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太極拳的內核是丹道,沒有丹功的太極就是個渣!

太極拳的內核是丹道,沒有丹功的太極就是個渣!

「內丹養生學」者,乃道教認定「我命在我不在天」,不藉助敬香還願,祭祀鬼神,誦經齋醮,而是汲取道家養生文化之精華,以人體精、氣、神為藥物,心腎為爐鼎,在高度人靜狀態下,以達到形神俱妙,與字宙自然本性契合的一種煉丹長生術。據現代科學分析測定,實際為調整自身的內分泌和激素,加強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等的自我控制能力。故此,內丹養生學實為一門具有科學理念的人體生命煉丹學。

《大清境黃庭經》曰:「神以氣為母,氣以形為舍,鍊氣成神,鍊形成氣」,「氣中生神,神能長壽,長生保命」。著重精氣神修鍊,以求長生,實為道教文化之核心。

據現代科學測定,「精」在人體內帶有生命活動信息的快子與各種基本粒子,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即等離子體與離子氣體運動中產生之電,因此,氣中有電,電中有氣;「神」具有強力、弱力、電磁力、引力之「量子力場」與快子力「超量子統一力場」。就其實質而言,「精」是根本,「氣」是動力,「神」是主導,「精氣神」則是合成人體賴以生存的能量流。

楊公澄甫所著《太極拳使用法》第八十四頁有雲: 「人身有三寶,曰精氣神,太極意在此。」其精氣神出自道家內丹養生功。蓋「氣」與「炁」音意相同,為將通常呼吸之「氣」與道家養生功之「廂」區分,道家常以「精廂神」加以闡釋。

歷代道家對精廂神修鍊有素者,多為高壽老人。趙立剛教授於1996年所著《歷代名道傳》中列入的四十位名道,大多高壽。可惜的是,其中確有生卒年可考的僅有二十四位。

哲學博士胡孚琛於1992年出版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所撰「道家內丹養生學發凡」中,列出了清代有生卒年代可考的內丹養生家共五位。

以上修鍊內丹養生功的29位名道,平均壽命為104歲。在當時平均壽命僅為30歲以內的古代社會,正可謂「人逢七十古來稀」。歷代名道有生卒年代可考的壽命竟高出當時一般人三倍以上,真可算得上歷史之奇『跡。若不修此千年絕學的內丹,何能享此高壽?

自軒轅黃帝「命陰康作大舞以愈民疾」,初有丹道功萌芽算起的數千年—中,至唐朝鐘離權、呂洞賓奠定內丹養生功至今的千多年間,修鍊道家內丹養生功者,何止萬千。在此眾多人群中,對完善丹道養生功無建樹或無著述問世,或對濟世救民業績未可,但高享奇壽而均未榮登正史或未列入「名道」「仙班」者,大有人在。

在上列29位名道中,太極拳之中興者張三丰祖師壽命169歲,排列第二。據歷史記載,祖師雲遊各地訪師數十載,至終南山時,年67歲,天賜機遇,終得拜火龍真人為師,精研太極拳藝。宋明兩代多有碑文「好道善劍」、「登山如飛」等讚頌其武功卓著之描述。祖師169歲羽化於成都市郊大邑縣鶴鳴山中,葬於迎仙閣後。

三豐祖師所修鍊的太極拳,在太極拳古籍經典中多有闡釋,確實內含「八卦五行說」、「太極圖說」和「內丹養生學」等核心功法,實乃道家廂功中之動功,流傳久遠,從歷史實踐證實,確有延年益壽健身祛疾之功效。三豐祖師所修鍊之太極拳,倘若無此內丹養生功法,豈能享有169歲高壽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吾太極拳修鍊者,將如何效法,當深省之。筆者十多年前曾撰有拙文《八卦五行與太極拳》、 《太極圖與太極拳》,曾在海內外一些專刊發表,唯「內丹養生學」內蘊精、廂、神屬』,「『意氣相隨」,無明顯外表跡象;亦屬太極拳的邊緣學科,難於用語盲文字表達,故而曾數次撰文擱淺。只因太極拳古籍經典屢有闡』發,可惜迄今已被太極拳苑所淡化,成為瀕危文化。為搶救民族優良文化遺產』,筆者自不量力,不求聞達,斗膽提請各方誌士仁人共同探討,以還傳統太極拳之原有面貌。

「八卦五行說」和「太極圖說」及「內丹養生學」在傳統楊式太極拳架中,往往在每一招式中同時體現,而且與技擊格鬥巧妙結合,成為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今試舉例如下:

攬雀尾:接面向正南方「起勢」之後的「左掤式」。當左腳提起後,右腳站立的地點為「中土」,屬「脾土」,由此「脾土」為樞機向正南上步,正南卦象為「離卦」,屬「心火」。傳統醫學中,謂「心火」上升者,即現代醫學稱之為「交感神經亢奮」,以此中央「脾土」之土覆蓋南方「心火」之火,使之不得亢發而防治疾病;以此「脾土」運化「心火」,在內丹養生學中謂之「心火宜降不宜升」,在醫學中屬調節大腦中樞植物神經功能,亦是為太極拳入靜伊始進一步奠定基礎。在古籍經典稱「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又曰「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故此,傳統楊式太極拳108式(在楊公澄甫親傳弟於中,有稱115式,亦有稱105式、91式、85式者,實則為同一套路)開始必須按照後天八卦方位面向正南站立。丹道功稱:「東方甲乙木屬肝,南方丙丁火屬心,中央戊己土屬脾,西方庚辛金屬肺,北方壬癸水屬腎」。每一運步必須以中央「脾土」為樞機,邁向八卦方位中所需的一個方位。所謂「九宮步」者,正是楊公所著《太極拳使用法》108頁所訓: 「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九宮」之謂也。據現代科學測定,地球為南北磁場,練功中,人體磁場順應八卦方位變換,古人將「八卦五行」寫入經典,自有深刻道理存在。我傳統楊式太極拳修鍊者,當嚴格遵守「八卦五行說」行拳,並應視為不可逾越之準則。 在「左棚式」運步的同時,右手向內向上劃弧,繼而向外向上劃弧形線,即成為太極圖兩陰陽魚中的「S」形曲線,然後向下向外采掌划出一道經陰陽魚頸、魚背、魚尾弧線,如此將右掌在「左掤式」中完整的畫出頭向下尾向上的一個陰陽魚圖象;當此「左棚」運步的同時,左掌亦划出另一個完整的陰陽魚圖象,向左向上棚出呈定勢,正是拳經所云「妙手一運一太極」。故此,傳統楊式大極拳每招每勢正如楊澄甫公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所云: 「無論何著數,有大圈、小圈、半個圈,太極之陰陽魚循環不息,變化不同,太極之理則一也。」蓋每一招勢能否呈現太極圖形,是楊式太極拳純正與否的試金石。

在「左棚式」中,開始右掌「勞宮」穴向「下丹田」攏氣之後,隨之左掌「勞宮」穴亦向「下丹田」攏氣,兩掌「勞宮」穴上下合抱在「中丹田」合氣。男子左手為陽,右手為陰;女子則相反,右手為陽,左手為陰,兩「勞宮」穴上下合抱於「中丹田」的一瞬間,陰陽二氣呈「多餘則泄,不足則補,陰陽互補」之態勢,正是拳架中氣功之外在表現,以達「平秘陰陽,調和氣血」之功效。

在「左棚式」中,右掌向外向下化解來力下采,左臂藉此來力向上向外還擊棚出,成為「左棚」定勢。如此正是拳經所曰「後發先至」,「借力還力」,「不丟不頂」。楊式太極拳的每一招勢,均含巧妙的技擊要領。

另有「右野馬分鬃」拳架中,左掌「勞宮」穴向兩眉心間之上丹田(藏神)攏氣,同時右掌「勞宮」穴向臍下之「氣海」穴(藏精)攏氣之後,兩掌「勞宮」穴合抱於「膻中」穴之中丹田(藏氣)。在此「勞宮」穴攏氣或合氣的一瞬間,操練者稍加意念,即可有手脹手麻等得氣感覺,是為太極拳架中通常的一種氣功表現。在楊公澄甫諸公編著的《太極拳選編》 (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版)第30頁有雲:

「須知手指之姿勢在練習太極拳時應視為全身運動之導引」。其「導引」者,乃道家氣功中動功常用專有的名詞,在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中呈現多多,恕不贅述。

筆者對「手指之姿勢在練習太極拳時應視為全身運動之導引」句,有如下理解:著意利用裸露手掌的「勞宮」穴與「十宣」穴,在採氣、攏氣與合氣過程中,在「多餘則泄,不足則補」之態勢下,使其「內氣外放,外氣內收」的功能,在「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的自然狀態下,將此天地人溶合為廂一,體現出「天人合一」之境界。如此理解是否得體,呈請我同仁指教,幸甚!

綜上所述,在傳統楊式太極拳所有拳架中,必須內含「八卦五行說」、「太極圖說」和「內丹養生學」及技擊格鬥力學原理於一體,每一細小動作,必須體現以上四項內容,與此無關的動作稱作「妄為」,正是拳經所云「動必有由」,如此方稱得上真正屬於內家拳的楊式太極拳。

當前習練傳統楊式太極拳者,在拳架中講究全身放鬆,手眼身法步到位,突出技擊是為正著。但對內蘊於拳架中之「內丹養生學」則多已淡化。豈知拳經曰: 「意氣相隨」,又曰「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其所言之「氣」,實為「內丹養生學」所言之「廂」。在太極拳五篇經典著作的1213個字中,提及「氣」者,竟達14處之多,自有其深刻道理存焉。在經典之末所云「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我輩若不向此推求,僅有太極拳之外殼,而無太極拳之內核,豈不淪為那種大放廣播音樂之太極操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道探秘 的精彩文章:

內丹指要
修道感悟:丹道修行四篇
丹道經典:《登天指迷說》
丹道證悟:怎樣修養元神之光!

TAG:丹道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