重影響了你的社交,工作,學習和生活 。
對此有擔心的家長,最好還是及時求助於正規、專業的醫生來診斷。
本文 多動症: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的新理由 來自 動點科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