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詩抬杠改革,為何沒有成為文字獄的犧牲品?
回復「
揭秘
」,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圖)連環畫《東坡畫傳》,胡冕(繪)
元豐二年七月,北宋著名公知蘇軾在湖州被捕,執行者是御史台官員和法警,罪名是誹謗朝廷、妄議中央。消息一出,四方震驚,朝野嘩然。
1
神宗皇帝簽署逮捕令以後,御史台派出的執行官員太常博士皇甫遵絲毫不敢怠慢,他帶著兒子和兩個法警迅速從京城出發,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往湖州趕去。
...........................................................................................................................
...........................................................................................................................
蘇軾的朋友駙馬爺王詵(讀音如深)得知內情以後,也不敢大意,他馬上聯繫蘇轍向蘇軾通風報信,希望對方能有個心理準備。
幸虧老天保佑,皇甫遵因為兒子生病在途中耽誤了半天,讓蘇轍的人馬搶了先,蘇軾才不至於猝不及防。即使有了心理準備,他也依然憂心忡忡,他不明白,朝中反對新法的元老大臣一大把,官員之間相互攻擊也是家常便飯,他只是寫詩抱怨一下,為什麼會變成待宰羔羊。
當皇甫遵一行人進入州衙時,蘇軾躲在屋裡不敢出門,代行職權的通判只能為蘇軾壯膽:子瞻,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事已至此只能面對,朝廷會給你一個公正!
蘇軾戰戰兢兢問:我該穿什麼衣服。
通判回答:既沒過審也沒定罪,你就穿官服。
蘇軾便鼓起勇氣身穿正裝走到庭院,通判陪立身旁,其餘人等神情惶恐,一臉茫然。皇甫遵只是看著蘇軾,並不開口說話。蘇軾只好率先開口,打破一片死寂,他硬著頭皮說:我最近得罪的人不少,看來今天難逃一死。希望大人體諒,我想先與家人告別。
皇甫遵淡淡地說:還不至於。
話音剛落,兩個法警就快步上前給蘇軾戴上了刑具。得知消息的民眾趕到湖州碼頭送行,他們愁眉苦臉淚流滿面,傷心地說:一方太守,怎麼落馬也在剎那間,抓走他就像逮捕雞犬。
(圖)連環畫《東坡畫傳》,胡冕(繪)
2
事情起源於該年三月,蘇軾剛剛到任湖州,便按舊例給皇帝上表謝恩。一個有意為難的御史在奏摺里摘出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於是上書皇帝,懲戒蘇軾。
他的論據是蘇軾指責變法是生事。
禍不單行的是,作為當時最為流行的文化偶像,蘇軾剛剛出版詩集,御史台便集體出動,尋章摘句,試圖依法為蘇軾定罪。
舒亶(讀音如膽)上書時資料完善準備充足,他說:陛下發錢給貧困戶,蘇軾就寫: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以明法考核人才,蘇軾就寫: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蘇軾又來了: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您每每出台政策,他就馬上抬杠。
其實這些話並不足以觸動皇帝,使他對蘇軾起殺心,甚至連小小懲戒的興趣都刺激不起來。
可是御史們不是吃素的,為了改革成功能不惜一切的舒亶也才華橫溢見識過人,他還說了這些話:
只要朝廷出新政策,蘇軾馬上寫詩挖苦。嘲諷改革的作品一經發表,便廣泛流傳,民間爭相傳誦如獲至寶。甚至有人刻木刻石。
這刺痛了皇帝的神經,朝中大臣的爭辯,皇權尚能掌控,民間百姓的意願豈是一人可管。嘲諷詩讓官員看,最多使改革有些爭議,百姓以之為正理,變法的基礎則可能迅速崩潰。
所以,監察部門的意見不得不重視,蘇軾的過錯也不得不教訓,即使是莫須有,也必須小懲大誡告訴官員,不能惡意煽動群眾,詆毀改革。
(圖)連環畫《東坡畫傳》,胡冕(繪)
3
御史中丞李定也緊隨其後,推波助瀾,他沒話找話地說:蘇軾沒有才華,沒有能力,考中進士也是靠運氣。如今他因為不受重用,所以專門跟政府做對,您說東他說西,您指南他走北,黑白顛倒,以是為非。
說完這些又向領導闡述了一下自己的職責,提出了點個人建議:我是監察官員,他有了錯我就要指正,朝廷有問題我不得不說。蘇軾這樣包藏禍心不知悔改的,可以殺一儆百,改革自然馬到成功。
李定的話更多像搞政治鬥爭,不過身為監察官員,這也是他的工作而已,御史台一向捕風捉影誇大其詞,這是朝廷為了政治清明鼓勵推行的,歐陽修就曾經被指控與兒媳通姦,與他相比蘇軾可算不了冤大頭,與彈劾前者的監察官員相比,李定也不該被定性為小人。
在其位謀其事罷了。況且李定他們是抱團進攻,蘇軾也不是孤軍應戰,他剛剛下獄,後援團就開始漸漸發聲。
張方平上書皇帝:蘇軾是個文學天才,我很早就認識他,知道他品德高尚,皇帝您賞識他,他經常想著回報。但這個人性子有點急,有時候說話不靠譜,您也一直寬容他,天下老百姓都覺得您非常大度,是一代明主。
范鎮也坐不住了,馬上致信中央救援蘇軾,不過結果卻使人震驚,皇帝大發雷霆,視營救者為朋黨。樂於助人的兩位保守派大臣成為了同案犯。
在此千鈞一髮之際,退居南京的老宰相王安石聽聞蘇軾危難,馬上上書皇帝:豈有盛世而殺才士者乎?這句話成了關鍵。傳統說法都以為是王安石挺身而出蘇軾才得以活命,這麼說雖然有失偏頗,卻也不無道理。
神宗是重視王安石看法的。朝中大臣曾說:上與安石如一人。這可不是好的穿一條褲子,也不是好的像親兄弟,是互相理解如同一人。
最後出來保全蘇軾的是一個幕後大佬,神宗的奶奶,太皇太后曹氏,她此時重病在身奄奄一息,聽此新聞馬上找來孫子。苦口婆心地說:當年蘇軾兄弟高中,仁宗皇帝喜出望外,說是為後代招來兩個太平宰相。如今他寫寫詩文就定死罪,太過分了呀!
神宗並未言語,只是看著老人默默流淚。
(圖)連環畫《東坡畫傳》,胡冕(繪)
4
其實神宗的心思很矛盾,聽到王安石與老太后的好言好語,他的確心頭一軟,想到自己只是想殺殺保守派的威風。可收到張方平等人的摺子,他又恐懼朋黨之禍。
而且御史台經過幾個月的審理,不僅使蘇軾招供,諷刺新法妄議中央的罪名得以落實。還查出保守派大臣二十餘人收到相關反動信函。
神宗怒上眉頭,將與蘇軾互動最為密切的駙馬王詵降職,張方平司馬光一干人等罰款。不過皇帝再憤怒,他也只會這麼做,老祖宗留下不殺士大夫的規矩和自己想做好皇帝的夢想,決定了他此時的做法。
他只有寬容,也只能寬容。對於蘇軾,也不得不小懲大誡,貶官了事。其實要在文字獄盛行的明洪武年間、清康乾之時,蘇軾的作為真的有性命之憂。不過此時還是大宋!
故事的進展,對於蘇軾來說自然驚心動魄,可皇帝那兒還是不動聲色、穩如泰山,因為幾個月來情緒雖然有變化,對蘇軾的殺心只停留在幾個瞬間而已,冷靜下來馬上恢復初衷。
這有證據,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曾經找皇帝求情:自古大度的君王,不因言論殺人。蘇軾如果法辦,臣怕以後朝廷也容不了才子,饒恕他吧!神宗淡然回答:放心,朕不會殺他,只是御史台告他,按程序處理,保證言路通暢而已。
神宗為了把戲演好,還在王安禮退出時添了一句:愛卿,愛卿保密啊!不然連累到你,就麻煩了。
之後王珪又拿了蘇軾的作品在朝堂落井下石,指控蘇軾謀反。神宗問:不至於吧,你這話怎麼說?王珪舉詩為證: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章惇在旁邊反駁:人君人臣,都可稱龍。神宗皇帝笑著搭話:他寫檜(讀音如桂)樹呢!和朕沒關係啦。諸葛亮叫卧龍,總不能說是造反吧。
這就足以證明蘇軾在烏台坐牢的日子,並無實際危險,神宗也沒搞文字獄的打算,只是藉機懲罰反對改革的官員,告訴保守派:改革是既定政策,朝廷具體討論可以,民間不能大放厥詞,以免引起禍亂,動搖根本。
*作者:史斌傑,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被黃眉怪打得懷疑人生的孫悟空,為何不向如來求救呢?
※謎一般的裴矩,為什麼在隋是佞臣,在唐卻成了賢臣?
※歷史上真實的甄嬛,為何多年不得雍正帝寵愛?
※古代沒有電的時候,天黑了古人干點啥?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