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諾貝爾獎:獲獎科學家的各種趣聞
隨想錄
今年的諾貝爾三大科學獎已經塵埃落定,來自美國、瑞士和英國的9名科學家分享了這些榮耀。獎項已花落有主,但有關話題熱度未減,整個10月科學界最熱門的話題便是諾貝爾獎。1896年去世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一定沒有料到,據其遺產、遺囑創建的這三大科學獎項,已經成了全世界科學獎項中最具含金量的「硬貨幣」。有了這般含金量,引發討論自然在情理之中。
不過說到諾貝爾獎的獎金,其實並不算高。以今年為例,在諾貝爾基金會財務狀況改善的情況下,各獎項的獎金提高到了900萬瑞士克朗(約合740萬人民幣)。2015年,我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中的一半獎金,當時約合300萬人民幣(另一半由另兩位科學家分享)。也難怪她和丈夫開玩笑說:這點獎金還不夠買北京的半個客廳呢!就在今年9月26日,2017年度邵逸夫獎(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數學獎)在香港頒給了5位科學家,其中每項獎金120萬美元(約合795萬人民幣)。可見,單從獎金數額看,邵逸夫獎已經超過諾貝爾獎了。類似這種大獎還有一些,但絲毫未削減公眾對諾貝爾獎的關注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已經是一家「百年老店」,科學共同體的認可度和在公眾中的知名度較高。
圍繞諾貝爾獎最火的話題自然是有關獲獎科學家的各種趣聞,媒體恨不得挖地三尺,但凡與獲獎得主有關的,一概不放過。再以屠呦呦為例,那年她獲獎後,她早年在寧波的故居很快成了「風水寶地」,許多人到那裡爭相拍照,以「沾點喜氣」。有的人直盯著這家「百年老店」的豐厚遺產,扳著指頭數著100多年來諾貝爾獎得主中的「夫妻同台」「父子登科」「母女接力」等趣事。畢竟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因為自設獎以來科學獎的獲獎人數不過數百,可是科學家群體要龐大得多。這類似國內的「兄弟院士」「夫妻院士」,的確算是科學家的幸運和榮光。但在科學社會學家的眼裡,恐怕另有解釋,美國科學社會學家朱克曼早年考察了美國1901—1972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情況,其中有一項對獲獎有積極影響的因素便是師徒關係,也即常言說的「名師出高徒」。這其中包含了科研環境和合作關係的因素,從這些角度分析的話,上面所說的「小概率」事件便可得到合理解釋。她的書叫《科學界的精英》,1977年出版(中文版1979年),儘管有些年頭了,但讀起來並不過時。
諾貝爾獎得主中,許多有非常鮮明的個性,最常舉的例子恐怕是費曼了。不過,費曼名氣太大了,這裡不說他,而提1989年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邁克爾·畢曉普。2003年,畢曉普寫了一本書《如何獲得諾貝爾獎》。你一定以為他要講述獲得諾獎的錦囊妙計了吧。真的不是,因為該書還有一個副標題: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術人生。幸好有這個副標題,否則真有人會把這本書當成摘取諾獎的手冊呢。其實正是這種講述學術人生的書,對青年益處最大。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的《我不是好學生》也是類似題材。
從華人科學家首次獲得諾獎,到中國本土科學家在斯德哥爾摩頒獎典禮現場致辭,用了58年。如今海外的優秀華人學子和國內科學界的青年才俊,正在積攢力量,用不了多久,是他們登上舞台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