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的「三少」養生經
我國傳統養生學歷史悠久,歷代名家輩出,還留下很多養生詩歌傳頌至今。孫思邈是唐代傑出的醫學家和養生學家,著有醫學專著《千金要方》,被後世尊奉為「藥王」。
除了治病救人,孫思邈還非常重視養生,提出了「善養性」、「治未病」、「消未患」等養生法,自己也收穫101歲的高壽。他在養生中提出的「三少」(即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養生法,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實踐的。
心中事少
此為三少之首。孫思邈認為,「安心是葯更無方」。安心的前提是心中事少。這裡說的「事」指的是是非之事、煩憂之事。心中這些事少了或者沒有了,即能神靜心寧,便有了生命本元的守護神。因此,老年人日常一定要心情舒暢、善修情性、淡泊名利、寬以待人,盡量減少和抑制不良情緒對精神的刺激。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人之「精、氣、神」得到呵護,養生之本就牢固了。
腹中食少
古人講:「欲求無病腸中清,欲得長生腹中清。」要做到這個「雙清」,平時一定要食少。特別對「爽口物」和「肥膩厚味」,一定要「口下留情」、「食惟半飽」,這樣才能讓腸胃輕鬆、消化順暢,加之多喝茶水,自然就能腸腹雙清、內病不染了。
自然睡少
睡眠是天然的補品。老年人常煩心的是睡不好覺,這對養生極為不利。孫思邈說的「自然睡少」,是指人到老年以後,隨著生理機能的變化,睡眠相對減少是一個正常的規律。但自然睡少是睡眠的終極境界,即在自然減少睡眠的過程中,保證睡眠質量。老年人睡眠做到「自然入睡自然醒」,確是一種養生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