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庸筆下的金銀比價和明清歷史上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

金庸筆下的金銀比價和明清歷史上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

金庸先生最後一部武俠作品《鹿鼎記》第一回《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中有這樣的文字:


吳之榮一顆心怦怦亂跳,揉了揉眼細看,卻不是金葉是什麼?當下一陣亂抖,從書中抖了十張金葉出來,每一張少說也有五錢,十張金葉便有五兩黃金。其時金貴,五兩黃金抵得四百兩銀子。

這是舊版,新修版改為二百兩,但無論是四百兩(1:80)還是二百兩(1:40),都與當時——順治末年,確切地說是順治十八年(1661)——的實際金銀比價不符。

金庸筆下的金銀比價和明清歷史上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

(福祿壽喜財金元寶)

金庸筆下的金銀比價和明清歷史上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

(早清小銀錠,順治年間壽、喜字)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一記載:


《會典 鈔法卷》內云:「洪武八年,造大明寶鈔,每鈔一貫,折銀一兩。每鈔四貫,易赤金一兩。」是金一兩,當銀四兩也。《徵收卷》內云:「洪武十八年,令凡折收稅糧,金每兩淮米十石,銀每兩淮米二石。」是金一兩,當銀五兩也。

顧炎武還指出永樂十一年,一兩金子相當於銀七兩五錢或十兩;他還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幼時萬曆年間止七八換(1:7or8),崇禎年間十換(1:10),而南明時期已經十三換(1:13)。

錢泳《履園叢話》記載:


國朝康熙初年,亦不過十餘換。乾隆中年,則貴至二十餘換,近來總在十八九、二十換之間。

順治十八年與康熙初年幾乎可以同樣看待,所以即使金庸先生將五兩黃金抵得四百兩銀子修訂為二百兩銀子,其折算比價依然是不對的。

金庸筆下的金銀比價和明清歷史上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

(古代銀錠)

從顧炎武《日知錄》的記載,可知明代的金銀比價是朝著金貴銀賤的路線圖走的,顧炎武先生解釋為:


豈非承平日久,日事侈靡,上自宮掖,下逮勛貴,用過乎物之故與?

而萬曆年間到崇禎年間的變化他依舊按照這一方式解釋:


天啟中,權奄用事,百官獻媚者皆進金卮,金價漸貴。

這也許不失為一個影響因子,但要改變整個貴金屬的比價體系,這顯然不是一個最根本的原因。


金銀比價的大格局,實際上是受到明清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或曰當時的世界貨幣體系的影響。

金庸筆下的金銀比價和明清歷史上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

(白銀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動)

當時涉及白銀的貿易航路一共有三條:

第一條航路是中國—馬尼拉—中美洲:首先通過中國商船把中國的絲綢、瓷器、工藝品等貨物運往費率並馬尼拉,然後由西班牙商人用他們的大帆船(300噸噸位)把貨物運銷到墨西哥的西海岸港口阿卡普爾科,大帆船在歸程時裝載美洲的白銀回到馬尼拉,西班牙人又以這些白銀採購中國商品,形成連綿不絕的大循環。

金庸筆下的金銀比價和明清歷史上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

(馬尼拉大帆船橫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同菲律賓的馬尼拉連接起來,運來的白銀用於與明朝交易)

第二條航路是美洲—西班牙—葡萄牙—果阿—澳門:西班牙船隊每年滿載白銀從墨西哥和巴拿馬地峽回到西班牙的商業中心塞維利亞,再非法運到葡萄牙,與從秘魯通過布宜諾斯艾利斯走私到里斯本的白銀一起裝上大帆船,繞好望角運到印度的果阿,在果阿卸掉歐洲貨品,再補充些通過地中海和中東貿易區滲透到印度的白銀,經過馬六甲運到中國澳門,在這一條航路中葡萄牙商人是主角,他們用白銀為日本、印度、中東及西歐市場購買中國貨。

金庸筆下的金銀比價和明清歷史上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

(印度果阿當時是葡萄牙殖民地)

金庸筆下的金銀比價和明清歷史上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

(中國澳門)

第三條航路是美洲—西班牙—荷蘭、英國—中國:西班牙船隊運到塞維利亞的一部分白銀被轉運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和英國倫敦,然後通過荷蘭、英國與中國的貿易而進入當時中國。

金庸筆下的金銀比價和明清歷史上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

(大航海中的英國和荷蘭)

金庸筆下的金銀比價和明清歷史上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

(大航海中的英國和荷蘭)

原先有學者認為,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經過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貨幣,每年都在100萬比索至300萬比索之間,也有的學者估計,這一時期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在57500~86250千克之間(57噸至86噸),而按照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韓琦教授的說法:殖民地時期西屬美洲生產了大約10萬至13萬噸的白銀,其中向美洲以外地區輸出了大約80%以上,這些白銀的近一半流入了中國。韓琦綜合了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後認為:


整個殖民地時期通過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白銀至少約為2億比索,那麼按每比索為36克計算,總計約為7200噸。

而如果按照德國學者貢德 ·弗蘭克在《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問題還不僅僅是中國貨品為外國所需而必須以白銀交換,其中還存在當時的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套利問題。


從1592年到17世紀初,在廣州用黃金兌換白銀的比價是1:5,.5到1:7,而西班牙的兌換比價是1:12.5到1:14。由此表明,中國的銀價是西班牙銀價的2倍。(轉引自Flynn and Giraldez1994:75)

當時已經有西班牙人注意到這個情況,意識到套利的利潤可以達到75%到80%,而實際的操作也大張旗鼓地進行。


貫穿明後期和清代的金銀比價不斷朝金貴銀賤的趨勢發展,和國際貿易中的白銀的大量流入有關,也和國際套利中的黃金的流出有關,唯獨顧炎武先生指出的將黃金用於器物而消耗是一個相當不重要的原因。

金庸筆下的金銀比價和明清歷史上的世界貴金屬大循環

(1930到1971之間金銀比價)

至於金庸先生何以有黃金和白銀的比價達到1:80或者1:40的感覺而形諸筆端?

一方面和可能和他少年時代的1938年,故宮博物院出售殘廢金器,大約合一兩黃金七十餘兩白銀(銀元102元1角)的事例有關(轉引自《金庸識小錄》);另一方面,從1934年到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廢除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黃金的價格都是由美國政府官方限定的35美元/盎司,白銀價格的波動也都很小基本在1-1.5美金/盎司左右,整體金銀比價處於1:20到1:50之間,中間比價1:35左右,《鹿鼎記》創作於1969年,金庸先生在設定了「其時金貴」的前提後,寫出那樣的比價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古論金 的精彩文章:

黃金家族的暗流:幼子拖雷繼承的成吉思汗遺產和汗位傳承的衝突
采石之戰:發生在馬鞍山的挽救南宋國運的一次決定性戰役
走出誤解的迷霧:諾貝爾獎獲得者羅賓德拉納特 · 泰戈爾的1.0版
極簡中國美術史:不可錯過的10大傳世名畫
步步為營,棋形厚實:八旗駐防戰略要衝的選擇和推進

TAG:談古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