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未來高校的聯動、協同、交融

未來高校的聯動、協同、交融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繁榮離不開產業合作、技術合作和教育合作,三者要聯動、協同、交融。」近日,在2017歐亞經濟論壇教育分會曁第二屆「一帶一路」產教融合與企業國際化發展論壇上,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表示,推動智慧學習工場建設是未來大學、職業院校的核心動力,是未來大學、未來高校、未來職業院校的一個核心載體。

科技進步將如何影響教育的未來?歐亞地區的教育如何應對未來挑戰?本次論壇圍繞「多元合作,共築融合發展人才鏈」的主題,探討歐亞地區產教融合的中國方案。

技術革命激勵教育變革

技術革命改變的不僅僅是產業,更是對經濟模式和人類文明的改變。人類社會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敗都跟教育掛鉤。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USC)終身首席講座教授盧志揚(Stephen Lu)說,工業4.0革命將實現教育領域的虛實整合,在教育和產業發展上都有重要意義。

今天的教育正走在轉折點上,唯有創新才能生存。

因為,未來機器人的興起、計算世界、新媒介生態、超級結構組織、全球互聯世界等會顛覆我們的商業模式、社會活動以及行為方式。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認為,大學必須關注世界未來的結構變化,必須思考未來教育是什麼樣子,未來需要什麼人才。

未來,知識的融合、創新、智慧、變革管理、國際視野、跨文化領導力等素質和能力將變得更為重要。對此,西安歐亞學院院長鬍建波表示,要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教育機構先要從自身的變革開始,創新提升教學質量。

具體而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學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教授提出,教育改革要立足培養為主,「開放國界、吸引人才」為輔;建立國家製造人才資格框架,統一標準;明確產學合作的機制、做中學的教學方法論以及國際化的人才標準;加強「一帶一路」人才培養的國際合作等。

產教融合拓展教育合作

當前,全球的不確定性、模糊性、複雜性、多變性不斷深化,建立世界命運共同體的需求從未如此強烈,教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需要各類行業的創新人才。

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外事辦公室主任丁立忠說,「一帶一路」教育資源的整合與應用將起到重要作用,為企業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在2015年,建材行業遇到三大難題——融資難、市場對接難、國際化人才短缺,而國際人才短缺的難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如今,國際化人力資源聯盟正在探索建立一種校企共同走出去的「絲路國際學院」模式,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

教育合作不是單純的教育領域之間的合作,而必須將產業合作、技術合作和教育合作統籌起來考慮,即以產教融合的方式來推動「一帶一路」的教育合作。

在中國,地方本科高校佔全國高校90%左右的比例,激活和整合高校與企業的潛在力量,對促進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推動中國製造2025與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有重要意義。

歐美的應用技術大學都建立了高校和政府、資本合作的模式和體系。對中國高校而言,通過教育財政體系改革和教育金融創新,構建高校、企業的雙贏機制,是產教融合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然而,對於大多數的地方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來說,想辦成世界一流,還有較長的路要走。西安外事學院院長陳愛民說,民辦高校90%的收入來自學費,光靠學費辦一所一流的高校是很難的。因此,我們應該有更多營利性高校,漸進式改革,並要防範市場失敗。

對此,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韓鳳芹提出,藉助財政與金融手段,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消除教育發展的區域不均衡、資源效率低、部門條塊分割等問題。現代教育體系需要財政與金融的互動。

綠色理念融通各國教育

綠色發展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應有之義。綠色發展,教育先行。中國高校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創新綠色教育,培養綠色公民;建設美麗校園,構建學校、社會、政府等多方參與的綠色教育圈層,共同推動「綠色絲路」建設。

在綠色發展理念下,不僅催生了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機遇,也指引著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中美應用技術教育「雙百計劃」通過打造綠色教育體系,培養綠色人才,服務綠色社區,探索綠色教育發展的新機制和新模式,促進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跨越式發展,進而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為確保把所有專業的學生培養成為綠色公民和關注環保效益的社會人,「雙百計劃」向學生提供綠色通識課程,同時向教師提供綠色課程培訓——「校園生活實驗室」和「綠色課程設計」,推動綠色校園的建設。

美國喬治亞大學終身教授黃耀文表示,綠色教育,就是把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知識、方法成體系地植入到學生的培養體系、課程體系中,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使學生畢業後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具備環境意識,具有基礎的環境知識,為改善中國環境,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本文作者單位分別為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溫州大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3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見證!中國教育五年新跨越
體育是立德樹人的育人工程
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全課程育人
杭州拱墅區:從賽場到操場的改革路
做科研別總問「有沒有用」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