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音樂培養從培訓音樂感開始
專家認為,嬰幼兒天生具有對音樂的靈敏度,而4歲或5歲則是兒童啟蒙的最佳時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對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並急切學習各項「操作」與「控制」的技能,同時他們也喜好模擬,若能善加引導這個能力,兒童便可以透過模擬家長或老師,自然地學習藝術。
對寶寶使用的音樂器材父母們可以用就地取材,動手製作一些簡易的打擊樂器供寶寶使用。用廢舊的易拉罐,在罐子里裝進一些小石子或沙子,再把封口堵住,簡易的「沙球」就做成了;把啤酒瓶蓋串在一起,每個瓶蓋四周用膠布貼好,綁在一根小木棒上,「搖鈴」又做好了;找兩塊竹片,兩頭鑽個小洞,用一根漂亮的紅繩繫上,再貼上米奇老鼠,就成了個性「響板」;用玻璃杯倒上深淺不一的水,調成不同的音階,做成了即用型的小琴。家長還可以發動寶寶一起創作,發揮大家的想像力,做出各種各樣可以發出悅耳聲音的樂器。總之,為2~3歲孩子配製打擊樂器應簡易化、形象化,且聲音要優美、動聽。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寶寶的創意也得到了發揮,並且會更珍惜和愛護所作出來的「樂器」。
培養寶寶的音樂感可以和寶寶一起動手製造聲音
1、媽媽準備好各種能發出聲音的材料,如各種空瓶子、罐子、盒子、小石塊、豆豆、米粒、小紙片,樂音與噪音的錄音。一開始只需要準備幾種材料即可,留一些待寶寶在後面的活動中進行尋找,鍛煉寶寶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2、媽媽出示分別裝著石塊、豆豆、米粒的鐵罐,依次搖動鐵罐,讓寶寶聽辨。請寶寶猜猜裡面裝的是什麼,然後出示裡面的物品,看看寶寶是否猜對了。通過比較,寶寶將會得出「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這個結論。媽媽再出示裝著不同量米粒的兩個鐵罐,搖動鐵罐,讓寶寶聽辨。寶寶會發現,同樣的東西放得多與少發出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用簡單的實驗方法,能夠讓寶寶通過對比立即明白聲音發出的簡單規律,這比直接灌輸科學結論來的有效,而且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3、媽媽向寶寶出示裝著紙片的鐵罐,搖動鐵罐,讓寶寶聽辨。請寶寶猜猜裡面有沒有裝東西?當寶寶沒有聽到聲音,卻發現罐子里居然有紙片的時候,一定非常的驚奇。這時候他就恍然大悟,原來有的東西會發出很響的聲音,有的東西發出的聲音很輕,有時幾乎聽不到。媽媽還可以讓寶寶自己使勁搖搖裝著紙片的鐵罐,進一步加深他的印象。
4、媽媽和寶寶一起找出來更多可以發出聲音的日常用品,讓寶寶動手嘗試各種辦法讓所有的物體發出聲音,比如拿出玻璃杯倒上深淺不一的水,用筷子進行敲打;把幾個易拉罐繫到一根繩子上再掛到玩具車的尾巴上,讓它們隨著寶寶拖動玩具車而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用一些玻璃球投進水盆里,聽聽大珠小珠落玉盆的聲音……通過不斷的嘗試,開發寶寶的創造思維,增強它對聲音和音樂的理解能力。
5、媽媽播放音樂和工地噪音的錄音,請寶寶聽聽並且說出對音樂和噪音的感覺。通過對比寶寶能夠輕易明白,音樂是動聽悅耳的,噪音卻是尖銳刺激讓人厭煩的。媽媽還可以藉機告訴寶寶,當寶寶去到一個需要安靜的地方時,一定要避免製造噪音,比如不能大聲說話、不能摔打玩具甚至是不能吃太脆的零食,否則就會打擾別人。


※撕書、扔東西、吃「手抓飯」,我家寶寶怎麼就教不好?
※日本這隻曾經治癒過無數人的海獺「寶寶」去世了,而它的離去竟牽動著這麼多人的心…
※寶寶生病要慎用抗生素
※嬰幼兒穿衣服時的5大守則,避免不合適的衣物給寶寶帶來傷害
※一年一度的玩寶寶搞怪狂歡節又來啦!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